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草雀的简介、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态、生长繁殖、饲养

导读: 鸟种简介 地理分布 外形特征 生态 生长繁殖 饲养

长尾草雀的图片

长尾草雀(学名:Poephila acuticauda,英文名:Long-tailed Finch)是梅花雀科草雀属的鸟类。

长尾草雀亦称巴森雀、牧师鸟、黑喉草雀、锦静鸟。野生种分布在澳洲东部和东北部。目前我国北京、江苏、福建、浙江、广州的养鸟爱好者饲养的长尾草雀已繁育成功。

中文学名:长尾草雀

拉丁学名:Poephila acuticauda

英文俗名:Long-tailed Finch

命名作者:Gould, 184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梅花雀科(Estrildidae)

中文属名:草雀属(Poephila)

繁殖区:澳洲界 : n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学名]Poephilacincta
长尾草雀
长尾草雀

[英文名]Black-throatedFinch

长尾草雀亦称巴森雀、牧师鸟、黑喉草雀、锦静鸟。

地理分布

属雀形目,文鸟科。野生种分布在澳洲东部和东北部。目前我国北京、江苏、福建、浙江、广州的养鸟爱好者饲养的长尾草雀已繁育成功。

外形特征

体长11-12厘米,眼与喙间有一黑带。头部银灰色,胁、喉、上胸一带有领带状黑斑。上体灰褐色,腰白尾黑,胸腹为灰褐色,腰至下腹呈一黑带。嘴呈黑色,脚红褐色,色彩不艳丽,但朴素大方。因为有领带式的黑斑,所以叫“牧师鸟”。雌雄同色,雌鸟黑斑横向发展,而且体形较小。长尾草雀在国内饲养较十姐妹等少些,目前已开始被笼鸟爱好者重视。这种鸟的鸣声细柔,声音十分好听,加之活泼可爱。它既可作观赏鸟,又可作鸣鸟,深受人们喜爱。

生态

栖息地为森林或稀疏林地带,或在草原旁的水流周围。

生长繁殖

长尾草雀每窝产蛋4-6枚,蛋的孵化期为15天,可用十姐妹或金山珍珠代为孵育。孵化育雏期间室内温度以20℃为宜。

饲养

长尾草雀是珍贵的观赏鸟,以其特有的体态、动作、羽色和鸣声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放松。它的叫声极为动听,在鸣唱之时还能同时起舞,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饲养长尾草雀所需的设备比较简单,资金投入不多。随着观赏鸟饲养技术的改进,特别是成功地进行人工繁育,使其又可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副业来发展。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和有组织的饲养、繁育长尾草雀,既可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又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饲养长尾草雀的观赏笼可选用金丝雀笼或黄雀笼等。繁殖笼的大小为50厘米×40厘米×40厘米,笼内要有水罐、食罐各1个,栖杠2根,水浴盘1个,壶状草巢1个。饲料以稗子、谷子、小米为主,同时要补充骨粉、牡蛎粉和菜叶。繁殖期要增喂鸡蛋小米。也可以由金山珍珠鸟或白腰文鸟代孵和代育。

长尾草雀比较胆小,只有提供巢口较小的人工球形巢才能保证繁殖成功。雌鸟在没有成功交配的情形下也会产卵,而且常常将卵产在用作日常栖息的巢中,当然,这样未受精的卵不能诱使雌鸟去孵。选择合适的种鸟进行配对是达成笼养繁育的前提,发情期雄鸟的眼睛虹膜是深红色的,而雌鸟的虹膜为茶褐色,这一点在夜间用手电筒直照笼鸟的眼睛时比较容易观察到。除此之外,惟有根据鸣声来判断,对着另一只鸟点头翘尾地咯呜的是雄鸟,而被动方却不一定是雌鸟,有时可能是一只未成年的雄鸟。

小葵花鹦鹉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饲养、亚种分化、生长繁殖

小葵花鹦鹉的图片

小葵花鹦鹉(学名:Cacatua sulphurea,英文名:Yellow-crested Cockatoo)是凤头鹦鹉科白凤头鹦鹉属的鸟类。

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及东南部至昆士兰岛西部,新几内亚及北部、东部岛屿等地。葵花凤头鹦鹉体长40-50厘米,体羽主要为白色。

