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啄花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亚种分化

红胸啄花鸟的图片

红胸啄花鸟(学名:Dicaeum ignipectus,英文名: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是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

红胸啄花鸟(学名:Dicaeum ignipectus)为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心肝、火胸啄花鸟。因雄鸟胸部具有醒目的红色斑块而得名,雄鸟一道狭窄的黑色纵纹沿腹部而下。雌鸟上体橄榄绿色。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开阔的村庄、田野、山丘、山谷等次生阔叶林、或溪边树丛间以及有时在原始森林的中下层也能见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和不丹。

中文学名:红胸啄花鸟

拉丁学名:Dicaeum ignipectus

英文俗名: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命名作者:Blyth, 184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啄花鸟科(Dicaeidae)

中文属名:啄花鸟属(Dicaeum)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umatra and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8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胸啄花鸟
红胸啄花鸟

体型纤小(9厘米)的深色啄花鸟。

雄鸟:上体闪辉深绿蓝色,下体皮黄,胸具猩红色的块斑,一道狭窄的黑色纵纹沿腹部而下。

雌鸟:下体赭皮黄色。

亚成鸟:似纯色啄花鸟的亚成鸟但分布在较高海拔处。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鸣声为高音的金属声啾叫titty-titty-titty;叫声为清脆的chip。

地理分布

红胸啄花鸟
红胸啄花鸟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海拔800~2200米的山地森林。指名亚种于中国华中、华南及西藏东南部;formosum于台湾。

生活习性

红胸啄花鸟,摄影潘琦琦
红胸啄花鸟,摄影潘琦琦

习性:似其他啄花鸟,多见光顾于树顶的Loranthus属槲类植物。

亚种分化

红胸啄花鸟台湾亚种(学名:Dicaeumignipectusformosum),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阿里山。

红胸啄花鸟指名亚种(学名:Dicaeumignipectusignipect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和不丹。

赤胸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赤胸啄木鸟的图片

赤胸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cathpharius,英文名:Crimson-breasted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

赤胸啄木鸟(学名:Picoides cathpharius,英文名:Crimson-breasted Woodpecker)为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赤胸啄木鸟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cathpharius

英文俗名:Crimson-breast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Blyth, 1843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啄木鸟属(Dendrocopos)

繁殖区:东洋界, 古北界 : wc Nepal to nw Laos and n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红色

外形特征

赤胸啄木鸟
赤胸啄木鸟

形小(18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具宽宽的白色翼段,黑色的宽颊纹成条带延至下胸。绯红色胸块及红臀为识别特征。雄鸟枕部红色。雌鸟枕黑但颈侧或具红斑(ludlowi)。

亚成鸟顶冠全红但胸无红色。亚种ludlowi耳羽后具猩红色块,绯红色胸块甚显。指名亚种胸或少或无绯红,雄鸟后顶冠后的绯红色延至颈侧。

虹膜-略红;嘴-暗灰;脚-近绿。

叫声:响亮的单声chip及尖锐的kee-kee-kee声。

地理分布

赤胸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赤胸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及华中,缅甸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罕见。指名亚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带;ludlowi为留鸟,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北至云南西北部;tenebrosus为云南西部及中部的留鸟;pernyii于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及南部至云南西北部;innixus于陕西南部的秦岭山脉、湖北西部的神农架地区及四川东北部。栖于海拔1500~2750米的阔叶栎树林及杜鹃林。

生活习性

赤胸啄木鸟:雌鸟
赤胸啄木鸟:雌鸟

取食低处,常栖于死树上。食花蜜及昆虫。

亚种分化

赤胸啄木鸟:雄鸟
赤胸啄木鸟:雄鸟

赤胸啄木鸟指名亚种(学名:Picoides cathpharius cathphari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赤胸啄木鸟湖北亚种(学名:Picoides cathpharius innix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北。

赤胸啄木鸟西南亚种(学名:Picoides cathpharius pernyi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

赤胸啄木鸟云南亚种(学名:Picoides cathpharius tenebros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赤胸啄木鸟西藏亚种(学名:Picoides cathpharius ludlow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啄木鸟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黑啄木鸟的图片

黑啄木鸟(学名:Dryocopus martius,英文名:Black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的鸟类。

黑啄木鸟(学名:Dryocopus martius)属鴷形目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是一种大型的啄木鸟,体长40-46厘米。生长于古北界北部的茂密森林内,分布范围广泛,在欧亚大陆上不同地区也可发现其踪影。此鸟不会进行迁徙。飞行不平稳,但不如其他啄木鸟起伏大。主食蚂蚁,进食时挖洞很大。黑啄木鸟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黑啄木鸟

拉丁学名:Dryocopus martius

英文俗名:Black Woodpeck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黑啄木鸟属(Dryocop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

体型非常大(46厘米)的全黑啄木鸟。嘴黄而顶红,雌鸟仅后顶红色。极易识别。亚种khamensis头及颈部带绿光。

虹膜-近白;嘴-象牙色,端暗;脚-灰色。

叫声:告警或飞行时发出响亮的krri-krri-krri声、清亮的klee-ay声。春季发出kwee-kwee-kwee-kwee-kwee-kwee-kwee的朗声大叫,尾音不衰。也作带鼻音咯咯声。响亮的錾木声持续2~3秒。

亚种分化

(2种)

1、黑啄木鸟指名亚种Dryocopusmartiusmartius

2、黑啄木鸟西南亚种Dryocopusmartiuskhamensis

地理分布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

分布范围:欧洲至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中国及日本。

分布状况:一般并不常见。指名亚种为中国西北阿尔泰山区及东北北方针叶林中的留鸟;khamensis为青海、西藏东部、甘肃、四川及云南西北部的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针叶林的留鸟。在其分布范围内,在北方于低地至南方达海拔2400米。

生活习性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栖息于欧亚大陆温带的针叶林和山毛榉林,喜欢大片的针叶或落叶林,其中包括所有森林种类(榉木,杉木,落叶松,松树)。在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针叶林为留鸟。在北方活动于低地至南方达海拔2400米。飞行不平稳但不如其他啄木鸟起伏大。主食蚂蚁,进食时挖洞很大。

习性飞行不平稳但不如其他啄木鸟起伏大。主食蚂蚁,进食时挖洞很大。

红嘴椋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红嘴椋鸟的图片

红嘴椋鸟(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英文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为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原作为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酒红胸椋鸟。头近白,嘴红(或黄),过眼纹近黑。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热带开阔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以及活动于河谷耕作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中文学名:红嘴椋鸟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英文俗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

命名作者:Jerdon,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to Cambodia and Vietne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是体型略大(25厘米)的近灰色椋鸟。头近白,嘴红,过眼纹近黑,胸及腹部酒红色,两翼深灰,飞行时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白斑明显。

虹膜-黄色;嘴-红色(或黄色),嘴基黑色;脚-褐黄。

叫声:结群进食时发出吱吱声。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地理分布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分布范围: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罕见于云南极西南部。

生活习性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喜开阔而干燥郊野、耕地及花园。结群进食,夜晚群栖。

亚种分化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指名亚种(学名: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6e04903d80b65857d76864cd48ef2cfa9008d80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