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鸟目的外形特征、亚洲黄昏鸟、生活地点

导读: 外形特征 亚洲黄昏鸟 生活地点

黄昏鸟目的图片

外形特征

黄昏鸟目中的一属。白垩纪齿鸟的主要代表。体长约2米,脚特大,桨状,翅很小,胸骨扁平无龙骨突,颌骨长,具许

黄昏鸟目
黄昏鸟目多向后弯曲的牙齿;后趾能转动,有长而窄的腰带、短的股骨和长的胫跗骨。白垩纪海相生活环境,鱼食性。化石多产北美。

亚洲黄昏鸟

黄昏鸟目
黄昏鸟目亚洲黄昏鸟

情报(INFOrmation)

中文名称( Chinese)→ 亚洲黄昏鸟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学名( Name)→ Asiahesperornis

发音( Pronounced)→ AY-zha-HES-pe-ROR-nis

含义( Meaning)→ 属名:亚洲的黄昏鸟

纲( Class )→ Aves 鸟纲

亚纲( Subclass)→ Neornithes 今鸟亚纲

超目( Extraorder)→ Odontognathae齿腭超目

目( Order)→ Hesperornithiformes 黄昏鸟目

科( Family)→ Hesperornithidae 黄昏鸟科

属( Genus)→ Asiahesperornis 亚洲黄昏鸟

模式种( TYPE SPECIES)→ A. bashanovi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时代( Period)→ 晚白垩世

分布( Found in)→哈萨克斯坦

发现地层( Stratum)→ …

食性( Diet)→ 鱼类

典型体长( Length)→ …

推测体重( Mass)→ …

发现者( Discoverer)→ Nessov & Prizemlin, 1991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生活地点

黄昏鸟目
黄昏鸟目黄昏鸟(Hesperornis)

今鸟亚纲黄昏鸟目的一属。中生代白垩纪带牙齿鸟类的主要代表。黄昏鸟体长约2米,脚特大,呈桨状,翅很小,胸骨扁平无龙骨突,长颌骨上具许多向后弯曲的牙齿,是食肉鸟类。继始祖鸟后,黄昏鸟所显示的爬行动物祖先的性质对研究脊椎动物的进化很有意义,黄昏鸟化石大部产自北美的海相沉积。已知有7属13种。黄昏鸟可能群居生活在海域、海岛或近海地区,而在筑巢、孵化期集群北移。

黄腰太阳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亚种分化、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黄腰太阳鸟的图片

黄腰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siparaja,英文名:Crimson Sunbird)属太阳鸟科太阳鸟属。小型鸟类。性活泼,行动极为灵巧、敏捷。所食昆虫,多数是农业害虫,是有益鸟类。分布于印度、孟加拉至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多生活于海拔约18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竹林或村边开阔的小树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黄腰太阳鸟是新加坡的国鸟。

中文学名:黄腰太阳鸟

拉丁学名:Aethopyga siparaja

英文俗名:Crimson Sunbird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属名:太阳鸟属(Aethopyg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Sulawesi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绿色

外形特征

黄腰太阳鸟:形态特征图
黄腰太阳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中等(13厘米,包括尾长)的亮红色(仅雄鸟)太阳鸟。腹部深灰。雌鸟暗橄榄绿色,两翼和尾不沾红色。亚种tonkinensis及owstoni的中央尾羽无延长。

虹膜-色深;嘴-近黑;脚-偏蓝。

叫声:轻柔的seeseep-seeseep。3~6个清晰音节的轻快鸣声tsip-it-tsip-it-sit。

黄腰太阳鸟:雄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
黄腰太阳鸟:雌鸟
黄腰太阳鸟:雌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幼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幼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幼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幼鸟

生活习性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单独或成对光顾种植园及森林边缘的刺桐(Erythrina)丛及类似的花期树木。喜在热带常绿阔叶林、竹林或村边开阔的小树林间活动。性活泼,在乔木上层花丛枝叶间穿梭跳跃。食物主要是花蜜、甲壳虫、寄生蜂、双翅目昆虫、蚂蚁、小蜘蛛等。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

喜欢在林缘和疏林地带乔木上以及花丛与枝叶间活动和觅食,也在灌丛枝叶间攀爬,时而紧紧地抓住花枝,迅速地将嘴像蜜蜂一样伸入一花朵,然后又伸到另一花朵,时而又在花朵前翱翔,或快速飞开又飞回,也能在叶表下面啄食昆虫。性活泼,行动极为灵巧、敏捷。

亚种分化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云南亚种Aethopyga siparaja seheriae,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潞西、永平、西南部永德、耿马、镇康、沧源、双江、孟连、南部元江、思茅、西双版纳、绿春、金平、东南部勐腊和中部景东等地;

黄腰太阳鸟滇东亚种Aethopyga siparaja tonkinensis,国内分布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广西南宁;

黄腰太阳鸟广东亚种Aethogpyga siparaja owstoni,仅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

生长繁殖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繁殖期4-7月。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树上或灌木上。巢呈梨形,悬吊于细的侧枝末梢,尤其是伸到河流等水源上空的细枝末梢。由细的须根、苔藓、草茎、木棉绒以及毛虫排泄物等材料构成。

每窝产卵2-3枚。卵乳白色、白色或灰色,被有紫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圈或成帽状,也有少数被有淡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3-16.3mm×11.2-12.0mm。

地理分布

黄腰太阳鸟:地理分布图
黄腰太阳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来半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viridicauda为留鸟于云南西部及南部;tonkinensis见于云南东南部(金屏);owstoni局限于广东南部硇洲岛。常见的低地留鸟,高可至海拔900米。

保护现状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亚洲辉椋鸟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亚洲辉椋鸟的图片

亚洲辉椋鸟(学名:Aplonis panayensis,英文名:Asian Glossy Starling)属雀形目椋鸟科辉椋鸟属,又名辉椋鸟、菲律宾椋鸟。原产于东南亚,现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扩散到台湾、海南等地,但分布不普遍。

中文学名:亚洲辉椋鸟

拉丁学名:Aplonis panayensis

英文俗名:Asian Glossy Starling

命名作者:Scopoli, 178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辉椋鸟属(Aploni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尚未收录,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亚洲辉椋鸟:亚成鸟
亚洲辉椋鸟:亚成鸟

全身为带有金属光泽的黑绿色,眼睛为红色。成鸟黑色,亚成鸟具纵纹。

生长繁殖

亚洲辉椋鸟:左为幼鸟,右为成鸟
亚洲辉椋鸟:左为幼鸟,右为成鸟

繁殖期为2月至8月,一巢为3-4个蛋,颜色为澹蓝色带有深褐或红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亚洲辉椋鸟
亚洲辉椋鸟

栖息环境:海岸灌木林、次生林、农耕地、植林地、都市区域

地理分布

亚洲辉椋鸟
亚洲辉椋鸟

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本文Hash:cf70496e525696f3a5603d4a81a61993b926f3fa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