中文学名:小葵花鹦鹉

拉丁学名:Cacatua sulphurea

英文俗名:Yellow-crested Cockatoo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

中文属名:白凤头鹦鹉属(Cacatua)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Less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0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鸟种简介

小葵花鹦鹉
小葵花鹦鹉小葵花鸚鵡

葵花鹦鹉,英文名cacatua galerita,其中还有、鲑色葵花凤头鹦鹉、大白葵花凤头鹦鹉等几种。

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及东南部至昆士兰岛西部,新几内亚及北部、东部岛屿等地。葵花凤头鹦鹉体长40-50厘米,体羽主要为白色。葵花凤头寿命很长,寿命一般为40年左右,也有的活到60-80年。葵花鹦鹉羽毛雪白漂亮,头顶有黄色冠羽,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冠羽便呈扇状竖立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葵花。

外形特征

葵花凤头鹦鹉的羽毛雌雄同色,无法从羽色鉴别雌雄。雄鸟眼沙为黑色,雌鸟为褐色。

地理分布

分布在澳洲的北部、东部与南部及塔斯马尼亚、袋鼠岛,印尼的东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国王岛、艾鲁岛等,也引进一些非原生地的地方如新西兰即为新西兰及数个岛屿。

饲养

小葵花鹦鹉
小葵花鹦鹉小葵花鸚鵡

食物以葵花籽、玉米、花生米、高粱、稻子为主,每天加喂些苹果和少量青菜。人工饲养应采用金属笼或金属架,架两边设有金属的食罐、水罐。葵花凤头鹦鹉嘴掾坚硬,破坏性强,饲主要经常检查锁链牢固情况,以免鹦鹉咬坏后逃跑。该鹦鹉聪明,乖巧,富有感情。鸣声响亮,善学人语,深受朗鹦鹉爱好者喜爱。葵花凤头鹦鹉是美丽优雅的大型凤头鹦鹉,早期走私到台湾的凤头鹦鹉中常能见它们的踪影,由于天性活泼聪明,常被训练至马戏团表演,它们在澳洲当地是普遍且便宜的宠物鸟,在许多农耕区甚至被视为农业害鸟,叫声大而响亮、破坏力强是其缺点 。

葵花鹦鹉是一种相当长寿的动物,如果喂养的方法得当,它们的寿命一般在40年左右。但是在野外因为有天敌,它们的寿命会比家养条件下短很多。

亚种分化

小葵花鹦鹉
小葵花鹦鹉葵花鹦鹉

葵花凤头鹦鹉(小巴丹)是最常见的走私鹦鹉之一,共有4种亚种,包括了美丽的橘冠凤头鹦鹉,小葵花凤头鹦鹉是很普遍宠物鸟,生性聪明活泼,饲养牠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与时间与其互动,与人类有良好互动的小葵花凤头鹦鹉会很友善,牠们在野外的数量原本很多,但在70年代开始其数量年年骤减,人类的捕捉是其族群衰退的最大因素,其次则为栖地的破坏;繁殖成果很常见,性别易于分辨,幼鸟与公鸟一样有着深黑褐色的虹膜,所以一岁内的幼鸟较难辨别性别,母鸟的虹膜则明显的呈红棕色。体长:约33-38cm(13-15 吋)分布:所有亚种均分布在印尼境内,主要在弗洛瑞斯海的许多岛屿上,包括苏拉威希、苏巴、帝汶等邻近岛屿,曾经引进到新加坡与香港。

