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斑林鸮的地理分布、外形特征、与北方斑点鸮的关系、行为及生态、保护现状

导读: 地理分布 外形特征 与北方斑点鸮的关系 行为及生态 保护现状

横斑林鸮的图片

横斑林鸮(学名:Strix varia,英文名:Northern Barred Owl)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

横斑林鸮,鸮形目鸱鸮科动物。

中文学名:横斑林鸮

拉丁学名:Strix varia

英文俗名:Northern Barred Owl

命名作者:Barton, 1799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林鸮属(Strix)

繁殖区:北美洲 : se Alaska and s Canada through se, sc U南美洲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地理分布

横斑林鸮
横斑林鸮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研究显示郊区很适合它们栖息,它们在郊区的数量比在古老原始林的上升更快。它们在郊区的威胁只有车辆。

外形特征

横斑林鸮长44-46厘米,翼展101-115厘米。它们的面部淡色,眼睛周围有深色的环。喙呈黄色,眼睛褐色。它们是美国东部唯一的猫头鹰拥有褐色的眼睛,其他的都是黄色眼睛。头部很圆,没有耳羽。上身呈灰褐色,下身较为浅色及有斑纹。胸部有白色横斑。脚上长有羽毛。

与北方斑点鸮的关系

横斑林鸮
横斑林鸮在魁北克的横斑林鸮。

横斑林鸮对于在美国华盛顿州、加利福尼亚州及俄勒冈州的北方斑点鸮的衰落须负上部份责任。自1960年代,横斑林鸮就向西扩展。当北方斑点鸮与横斑林鸮在同一环境下,后者一般会具有攻击性,令前者的数量减少。这两种猫头鹰也会混种。

行为及生态

繁殖

横斑林鸮一般会在树穴筑巢,也会占用乌鸦及松鼠的巢。它们是留鸟,但在繁殖季节后也会离开。当位点适合筑巢,它们往往会重用此地方。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会在1月初生蛋,而在缅因州北部的则会在4月中生蛋,每次生2-4只蛋。雌鸟会负责孵蛋,孵化约需4星期。雏鸟要4-5个星期大才会换羽。

食性
横斑林鸮
横斑林鸮横斑林鸮的头部

横斑林鸮主要吃小鼠属的多个物种,也会吃细小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如松鸡科、鸠鸽科及鸭)。它们有时会涉水捕鱼或龟鳖类。

横斑林鸮会在夜间猎食,停留在高处等候猎物,或是在林间飞行搜寻猎物。它们是北美洲中在日间最活跃的猫头鹰,尤其是在哺育雏鸟。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横斑腹小鸮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横斑腹小鸮的图片

横斑腹小鸮(学名:Athene brama,英文名:Spotted Owlet)是鸱鸮科小鸮属的猫头鹰,英文名直译为点斑小鸮。头顶和背部斑点细密,眉纹及眼间白色,下体无条纹,两胁具横班,腹中央白。结小群活动于疏树的开阔地、农耕地及灌木丛。在国内仅分布于西南。横斑腹小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横斑腹小鸮

拉丁学名:Athene brama

英文俗名:Spotted Owlet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1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小鸮属(Athene)

繁殖区:东洋界, 古北界 : s Iran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0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横斑腹小鸮:形态特征图
横斑腹小鸮:形态特征图

体小(20厘米)的褐色鸮鸟。无耳羽簇,眼黄色。上体灰褐,头顶具白色小点斑,两翼及背部的白色点斑大些。淡皮黄色的颈圈不完整。眉及喉偏白。下体偏白,胸及两侧具灰色横斑。下体无纵纹。比斑头鸺鹠的尾稍短而头显平。

虹膜-黄色;嘴-灰色;脚-白色被羽。

叫声:粗哑刺耳的chirurrr-chirurrr-chirurrr继之cheevak, cheevak, cheevak。也发出嘈杂而不连贯的尖叫声及似笑声。

横斑腹小鸮:成鸟
横斑腹小鸮:成鸟
横斑腹小鸮:雏鸟
横斑腹小鸮:雏鸟
横斑腹小鸮:成鸟
横斑腹小鸮:成鸟
横斑腹小鸮:幼鸟
横斑腹小鸮:幼鸟
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弄湿了的幼鸟
横斑腹小鸮:弄湿了的幼鸟
横斑腹小鸮:幼鸟(与左边同一只)
横斑腹小鸮:幼鸟(与左边同一只)

