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吸蜜鹦鹉的简介、地理分布、生长繁殖

导读: 鸟种简介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杂色吸蜜鹦鹉的图片

杂色吸蜜鹦鹉又称红顶吸蜜鹦鹉。分布在澳洲北部,常与红领吸蜜鹦鹉群居,因此常可以看到杂色吸蜜鹦鹉与红领杂交的后代。

杂色吸蜜鹦鹉

鸟种简介

拉丁文名称:Trichoglossus versicolor

英文名称:Varied Lorikeet

身长 19 公分

杂色吸蜜鹦鹉:(又名:红顶吸蜜鹦鹉)

地理分布

杂色吸蜜鹦鹉分布在澳洲北部,分布自金柏列斯到约克角,越往东边数量越少。它们常与红领吸蜜鹦鹉群居,所以常可以看到杂色吸蜜鹦鹉与红领杂交的後代。

生活概况 : 生长在热带高原地势较为低洼的地方,群居在油加利森林中。食物与其他吸蜜鹦鹉一样,以花粉、花蜜、以及水果为主。野生的杂色吸蜜鹦鹉繁殖季在 4 到 8 月。

饲养 : 在澳洲当地鸟市算是很稀有的鸟种,也被视为最难繁殖的一种吸蜜鹦鹉。饲养一对红顶吸蜜鹦鹉的笼子至少要有 45x45x60 公分的大小。他们可以与一些雀鸟或者是小型的鹦鹉共同饲养在一个笼子中,但这样子并不适合繁殖。

生长繁殖

最好一对一个笼子来饲养,因为它们在繁殖期会变得相当好斗。树洞或者是巢箱它们都可以接受,但推荐使用巢箱。巢箱的大小应该要有 20x20x30 公分的大小、以及直径 7 公分的入口。此外也必需提供他们有吸收力的垫材放在巢箱中,如木屑,并且应该要经常更换,以吸收水份很多的粪便。一次产卵的数量在 2 到 4 颗蛋,孵化需要 22 天,只有母鸟负责孵蛋,但是公母鸟会一同分担雏鸟的餵食工作。羽毛 40 天左右长齐,长齐後两个礼拜就会离巢, 12 个月大的时候就真正是只可配对的成鸟了。

黑翅吸蜜鹦鹉的简介、简介、地理分布、生长繁殖

黑翅吸蜜鹦鹉的图片

黑翅吸蜜鹦鹉(学名:Eos cyanogenia)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鸟种简介

【物种名称】 黑翅吸蜜鹦鹉

【又名】

【拉丁学名】 Eos cyanogenia

【英文名称】 Black-winged Lory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鸟种简介

黑翅吸蜜鹦鹉
黑翅吸蜜鹦鹉

身长:30公分(12吋)

亚种:目前并没有已知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大多为亮丽的红色,眼睛上方和後方分布一块很宽的深蓝色羽毛,腹胁两侧有一块黑色的羽毛;翅膀上方覆羽、肩膀、主要飞行羽、尾羽中间以及大腿均为黑色;鸟喙和眼睛之间带有一小块黑色;鸟喙橘红色,虹膜橘红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黑翅吸蜜主要栖息於沿海地区,会定期前往椰子园活动;他们会尽量避免在岛中的山区森林活动。他们在繁殖季通常都会成对活动,或是组成小群体漫游活动;生性相当活泼喜欢彼此社交,有时候也会前往邻近村落区活动,飞行的速度相当快,会发出高频率的尖叫声,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黑翅吸蜜主要以花朵、花蜜、小浆果、水果等为食。

地理分布

新几内亚和附近的岛屿

生长繁殖

他们在野外详细的繁殖纪录不详;人工豢养的黑翅吸蜜难度很高,因此资料相当有限,可以提供25*25*35公分的厚木巢箱。他们一次会产下2枚卵,孵化期为25到28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11周。

蓝冠吸蜜鹦鹉的简介、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蓝冠吸蜜鹦鹉的图片

蓝冠吸蜜鹦鹉(学名:Vini australis)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鸟种简介

