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褐鹃鸠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导读: 栗褐鹃鸠-外形描述 栗褐鹃鸠-叫声 栗褐鹃鸠-地理分布 栗褐鹃鸠-生活习性

栗褐鹃鸠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栗褐鹃鸠-外形描述

描述:中等体型(38厘米)、尾长的褐色鹃鸠。头及下体粉褐。雄鸟与斑尾鹃鸠区别为上体无黑色横纹,颈背无绿色,尾下覆羽黄褐色。雌鸟特具浅黄褐色的前额和头顶,下体具黑色细横纹。

虹膜—黄色;嘴—偏粉;脚—粉红。

栗褐鹃鸠-叫声

叫声:繁殖季节作深沉的wua wu叫声。

栗褐鹃鸠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栗褐鹃鸠-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菲律宾、中国台湾。

分布状况:亚种phaea为台湾东南部兰屿岛的常见留鸟。

栗褐鹃鸠-生活习性

习性:同其他鹃鸠。

斑尾鹃鸠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斑尾鹃鸠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斑尾鹃鸠-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38厘米)而尾长的褐色鹃鸠。背及尾满布黑色或褐色横斑。头灰,颈背呈亮蓝绿色。胸偏粉,渐至白色的臀部。雌鸟无亮绿色。背上横斑较密,尾部横斑有别于同地区的其他鹃鸠。

虹膜—黄色/浅褐色;嘴—黑色;脚—红色。

斑尾鹃鸠-叫声

叫声:响亮的kro-uum或u-wa声,第二音节比第一音节更响更高,仅在近处可闻。

斑尾鹃鸠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斑尾鹃鸠-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不常见,于海拔800~3000米间的山地森林。亚种tusalia为四川中部的夏候鸟、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留鸟;minor 为留鸟,见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广东,于海南岛也有分布;上海有过迷鸟记录。

斑尾鹃鸠-生活习性

习性:结小群活动。疾速穿越树冠层。落地时尾上举。

斑尾鹃鸠-别名俗名

花斑咖追

乌鹃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乌鹃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乌鹃-外形描述

描述:中等体型(23厘米)的黑色杜鹃。全身体羽亮黑色,仅腿白,尾下覆羽及外侧尾羽腹面具白色横斑,前胸隐见白色斑块。幼鸟具不规则的白色点斑。尾羽开如卷尾。

虹膜—褐色(雄鸟),黄色(雌鸟);嘴—黑色;脚—蓝灰色。

乌鹃-叫声

叫声:叫声响亮清晰,由4~6个均匀的pi声平稳上升,之前有过门声;也作一连串快速颤音,升至最后三个音而降调。

乌鹃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乌鹃-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及候鸟,见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地处。亚种dicruroides 繁殖于四川南部、云南、西藏东南部、贵州、广东及福建。在海南岛为留鸟。

乌鹃-生活习性

习性:栖于林中、林缘及次生灌丛。性羞怯。外形似卷尾,但姿势、动作及飞行均不同。

乌鹃-别名俗名

乌喀咕

褐翅鸦鹃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褐翅鸦鹃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褐翅鸦鹃-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52厘米)而尾长的鸦鹃。体羽全黑,仅上背、翼及翼覆羽为纯栗红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黑色。

褐翅鸦鹃-叫声

叫声:一连串深沉的boop声,开始时慢,渐升速而降调;复又音调上升,速度下降至一长连串音高相等的或缩短的四声boop叫声。又作突然的plunk声。

褐翅鸦鹃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褐翅鸦鹃-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大巽他群岛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中国南方的常见留鸟,上至海拔800米。亚种intermedius于海南岛及云南南部及西部;sinensis于云南东部至福建。

褐翅鸦鹃-生活习性

习性:喜林缘地带、次生灌木丛、多芦苇河岸及红树林。常下至地面,但也在小灌丛及树间跳动。比小鸦鹃更喜较厚植被。

褐翅鸦鹃-别名俗名

大毛鸡 红鹁? 红毛鸡 黄蜂 绿结鸡 落谷 毛鸡

本文Hash:966981a7ec7f93aae05cabe2ce1f90095af77812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