地理分布

横斑腹小鸮:地理分布图
横斑腹小鸮:地理分布图

横斑腹小鸮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和伊朗等地,在我国仅分布于四川的宝兴和雅江等地。另外还可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尚待证实。

分布范围:伊朗南部至印度次大陆,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pulchra(poikila)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ultra于西藏东南部。

生活习性

横斑腹小鸮:一家子
横斑腹小鸮:一家子

横斑腹小鸮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农田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及灌木林中,也出现于花园、果园和村镇的附近。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也吃小鸟和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蝙蝠等。

生长繁殖

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

繁殖期为11月到翌年4月。通常营巢于树洞或废弃的建筑物上的墙洞中,也在河岸或岩壁洞中营巢。每窝产卵3—5枚。

保护现状

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斑腹眼镜鸮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斑腹眼镜鸮的图片

斑腹眼镜鸮(学名:Pulsatrix melanota,英文名:Band-bellied Owl)是鸮形目鸱鸮科眼镜鸮属的猫头鹰。和其他眼镜鸮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腹部具横斑。幼鸟棕色,眼周色深。分布于南美洲。其生活习性不详。

中文学名:斑腹眼镜鸮

拉丁学名:Pulsatrix melanota

英文俗名:Band-bellied Owl

命名作者:Tschudi, 1844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眼镜鸮属(Pulsatrix)

繁殖区:南美洲 : se Colombia to Boliv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斑腹眼镜鸮:成鸟(左)和幼鸟(最右)
斑腹眼镜鸮:成鸟(左)和幼鸟(最右)

体长35.5~48厘米,成鸟腹部具横斑。幼鸟棕色,眼周色深。

斑腹眼镜鸮:幼鸟
斑腹眼镜鸮:幼鸟
斑腹眼镜鸮:幼鸟
斑腹眼镜鸮:幼鸟

地理分布

斑腹眼镜鸮:地理分布图
斑腹眼镜鸮: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冠麻鸭的基本资料、简介、形貌、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分类地位、外形特征、生长繁殖、生态及行为、保育状况、与人类的关系、保护现状

冠麻鸭的图片

冠麻鸭(学名:Tadorna cristata,英文名:Crested Shelduck)是鸭科麻鸭属的鸟类。

冠麻鸭是世界上一种珍贵、稀有的濒危鸟类。迄今为止全世界仅保存有三个标本,其中一个雌性标本保存在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博物馆,另外两个为一雌一雄,保存在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它不仅标本少,人们在自然界中见到的机会也少,总是来无影,去无踪,忽而几十年间消声匿迹,杳无踪影,人们都以为它绝灭了,忽而又突然间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有的鸟类学家认为,它是一种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类。

中文学名:冠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 cristata

英文俗名:Crested Shelduck

命名作者:Kuroda, 1917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麻鸭属(Tadorna)

繁殖区:古北界 : ne Eurasia

非繁殖区:ne Siberia, Korea, s Japan, n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冠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cristata

别称:凤头麻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麻鸭属

命名时间:Kuroda,1917

英文名称:CrestedShelduck

鸟种简介

冠麻鸭
冠麻鸭

冠麻鸭(Tadorna cristata)是一种濒危的鸭,但有些学者相信它们已经灭绝。雄性冠麻鸭有黑绿色的冠,胸部、主羽及尾巴也是呈黑绿色,面部、双颊及喉咙都是呈黑褐色。它们的腹部、尾羽及两侧都呈深灰色,有黑色的条纹。上翼羽呈白色,肩膀呈虹绿色。雌性冠麻鸭有白色的眼圈,胸部呈黑色,面部、双颊、颈部及上翼羽都是呈白色,身体则呈深褐色而有白色斑纹。两性的头上都有明显的绿色羽毛突出。

有关冠麻鸭所知有限。它们似乎是在韩国及东俄罗斯繁殖,可能是史前的遗种。一些学者认为它们已经灭绝,但由于不断有指见到它们,所以它们被列作濒危。但是自1964年后,就未曾有确实的观察报告。

形貌

体大(61厘米)而与众不同的鸭类。前颈及前翅白色。两性异形。雄鸟:头顶、后颈及胸部黑色。雌鸟眼周具白斑,额及前颈白,胸腹灰褐密布白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红色(雄鸟),粉红色(雌鸟);脚-红色。