蓝冠吸蜜鹦鹉的笼养数量在国际间很不普遍,体型小,公母无明显外观上差异,亦无相近的亚种,只生存于一些小海岛上,野外数量有逐年下降的隐忧。

体长:19 cm(7.5 吋)

蓝冠吸蜜鹦鹉在原生地算是普遍的鸟类,但近年可能因为鼠类的掠食而数量下滑;主要栖息在林地、棕榈椰林、海岸区、山区、农耕区等有花树的地区,有迁徙的习性,经常会飞行往返各小岛间,有群居性,通常3至6只或一小群约12只左右聚集活动,但繁殖期时多成对在一起,动作迅速敏捷且活跃,声音尖锐,主要以花蜜、花粉与像芒果这种软性水果为食。

约于每年的6-8月开始繁殖期,主要以中空的腐朽枝干以及棕榈树洞为巢,一次约产1-2颗卵;人工饲养的数量很少,笼养鸟不太会吵,喜爱冲澡,最好不要在冬季引进饲养,对于环境卫生要求高,饲主应多加注意卫生以免发生疾病感染,刚饲养时较为敏感,对于温度、环境、食物需适应一段时间才会较稳定。

生长繁殖

人工繁殖的资料相当有限,可以群养繁殖,但成对繁殖的效果较好,繁殖期间可补充一些动物性蛋白质,繁殖期间的过度人为干扰可能会导致幼鸟遭亲鸟杀死情形,不要时常开翻巢箱,欲繁殖成功最好能必免所有非必要的打扰,一次约产2颗蛋,约于23天左右时孵化,幼鸟羽毛长成约7-8周。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是南太平洋的斐济诸岛上。

蓝冠吸蜜鹦鹉
蓝冠吸蜜鹦鹉分布图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棕榈吸蜜鹦鹉的简介、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棕榈吸蜜鹦鹉的图片

棕榈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palmarum)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鸟种简介

棕榈吸蜜鹦鹉
棕榈吸蜜鹦鹉身长:17公分(7吋)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外型:鹦鹉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为黄绿色;前额和鸟喙之间、鸟喙附近和下巴为红色,但是乍看之下并不十分明显;背部浅橄榄棕色,翅膀内侧覆羽灰绿色;尾羽上方中央绿色,尖端带有宽广的黄边,内侧橄榄黄色。鸟喙橘红,虹膜橙色。母鸟的前额和鸟喙附近红色分布更不明显,面积也更小,背後没有橄榄棕色的羽毛,胸前和腹部的羽毛比较偏绿。幼鸟虹膜棕色,鸟喙深色。

生活习性

棕榈吸蜜鹦鹉
棕榈吸蜜鹦鹉棕榈吸蜜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大部分是高于1600米以上的岛内山区林地;此外,高大的次生植被区和其他充满茂密和森林也能见的到它们的踪迹;在圣塔克鲁兹岛上它们活动的高度约为100米左右。棕榈吸蜜鹦鹉平时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有时后食物充足会聚集高达30只;因为其羽色几乎全绿,在浓密林中活动的时候,相当难以被察觉,只有当它们发出比较尖锐的鸣叫时,才会引人注意;棕榈吸蜜鹦鹉是游猎性质的鸟种,平时大多四处寻找食物,并无固定的觅食地点,偶尔也会前往灌木丛中觅食;飞行的时候会发出尖锐的叫声,因此很容易看见。

棕榈吸蜜鹦鹉主要以花粉、花蜜、花粉(特别是特定种类的棕榈树所生产的)、甜美多汁的软性水果、昆虫和其幼虫等为食。

地理分布

新西伯地斯岛(New Hebrides)和杜夫(Duff)、圣塔克鲁兹(Santa Cruz)和银行岛(Banks Islands)。

生长繁殖

棕榈吸蜜鹦鹉
棕榈吸蜜鹦鹉他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为10月到11月,每年12月就可以发现他们所产下的两只幼雏;在人工豢养方面,因为野生鸟死亡率高加上饲养难度偏高,因此目前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

本文Hash:2d499d08b723870b79a4021be0b2ff8ee7a5997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