生长繁殖

小葵花鹦鹉
小葵花鹦鹉气定神凝的葵花鹦鹉

天然食物包括了种子、水果、谷物、浆果、坚果、嫩芽、花苞等,繁殖季节因地而异,大多始于9-10月与4-5月,一次产2-3颗卵, 公母鸟轮 流孵蛋,孵化期约28天,10周后幼鸟羽毛长成,但仍会依赖亲鸟一起生活约2个月;人工繁殖的小葵花 凤头鹦鹉不难照顾,适应环境后身体会很强健,且能耐低温,啃咬破坏力很强,巢箱与笼舍需相当坚固,若饲养一对常会发生公鸟对母鸟十分具侵略性与攻击性的行为,公鸟常会追着母鸟跑,甚至攻击母鸟,有时会发生使母鸟致死的情况,给予公鸟适当的剪翅以及提供牠们宽敞的鸟舍会使情形改善,最好也能提供一些树枝或玩具供其啃咬,小葵花凤头鹦鹉以及橘冠凤头鹦鹉由于近年大量的野生鸟出口与走私,已经由二级升为一级保育名单。

繁殖:除了避免购买野生鸟外,公鸟与母鸟是否合得来也须注意,不然会容易发生上述公鸟攻击母鸟的情形,繁殖期间公鸟对母鸟会更具攻击性,此情形若发生,过小的笼舍会使母鸟因受攻击却无处多藏而死亡,所以饲养于较大的鸟舍中较为理想,而使用有两个出入口的T?中统蚕淇梢允鼓改窠喜灰资芄竦难现毓セ鳎辉荚?3至4岁时始有繁殖能力,人工繁殖鸟的繁殖难度不高,一窝约产2至3颗蛋,亲鸟会轮孵蛋,孵化期约22-25天, 幼鸟太晚移出巢外有时会遭公鸟攻击,8至10周大时羽毛长成。

棘尾雷雀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棘尾雷雀的图片

棘尾雷雀(学名:Aphrastura spinicauda,英文名:Thorn-tailed Rayadito)属于灶鸟科雷雀属。尾羽有特殊延长。分布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

中文学名:棘尾雷雀

拉丁学名:Aphrastura spinicauda

英文俗名:Thorn-tailed Rayadito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灶鸟科(Furnariidae)

中文属名:雷雀属(Aphrastura)

繁殖区:南美洲 : c, s Chile, sw Argentin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棘尾雷雀
棘尾雷雀

雄性成鸟:通体黑色,具紫色金属闪光;嘴基部前额羽为簇状绒黑色羽丛并向前延伸于嘴峰上,嘴峰除尖端外全为簇状羽覆盖;额、眼先、颊及耳羽绒黑色;头顶、颈具鳞状斑金属光泽;背、肩、腰及尾上覆羽黑色具紫蓝光泽;翅飞羽黑褐色,外翈闪金属光泽;尾羽黑褐色,外翈闪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甚形延长,其羽干部分裸出,末端内外翈彼此相对称呈“盘尾状”,其他内侧尾羽正常,仅约及最外侧一对尾羽长度的1/3。下体黑色,喉胸部羽端缘缀鳞状斑金属蓝绿色光泽;胁烟灰色;腹及尾下覆羽灰黑色,微沾光泽;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具灰白色尖端斑。

雌性成鸟:体羽似雄鸟,仅金属闪光不甚显著;最外侧尾羽较雄鸟稍短。

幼鸟:簇状额羽丛不发达;体羽微沾光泽;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羽端白色斑大而显著;尾羽呈正常深叉羽端,最外侧一对尾羽不甚延长,羽干不裸出,无延伸的“盘状尾”。

生长繁殖

棘尾雷雀
棘尾雷雀

棘尾雷雀繁殖期约在3—6月间,巢多置于阔叶树顶端高处一些小的分枝末端枝杈上,巢呈杯形,与卷尾科的其他种类相似。像小孩摇篮似的随风摇摆。巢主要由细枝、芦苇茎、根和枯草等材料构成,牢固地固定在枝权上。巢外壁还有蛛网,有时还或多或少装饰一些苔藓、地衣和树皮等,距地高5m以上。

每窝产卵窝卵数为3—4枚。卵为长卵圆形和尖卵圆形两种类型,多为白色,偶尔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红色、褐色或紫色深浅两层斑纹,尤以钝端较密。

