长尾阔嘴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长尾阔嘴鸟的图片

长尾阔嘴鸟(学名:Psarisomus dalhousiae,英文名:Long-tailed Broadbill)是阔嘴鸟科长尾阔嘴鸟属的鸟类。

长尾阔嘴鸟(学名:Eurylaimus dalhousiae,英文名: Long-tailed Broadbill)是阔嘴鸟科的鸟类,自成一属。体长约25厘米,是绿色的阔嘴鸟。长形的楔形尾蓝色,喉及脸黄色,顶冠及颈背黑色。两翼黑并具显著的蓝色斑块。头顶具蓝色小点斑,眼后有一黄色点斑。亚成鸟多为绿色。结群活动于森林中层,有时与其他种类混群。多静栖于林下荫湿处的灌木或小树上,不善喉鸣和跳跃。食性以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为主,也吃小型脊推动物和果实。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地带、中国南方、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长尾阔嘴鸟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长尾阔嘴鸟

拉丁学名:Psarisomus dalhousiae

英文俗名:Long-tailed Broadbill

命名作者:Jameson, 183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阔嘴鸟科(Eurylaimidae)

中文属名:长尾阔嘴鸟属(Psarisom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05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长尾阔嘴鸟形态特征图
长尾阔嘴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修长(25厘米)的绿色阔嘴鸟。形长的楔形尾蓝色,喉及脸黄色,顶冠及颈背黑色。两翼翼尖黑并具显著的蓝色斑块。头顶具蓝色小点斑,眼后有一黄色点斑。尾羽表面亮蓝色。

亚成鸟多为绿色。

虹膜-绿及灰色;嘴-绿色,上嘴尖蓝色,下嘴尖黄色;脚-绿色。

叫声:5~8声响亮而甜美的哨音,音高不变。

地理分布

长尾阔嘴鸟地理分布图
长尾阔嘴鸟地理分布图

长尾阔嘴鸟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分布有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保护区:大围山、金平分水岭、高黎贡山和铜壁关。

生活习性

长尾阔嘴鸟,摄影oldman22,拍摄地点云南那邦
长尾阔嘴鸟,摄影oldman22,拍摄地点云南那邦

长尾阔嘴鸟是热带林栖鸟类,不常见于亚热带原始林及成熟的次生山林,常见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栖息,但在喜马拉雅山脉可高至2000米。十多只、甚至二三十只结群活动觅食。多静栖于林下荫湿处的灌木或小树上,不善喉鸣和跳跃。

食性:主要以昆虫、果实为食。食性以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为主,也吃小型脊推动物和果实。食物种类包括蜘蛛、黑蚂蚁、金龟子、种子、榕果、核果、甲虫、椿象、蜂类等。

生长繁殖

长尾阔嘴鸟,摄影绿水青山任我游,摄于云南西双版纳
长尾阔嘴鸟,摄影绿水青山任我游,摄于云南西双版纳

长尾阔嘴鸟(巢)繁殖期长尾阔嘴鸟筑巢于海拔650米处的沟谷热带雨林中、溪流边的灌丛和矮树上。巢都是由山茅草、草根和藤蔓编织而成。巢形成梨状,系于枝条上,单个垂吊在水面,离水1.2-1.8米,每个巢之间约相距6-12米。巢长32厘米,底宽13厘米,口径6厘米。巢中有卵4-5枚。卵为壳白色,无斑点。

亚种分化

长尾阔嘴鸟,摄影独行虾,摄于泰国
长尾阔嘴鸟,摄影独行虾,摄于泰国

1.泰国长尾阔嘴鸟(学名:Psarisomus dalhousiae cyanicauda)

2.马来长尾阔嘴鸟(学名:Psarisomus dalhousiae psittacinus)

3.长尾阔嘴鸟指名亚种(学名:Psarisomus dalhousiae dalhousiae)

4.越南长尾阔嘴鸟(学名:Psarisomus dalhousiae divinus)

5.婆罗洲长尾阔嘴鸟(学名:Psarisomus dalhousiae borneensis)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铁嘴沙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铁嘴沙鸻的图片

铁嘴沙鸻(学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英文名:Greater Sand Plover)属鸻科鸻属。全长约21cm。与蒙古沙鸻非常相似,但体形较蒙古沙鸻大,嘴亦较其厚而长。常成对活动于海边泥沙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为食。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及内蒙古中部地区,部分个体在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越冬。数量较少。喜沿海泥滩及沙滩,与其他涉禽尤其是蒙古沙鸻混群。

中文学名:铁嘴沙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英文俗名:Greater Sand Plover

命名作者:Lesson, 182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中等体型(23厘米)的灰、褐及白色鸻。嘴短。繁殖羽特征为胸具棕色横纹,脸具黑色斑纹,前额白色。

