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鹀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导读: 凤头鹀-外形描述 凤头鹀-叫声 凤头鹀-地理分布 凤头鹀-生活习性

凤头鹀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凤头鹀-外形描述

描述:不会被误认的体大(17厘米)的深色鹀。具特征性的细长羽冠。雄鸟辉黑,两翼及尾栗色,尾端黑。雌鸟深橄榄褐色,上背及胸满布纵纹,较雄鸟的羽冠为短,翼羽色深且羽缘栗色。

虹膜—深褐;嘴—灰褐,下嘴基粉红;脚—紫褐。

凤头鹀-叫声

叫声:叫声为甚响而尖的pit-pit声;又于突出的栖处发出甜美鸣声,为单调重复的小节而声调下降。开始音节似喘息且犹豫,后接较清晰的结尾。

凤头鹀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凤头鹀-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南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华中、东南及西南的多草山坡;迷鸟至台湾。

凤头鹀-生活习性

习性:栖于中国南方大部丘陵开阔地面及矮草地。活动取食均多在地面,活泼易见。冬季于稻田取食。

灰头鹀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灰头鹀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灰头鹀-外形描述

描述:体小(14厘米)的黑色及黄色鹀。指名亚种繁殖期雄鸟的头、颈背及喉灰,眼先及颏黑;上体余部浓栗色而具明显的黑色纵纹;下体浅黄或近白;肩部具一白斑,尾色深而带白色边缘。雌鸟及冬季雄鸟头橄榄色,过眼纹及耳覆羽下的月牙形斑纹黄色。冬季雄鸟与硫黄鹀的区别在无黑色眼先。亚种sordida及personata头部较指名亚种多绿灰色,personata的上胸及喉黄色。

虹膜—深栗褐;嘴—上嘴近黑并具浅色边缘,下嘴偏粉色且嘴端深色;脚—粉褐。

灰头鹀-叫声

叫声:由显露的栖处作叫,鸣声为一连串活泼清脆的吱吱声及颤音,似芦鹀。叫声为轻嘶声tsii-tsii。

灰头鹀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灰头鹀-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日本、中国东北及中西部,越冬至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在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日本的亚种personata偶见越冬于华东及华南沿海附近。中国的亚种sordida繁殖于中国中西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云南北部、贵州及湖北),越冬至华南及华东省份和台湾。于森林、林地及灌丛的地面取食。

灰头鹀-生活习性

习性:不断地弹尾以显露外侧尾羽的白色羽缘。越冬于芦苇地、灌丛及林缘。

灰头鹀-别名俗名

黑脸巫? 蓬巫? 青头雀

白头鹀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白头鹀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白头鹀-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17厘米)的鹀。具独特的头部图纹和小型羽冠。雄鸟具白色的顶冠纹和紧贴其两侧的黑色侧冠纹,耳羽中间白而环边缘黑色,头余部及喉栗色而与白色的胸带成对比。雌鸟色淡而不显眼,甚似黄鹀的雌鸟。区别在嘴具双色,体色较淡且略沾粉色而非黄色,髭下纹较白。亚种fronto额及侧冠纹多黑色,且栗色图纹深沉。

虹膜—深褐;嘴—灰蓝,上嘴中线褐色;脚—粉褐。

白头鹀-叫声

叫声:由树上或矮丛上鸣唱,甚似黄鹀的 ze-ze-ze-ze-ze-ze ziiii。叫声也似黄鹀。

白头鹀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白头鹀-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的泰加林至中国西北及中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leucocephala繁殖于中国西北部天山、阿尔泰山和中国东北(呼伦池),冬季南迁至新疆西部、黑龙江、内蒙古东南部、河北、河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迷鸟至江苏及香港。另一亚种fronto也为留鸟,见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及邻近的甘肃。

白头鹀-生活习性

习性:喜林缘、林间空地和火烧过或砍伐过的针叶林或混交林。越冬在农耕地、荒地及果园。

白头鹀-别名俗名

白发巫? 白冠雀 松树巫?

本文Hash:887dfe88c01ab5ec5b1754d4dddb1b375bf4139c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