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色黑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锈色黑鵙的图片

锈色黑鵙(学名:Laniarius ferrugineus),又叫做锈色黑伯劳,英文名:Southern Boubou(南方黑鵙、南方黑伯劳),属雀形目丛鵙科黑鵙属。共6个亚种

中文学名:锈色黑鵙

拉丁学名:Laniarius ferrugineus

英文俗名:Southern Boubou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丛鵙科(Malaconotidae)

中文属名:黑鵙属(Laniarius)

繁殖区:非洲 :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锈色黑鵙
锈色黑鵙

锈色黑鵙是中小型鸣禽,具有强大的,通常是弯曲并带有锯齿的鸟喙,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臀部羽毛勃松,体羽大多黑色、白色,或主要由绿色、黄色或黄褐色、朱红色组成的醒目的图案。

生活习性

筑巢精巧,雏鸟晚成性。极度灵活,但往往会先闻其声。雄鸟及雌鸟的颜色相同,喜欢栖息于林地,灌丛和森林,常造访农田和花园,会有季节性的迁徙。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南非,斯威士兰,津巴布韦。

黑头鹎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黑头鹎的图片

黑头鹎(学名:Pycnonotus atriceps,英文名:Black-headed Bulbul)为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乔木枝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中文学名:黑头鹎

拉丁学名:Pycnonotus atriceps

英文俗名:Black-headed Bulbul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鹎科(Pycnonotidae)

中文属名:鹎属(Pycnon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9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头鹎
黑头鹎

中等体型(17厘米)的偏黄色鹎。特征为头辉黑、喉黑而眼蓝。上体黄橄榄色;两翼及尾偏黑,具明显的黄色尾端;下体绿黄色。另一罕见色型为灰色,尾缘白色。

虹膜-浅蓝;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一连串不连贯的短哨音;金属般清脆的chewp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头鹎与与黑冠黄鹎的区别:黑头鹎无羽冠且尾端黄色。

地理分布

黑头鹎
黑头鹎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东南亚、巴拉望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罕见留鸟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从低地至海拔900米。

生活习性

黑头鹎
黑头鹎

喜林缘地带、次生林及沿海灌丛。单独或结小群,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红翅鵙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红翅鵙鹛的图片

红翅鵙鹛(学名:Pteruthius aeralatus,英文名:Blyth’s Shrike-babbler)是绿鹃科鵙鹛属的鸟类。

红翅鵙鹛 (学名:Pteruthius aeralatus,英文名:Blyth’s Shrike-babbler)为鹟科鵙鹛属的鸟类。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经四川、广西、东到福建、南到云南、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活动于阔叶树上的树枝间、灌丛间以及栖息于灌木小枝的顶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中文学名:红翅鵙鹛

拉丁学名:Pteruthius aeralatus

英文俗名:Blyth’s Shrike-bab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5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绿鹃科(Vireonidae)

中文属名:鵙鹛属(Pteruthius)

繁殖区:东洋界 : e Himalayas, Burma through se Asia, Malay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91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红翅鵙鹛
红翅鵙鹛

中等体型(17厘米)的鵙鹛。

雄鸟:头黑,眉纹白;上背及背灰;尾黑;两翼黑,初级飞羽羽端白,三级飞羽金黄和橘黄;下体灰白。

雌鸟:色暗,下体皮黄,头近灰,翼上少鲜艳色彩。

虹膜-灰蓝;嘴-上嘴蓝黑,下嘴灰;脚-粉白。

叫声:嘹亮刺耳的单音too-too-too,klip klip或chip chip chap chip chap。

地理分布

红翅鵙鹛地理分布图
红翅鵙鹛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东北部至中国、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留鸟于海南岛(lingshuiensis);华中、东南(ricketti)及西藏东南部(validirostris);为海拔350~2440米山区森林的偶见鸟。

生活习性

红翅鵙鹛
红翅鵙鹛

习性:成对或混群活动,在林冠层上下穿行捕食昆虫。在小树枝上侧身移动仔细地寻觅食物。

黑翅燕鸻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黑翅燕鸻的图片

黑翅燕鸻(学名:Glareola nordmanni,英文名:Black-winged Pratincole)是燕鸻科燕鸻属的鸟类。黑翅燕鸻繁殖于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可能在新疆西北部出现。它似领燕鸻但次级飞羽上为黑色,颈背沾栗色。

中文学名:黑翅燕鸻

拉丁学名:Glareola nordmanni

英文俗名:Black-winged Pratincole

命名作者:Fischer von Waldheim, 1842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燕鸻科(Glareolidae)

中文属名:燕鸻属(Glareola)

繁殖区:古北界 : wc

非繁殖区:w, s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尚未收录,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黑翅燕鸻
黑翅燕鸻

身长:25厘米。眼大,嘴宽阔,翅长而窄,尾部分叉,长脚适于在地面取食昆虫,飞行时可见黑色翼羽。

生活习性

生活于岸边,可像燕子一样在空中捕食昆虫。群集,在黎明和黄昏取食,繁殖期群集在平原湖泊的边缘,有低矮植被的沼泽或裸露的泥沼地,通常在地面休息、筑巢,由于羽色与栖地相近而不易被发现。

巢:裸露的浅地洞,位于稀疏的植被中或裸地上。

地理分布

繁殖于亚洲中部,在撒哈拉以南的地区过冬。

本文Hash:3c80f17efd255d1d1cbc89e92d2a81dd7699572d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