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椋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红嘴椋鸟的图片

红嘴椋鸟(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英文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为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原作为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酒红胸椋鸟。头近白,嘴红(或黄),过眼纹近黑。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热带开阔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以及活动于河谷耕作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中文学名:红嘴椋鸟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英文俗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

命名作者:Jerdon,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to Cambodia and Vietne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是体型略大(25厘米)的近灰色椋鸟。头近白,嘴红,过眼纹近黑,胸及腹部酒红色,两翼深灰,飞行时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白斑明显。

虹膜-黄色;嘴-红色(或黄色),嘴基黑色;脚-褐黄。

叫声:结群进食时发出吱吱声。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地理分布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分布范围: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罕见于云南极西南部。

生活习性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喜开阔而干燥郊野、耕地及花园。结群进食,夜晚群栖。

亚种分化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指名亚种(学名: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斑嘴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斑嘴鸭的图片

斑嘴鸭(学名:Anas zonorhyncha,英文名:Eastern Spot-billed Duck)属雁形目鸭科鸭属,别名花嘴鸭、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等。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cm,体重1kg左右。雌雄羽色相似。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不同亚种翼镜为蓝色或绿色。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斑嘴鸭

拉丁学名:Anas zonorhyncha

英文俗名:Eastern Spot-billed Duck

命名作者:Swinhoe, 1866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东洋界 : China, Southeast Asia

非繁殖区:se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斑嘴鸭:形态特征图
斑嘴鸭:形态特征图

体大(60厘米)的深褐色鸭。头色浅,顶及眼线色深,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喉及颊皮黄。

亚种 zonorhyncha有过颊的深色纹,体羽更黑。深色羽带浅色羽缘使全身体羽呈浓密扇贝形。翼镜在zonorhyncha亚种为金属蓝色,在haringtoni亚种为金属绿紫色,后缘多有白带。白色的三级飞羽停栖时有时可见,飞行时甚明显。

两性同色,但雌鸟较黯淡。

虹膜-褐色;嘴-黑色而端黄;脚-珊瑚红。

叫声:雌鸟叫声似家鸭,音往往连续下降。雄鸟发出粗声的kreep。

生活习性

习性
斑嘴鸭
斑嘴鸭

斑嘴鸭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与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也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

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舣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小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

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见的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以及草籽和种子。此外也吃谷物种子、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迁徙
斑嘴鸭
斑嘴鸭

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往北迁徙,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3月末4月初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部分留在当地繁殖,部分继续北迁。

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从9月末1O月初开始往南迂,1O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部分继续南迁。也有部分斑嘴鸭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不迁徙。

繁殖
斑嘴鸭
斑嘴鸭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草丛中或芦苇丛中,也营巢于海岸岩石间或水边竹丛中。在山区森林河流岸边岩壁隙缝巾也见有营巢的。巢主要由草茎和草叶构成。

产卵开始后亲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的四周,结构甚为精致。巢的大小为外径250—300毫米,内径150一200毫米,深7—9毫米。每窝产卵8~14枚。通常9一1O枚。卵呈乳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56.5(53—60)×4O.5(38一43)毫米,重48(42—54)克。

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4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游泳和跟随亲鸟活动和取食。

地理分布

斑嘴鸭:地理分布图
斑嘴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东北亚及中国。

分布状况:亚种zonorhyncha繁殖于中国东部,冬季迁至长江以南。亚种haringtoni 为留鸟,见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部、广东及香港。广泛分布,相当常见。

亚种分化

斑嘴鸭
斑嘴鸭

斑嘴鸭

1、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分布于原苏联东南部,萨哈林岛、日本、中国南部。

2、Anas poecilorhyncha haringtoni 斑嘴鸭云南亚种,分布于印度阿萨姆邦东部、缅甸、中国南部和老挝。

3、Anas poecilorhyncha poecilorhyncha 分布于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到印度阿萨姆邦东西部。

保护现状

斑嘴鸭
斑嘴鸭

斑嘴鸭是中国家鸭祖先之一,野生种群极为丰富,也是中国传统狩猎鸟类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猎取量。

近年来(截止2012年)由于过度猎取,加之生境条件恶化,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在中国越冬的斑嘴鸭种群数量为23,722只,1992年为21038只。种群仍在下降,因此,应注意种群和生境的保护和管理。斑嘴鸭

可能系部分家鸭的祖先,从遗传资源的角度看,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赤红山椒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赤红山椒鸟的图片

赤红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peciosus,英文名:Scarlet 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雄鸟红色,雌鸟黄色。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中文学名:赤红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speciosus

英文俗名:Scarlet Minivet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Indonesi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赤红山椒鸟
赤红山椒鸟
赤红山椒鸟:形态特征图
赤红山椒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9厘米)而色彩浓艳的山椒鸟。

雄鸟:蓝黑,胸、腹部、腰、尾羽羽缘及翼上的两道斑纹红色。

雌鸟:背部多灰色,黄色替代雄鸟的红色,且黄色延至喉、颏、耳羽及额头。

比长尾山椒鸟显矮胖而尾短,翼部斑纹复杂。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轻柔的kroo-oo-oo-tu-tup,tu-turr或重复的hurr声,也有较高音的sigit, sigit, sigit。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需要注意赤红山椒鸟和其他?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1086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闹钟鹕蘩龅纳浇纺竦那穑昙侍跎浇纺袷簦谟邢昃”媸斗椒ā?/p>

地理分布

赤红山椒鸟:地理分布图
赤红山椒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亚种fohkiensis为中国华南及东南的留鸟;elegans于云南;fraterculus于海南岛。

生活习性

赤红山椒鸟:雄鸟
赤红山椒鸟:雄鸟

赤红山椒鸟栖息于平原、低山森林、草地和农田等环境中。单独或结群在高大乔木上层或中层活动。

以鳞翅目幼虫、椿象、象甲、金龟甲、蛴螬、蚂蚁、蝇等昆虫为食,也吃野果、花、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地区性常见于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低地及丘陵。喜原始森林,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小叶树的树顶上轻松飞掠。

生长繁殖

赤红山椒鸟:雄鸟
赤红山椒鸟:雄鸟

繁殖期为4—6月。巢呈杯形,以细草、松针及其他柔软材料筑成,外敷以苔藓、地衣等物,置于树杈或横枝上。每窝产卵3枚。

亚种分化

赤红山椒鸟:雄鸟
赤红山椒鸟:雄鸟

赤红山椒鸟云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elegans)。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赤红山椒鸟华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ohkiens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南平附近野猫坑。

赤红山椒鸟海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raterculus)。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保护现状

赤红山椒鸟:雌鸟
赤红山椒鸟:雌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9ac6653059726cbde0956dfbec6fbd4a2d19ad3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