地理分布

棘尾雷雀
棘尾雷雀

分布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

白眉朱雀的外形特征、简介、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眉朱雀的图片

白眉朱雀(学名:Carpodacus dubius,英文名:Chinese White-browed Rosefinch)是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是一种高山鸟类。栖息在海拔2000~4500m的高山灌丛、草地和生长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马拉雅山和玉龙山地区甚至到海拔5000m的雪线附近。雄鸟额基、眼先、颊深红色,额和一长而宽阔的眉纹珠白色,羽缘沾粉红色具丝绢光泽。雌鸟前额白色杂有黑色,头顶至背橄榄褐或棕褐色、具宽的黑褐色纵纹,眉纹皮黄白色。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

中文学名:白眉朱雀

拉丁学名:Carpodacus dubius

英文俗名:Chinese White-browed Rosefinch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朱雀属(Carpodac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Tibet, n,w,sw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77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白眉朱雀:形态特征图
白眉朱雀: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7厘米)而壮实的朱雀。

雄鸟腰及顶冠粉色,浅粉色的眉纹后端成特征性白色。中覆羽羽端白色成微弱翼斑。

雌鸟与其他雌性朱雀的区别为腰色深而偏黄,眉纹后端白色,指名亚种胸部的暖褐色渲染与腹部的白色成对比。所有亚种下体均具浓密纵纹。

亚种色调有异 – blythi雄鸟背沾粉色;dubius雄鸟背褐但耳羽绯红且无深色眼纹;femininus雄鸟似dubius但下体紫粉色较深;deserticolor雄鸟上体褐色较淡;femininus雌鸟无任何暖皮黄色调。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脚-褐色。

叫声:鸣声似赤胸朱顶雀的唧叫。常有的叫声为偏高的嘁喳声deep-deep, deep-de-de-de-de或快速的尖叫 pupupipipipi。

鸟种简介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学名为Carpodacus thura,为雀科朱雀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是一种高山鸟类。栖息在海拔2000~4500m的高山灌丛、草地和生长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马拉雅山和玉龙山地区甚至到海拔5000m的雪线附近,也栖息于树线附近的疏林灌丛和林缘等开阔地带。冬季也常下到海拔2000m的沟谷和山边高原草地。

雄鸟额基、眼先、颊深红色,额和一长而宽阔的眉纹珠白色,羽缘沾粉红色具丝绢光泽。雌鸟前额白色杂有黑色,头顶至背橄榄褐或棕褐色、具宽的黑褐色纵纹,眉纹皮黄白色。

亚种分化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青海亚种(学名:Carpodacus thura deserticol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南部。

白眉朱雀甘肃亚种(学名:Carpodacus thura dubius)。分布于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贺兰山及甘肃。

白眉朱雀西南亚种(学名:Carpodacus thura feminin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金沙江。

白眉朱雀指名亚种(学名:Carpodacus thura thura)。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青藏高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地理分布

白眉朱雀:地理分布图
白眉朱雀: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宁夏(泾源,、贺兰山), 甘肃(西北部、西南部);青海(湟水、柴达木盆地、玉树);四川(松潘); 西藏(昌都地区北部)。

国外分布: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东部)。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东部至中国西北。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于海拔3000~4600米。指名亚种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及春丕河谷;femininus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云南西北部; deserticolor仅限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布尔汗布达山;dubius见于青海东北部及东部、甘肃、宁夏、西藏东部(昌都)。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获得的标本可能应属blythi。

生活习性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

垂直迁移的候鸟,夏季于高山及林线灌丛,冬季于丘陵山坡灌丛。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有时与其他朱雀混群。取食多在地面,以草子、果实、种子、嫩芽、嫩叶、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小群,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也常停息在小灌木顶端。性较大胆,不怕人。

生长繁殖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

繁殖期7~8月。6月中下旬即已成对和开始站在灌木顶端鸣叫。营巢于距地不高的低矮灌木丛中,巢呈浅杯状,用枯草茎、草叶和草根构成,内垫有兽毛。每窝产卵3~5枚,卵深蓝色、被有少许黑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2.3mm×16mm。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本文Hash:ebeedc4ea9114accec6ae17ffbf9fa5dc584f73c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