雄性成鸟(夏羽):眼先和前头上方黑色,黑色向后延伸至头侧。胸带棕栗色,头上、头后和颈侧略沾染棕色。

雌性成鸟(夏羽):头部缺少黑色;胸部的棕栗色也淡些,胸带有时不完整(中部断开)。

亚成鸟:如同成鸟的冬羽。但上体与翼面覆羽灰褐色,具黄色的羽缘。眉斑淡黄色。胸斑狭窄或断开,泛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黄灰。

叫声:起飞时作低柔的颤音trrrt。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铁嘴沙鸻与蒙古沙鸻的区别:铁嘴沙鸻体型较大,嘴较长较厚,腿较长而偏黄色。

铁嘴沙鸻与所有其他越冬鸻类的区别:铁嘴沙鸻缺少胸横纹或领环。

地理分布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分布范围:繁殖由土耳其至中东、中亚至蒙古;越冬在非洲沿海、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及内蒙古境内黄河拐弯处以北;迁徙经中国全境,少量鸟在台湾、广东及香港沿海越冬。

生活习性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栖息于海滨沙滩、河口、内陆河流、湖泊岸边以及附近沼泽和草地上。常呈2—3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集成大群,多喜欢在水边沙滩或泥泞地上边跑边觅食,特别喜欢海岸沙滩。有时出现在荒漠和盐碱草原地区以及山脚岩石平原一带。喜欢在地上奔跑,且奔跑迅速,常常跑跑停停。行动极为谨慎小心。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的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有稀疏植物的沙地或沙石地上。巢甚简单,主要在沙地上扒一凹坑,四周垫以贝壳、小卵石或盐碱土,内垫少许细草茎和千苔藓。每窝产卵3—4枚。常为3枚。卵的颜色为赭土色或灰褐色,被有大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5.2—40.3×26.5—29.3毫米。

亚种分化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1.铁嘴沙鸻西亚亚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columbinus

2.铁嘴沙鸻中亚亚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crassirostris

3.铁嘴沙鸻指名亚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保护现状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灰喉山椒鸟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灰喉山椒鸟的图片

灰喉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英文名:Grey-chinned 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

灰喉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为雀形目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十字鸟。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福建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和山区杂木林、阔叶林、针叶林以至茶园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留鸟,一般不迁徙,但冬季和春季常有垂直迁徙现象。

中文学名:灰喉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英文俗名:Grey-chinned Minivet

命名作者:Blyth, 184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体小(17厘米)的红或黄色山椒鸟。

红色雄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喉及耳羽暗深灰色。黄色雌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额、耳羽及喉少黄色。亚种montpelieri的雄鸟上背暗橄榄色,腰橄榄黄色,尾覆羽红色。

虹膜-深褐;嘴及脚-黑色。

叫声:轻柔而略似喘息声的tsee-sip。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喉山椒鸟、短嘴山椒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翼斑为清晰的“7”字形;

灰喉山椒鸟与短嘴山椒鸟的区别:

(1)雄鸟的区别:灰喉山椒鸟雄鸟喉及耳羽暗深灰色,而短嘴山椒鸟雄鸟脸、喉深黑,与头后的灰黑对比;

(2)雌鸟的区别:灰喉山椒鸟雌鸟额基无黄色,而短嘴山椒鸟雌鸟的额基黄色,耳羽及颈侧灰。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短嘴山椒鸟
短嘴山椒鸟

亚种分化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华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griseigularis)。分布于老挝、越南、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海南、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灰喉山椒鸟指名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solari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

地理分布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亚种griseogularis为常见留鸟,见于中国东南及华南、台湾;montpelieri于云南北部及西北部;指名亚种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

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

生活习性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一般见于海拔1200–2000米的山区森林。冬季形成较大群。栖于高至海拔1500米的落叶林及常绿林。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赤红山椒鸟混杂在一起。性活泼,飞行姿势优美,常边飞边叫,叫声尖细,其音似‘咻咻-咻’或‘咻-咻’,声音单调,第一音节缓慢而长,随之为急促的短音或双音。喜欢在疏林和林缘地带的乔木上活动,觅食也多在树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冬季也常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小块丛林甚至茶园间活动。

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所吃昆虫主要为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生长繁殖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的繁殖情况,在中国还很少有研究报道。在喜马拉雅山地区,通常在5-6月间由低山上到海拔 2000-3000m的高山森林中繁殖,巢呈浅杯状,较为精巧细致,主要以苔藓、枯草茎、草叶、松针、纤维等柔软物质构成,巢外壁还装饰有苔藓、地衣,从而使巢的色彩和树上苔藓一致,起到伪装作用。通常营巢于常绿阔叶林、栎林。巢多置于树侧枝上或枝权间。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天蓝色或淡绿色,被有褐色、紫色、淡棕红色、褐灰色或紫灰色斑点或斑纹,尤以钝端较为密集,常形成环带状。卵的大小据3枚卵的测量为 19.2mm×14.2mm、19.5mm×16mm 和20mm×16mm。

保护现状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在中国分布不广,种群数量不丰富。该种全以昆虫为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该种羽色艳丽,亦是很好的观赏鸟,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fcded85de485fb4399de5969fbb0b799e6ace06d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