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顶玄燕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白顶玄燕鸥的图片

白顶玄燕鸥(学名:Anous stolidus,英文名:Brown Noddy)是鸥科玄燕鸥属的鸟类。

玄燕鸥(学名:Noddy Tern)为鸥科玄燕鸥属的鸟类。该物种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大洋和澳大利亚北部,于整个分布区域内均有繁殖。

中文学名:白顶玄燕鸥

拉丁学名:Anous stolidus

英文俗名:Brown Noddy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玄燕鸥属(Anous)

繁殖区:热带海洋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4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白顶玄燕鸥
白顶玄燕鸥

中等体型(42厘米)的深烟褐色燕鸥。凹形尾,除头顶近白及眼圈白色外,体羽为全烟褐色。幼鸟的额及头顶深色,眼圈白色,背羽羽尖及翼覆羽近白。亚成鸟似成鸟但无浅色的头顶。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沙哑的karrk及kwok-kwok声。

地理分布

白顶玄燕鸥地理分布图
白顶玄燕鸥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大洋和澳大利亚北部,于整个分布区域内均有繁殖。

分布状况:亚种pileatus于海上并不罕见,但近岸处不常见。以往曾在台湾海域的岛屿上繁殖。

生活习性

白顶玄燕鸥
白顶玄燕鸥

大洋性鸟类。缓慢懒散地盘旋飞行,极少如其他燕鸥那样冲入水中。多捕食那些被凶猛鱼类追逐而跃出水面的小鱼,有时停在水面进食。求偶时双方作点头炫耀表演,因此得其英文名。

注:相似的Black Noddy Anous minutus体型较小而纤细,顶冠几乎纯白并可延伸而覆盖枕部。可能出现于中国南海的南部或台湾东南部海域。

白顶溪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顶溪鸲的图片

白顶溪鸲(学名: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英文名:White-capped Redstart)是雀形目鹟科的鸟类,自成一属。体长约19厘米,是黑色及栗色溪鸲,颜色分界鲜明,野外极为容易辨识。雄雌同色。亚成鸟色暗而近褐,头顶具黑色鳞状斑纹。特征为常立于水中或于近水的突出岩石上,降落时不停地点头且具黑色羽梢的尾不停抽动。求偶时作奇特的摆晃头部的炫耀。

中文学名:白顶溪鸲

拉丁学名: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

英文俗名:White-capped Redstart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白顶溪鸲属(Chaimarrornis)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also to c Laos

非繁殖区:n India to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9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白顶溪鸲(左),右为红尾水鸲
白顶溪鸲(左),右为红尾水鸲

体大(19厘米)的黑色及栗色溪鸲。雄雌同色。头顶及颈背白色,腰、尾基部及腹部栗色。

雄雌同色。亚成鸟色暗而近褐,头顶具黑色鳞状斑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甚哀怨的尖亮上升音tseeit tseeit。鸣声为细弱的高低起伏哨音。

白顶溪鸲。作者:绿水青山。2009年11月。
白顶溪鸲。作者:绿水青山。2009年11月。
白顶溪鸲:亚成鸟,头部带有鳞状斑纹(作者:汉源。陕西牛背梁。2007年7月)
白顶溪鸲:亚成鸟,头部带有鳞状斑纹(作者:汉源。陕西牛背梁。2007年7月)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顶溪鸲
白顶溪鸲

白顶溪鸲雄鸟和北红尾鸲雄鸟的区别:两者都是黑背黑胸,红腹。白顶溪鸲头顶白色,北红尾鸲头顶灰色,在某些角度观察起来也容易混淆。但北红尾鸲双翅具有显著的白斑,腹部颜色偏黄,而白顶溪鸲的腹部颜色偏深红。

北红尾鸲:雄鸟(作者:CYF。2009年12月。香港)
北红尾鸲:雄鸟(作者:CYF。2009年12月。香港)
红尾水鸲:雄鸟
红尾水鸲:雄鸟

地理分布

白顶溪鸲
白顶溪鸲

分布范围:中亚、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越冬至印度及印度支那。

分布范围:常见于中国多数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间溪流及河流。繁殖于上水头,可高至海拔4000米,但冬季沿河溪下迁。

生活习性

白顶溪鸲(作者:绿水青山。2009年11月)
白顶溪鸲(作者:绿水青山。2009年11月)

特征为常立于水中或于近水的突出岩石上,降落时不停地点头且具黑色羽梢的尾不停抽动。求偶时作奇特的摆晃头部的炫耀。爱翘尾巴。

生长繁殖

白顶溪鸲育雏
白顶溪鸲育雏

繁殖期约在4—6月初,有时6—7月间有第二窝。巢通常筑在山间急流岩岸的裂缝节、石头下、天然岩洞、树洞、岸旁树根间,偶尔也筑在水边或离水较远的树干上。巢隐藏得很好,不易被发现。

每窝通常产卵3—5枚。卵为淡绿或蓝绿色,杂以淡紫色粗斑。巢呈杯状或碗状,由苔藓混杂着细树根、落叶、蕨叶构成,内通常垫以细根,似毛发的纤维,偶尔还有兽毛等物。

双亲共同育雏,平均3—5分钟喂食一次,每天从早晨6时到晚9时,喂食时间长达15小时。亲鸟寻食范围约在10—50米间。

小白腰雨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

小白腰雨燕的图片

小白腰雨燕(学名:Apus nipalensis,英文名:House Swift)是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别名小雨燕、台燕、家雨燕。全长约15cm。喉及腰白色,尾为凹型非叉型。与体型较大的白腰雨燕区别在于色彩较深,喉及腰更白,尾部几乎为平切。成大群活动,在开阔地的上空捕食,飞行平稳。营巢于屋檐下、悬崖或洞穴口。非洲、中东、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日本、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及大巽他群岛。雨燕基本生活在空中,不习惯飞落到地面,放生时注意从高处放生,使得其能向下俯冲完成起飞。

中文学名:小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nipalensis

英文俗名:House Swift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东洋界 : also s Jap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小白腰雨燕:形态特征图
小白腰雨燕: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的偏黑色雨燕。喉及腰白色,尾为凹型非叉型。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褐。

叫声:非常响。飞行时发出响亮而高亢的快速重复颤音der-der-der-dit-derdiddiddoo,尤其是在傍晚夜宿前。

小白腰雨燕:喉部
小白腰雨燕:喉部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尾几乎平齐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尾几乎平齐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
小白腰雨燕喝水的方式:快速略过水面
小白腰雨燕喝水的方式:快速略过水面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小白腰雨燕与白腰雨燕的区别:小白腰雨燕体型更小,色彩较深,喉及腰更白,尾部凹形,几乎为平切。而白腰雨燕体型更大(18cm),尾部分叉。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地理分布

小白腰雨燕:地理分布图
小白腰雨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非洲、中东、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日本、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及季节性候鸟,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nipalensis繁殖于中国南部的大部地区及海南岛;亚种kuntzi为台湾留鸟。

生活习性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

成大群活动,在开阔地的上空捕食,飞行平稳。营巢于屋檐下、悬崖或洞穴口。

小白腰雨燕叫声非常响。小白腰雨燕常栖息于开阔林区、建筑物、石壁。

小白腰雨燕为候鸟,也为留鸟。

亚种分化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华南亚种(学名:Apus affinis subfurcat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亚。

注:东亚的亚种有时作为独立种A. nipalensis (参见Chantler & Driessens,1995;Viney et al., 1994)。中国所有标本过去均为南方亚种subfurcatus (见郑作新, 1994)。

本文Hash:c5b366489614ad8d4bc6acb0585de7aaa6548704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