冠麻鸭
冠麻鸭

叫声:不详。

地理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冠麻鸭
冠麻鸭冠麻鸭分布图。中国有分布。

地理分布

全球性极危(Collareta.,1994)。几乎已确认绝种。1971年以来全球范围再未见过。在黄海沿海越冬。1936年曾在中国东北捕猎到(未得证实)。不过,在回答分布调查的问讯时,少数东北渔民及猎民声称曾见此鸟(Zhao,1993)。俄罗斯方面也称曾在1985年见过此鸟。

冠麻鸭是世界上一种珍贵、稀有的濒危鸟类。迄今为止全世界仅保存有三个标本,其中一个雌性标本保存在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博物馆,另外两个为一雌一雄,保存在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它不仅标本少,人们在自然界中见到的机会也少,总是来无影,去无踪,忽而几十年间消声匿迹,杳无踪影,人们都以为它绝灭了,忽而又突然间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有的鸟类学家认为,它是一种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类。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泽、沙滩、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主要在内陆淡水生活,有时也见于海边沙滩和咸水湖区及远离水域的开阔草原上。和其他鸭种混群。繁殖期成对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性机警,人难于接近。·

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芽、种子、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虾、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黄昏和清晨,有时白天也觅食。

分类地位

冠麻鸭最初是于1890年发现,当时认为是赤麻鸭及罗纹鸭的混种。不过一般相信它们并非混种。冠麻鸭于1917年由日本鸟类学家黑田长礼所描述。它们被分类在鸭科下的麻鸭属,其种小名是拉丁文的“冠”的意思。

外形特征

冠麻鸭是两性异形的。雄性冠麻鸭有黑绿色的冠,胸部、主羽及尾巴也是呈黑绿色,面部、双颊及喉咙都是呈黑褐色。它们的腹部、尾羽及两侧都呈深灰色,有黑色的条纹。上翼羽呈白色,肩膀呈虹绿色。雌性冠麻鸭有白色的眼圈,胸部呈黑色,面部、双颊、颈部及上翼羽都是呈白色,身体则呈深褐色而有白色斑纹。两性的头上都有明显的绿色羽毛突出。冠麻鸭约长63-71厘米,稍微较绿头鸭为大。它们的翼展约长30-32厘米。喙及脚都呈粉红色,雌鸭的较雄鸭的为淡色。雏鸭的主羽颜色不明。

生长繁殖

冠麻鸭是在俄罗斯的海参崴及韩国的釜山发现。有指它们是在俄罗斯远东、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部繁殖,并在日本南部、韩国西南部及中国东边沿岸至上海等地过冬。一般相信它们是遗种,或是在史前时期已经广泛分布。

冠麻鸭相信是生活在不同的湿地及深水区域。虽然所有的标本都是在岸边发现,尤其是近河口,但最近却有指在中国东北的内陆湿地见到它们。另有传言指它们是在山区或火山湖繁殖。

2龄时性成熟。繁殖期5-7月。通常繁殖在开阔的平原,对的结合较为固定。营巢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动物废弃洞穴、墓穴以及山间和湖泊岛屿上的土洞和石穴中。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窝卵数6-10枚。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险时则高声鸣叫以示警,有时雄鸟还飞向入侵者作出攻击姿势进行恐吓。雌鸟离巢时用绒羽将卵盖住,然后才随雄鸟一起外出觅食。觅食结束后雄鸟又伴随雌鸟飞回巢中,然后才离开雌鸟栖息于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30天,5月初即有雏鸟孵出。已孵出的雏鸟和亲鸟一起游泳在水塘和小溪中,见人后雏鸟立刻藏入岸边草丛。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长满了绒羽,并会游泳和潜水。也有资料说雏鸟孵出后通常由亲鸟从巢区背负到水域。在水中游泳时雏鸟亦常爬到亲鸟背上玩耍,雏鸟在亲鸟带领下经过5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具飞翔能力。

冠麻鸭是在俄罗斯的海参崴及韩国的釜山发现。有指它们是在俄罗斯远东、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部繁殖,并在日本南部、韩国西南部及中国东边沿岸至上海等地过冬。一般相信它们是遗种,或是在史前时期已经广泛分布。

冠麻鸭相信是生活在不同的湿地及深水区域。虽然所有的标本都是在岸边发现,尤其是近河口,但最近却有指在中国东北的内陆湿地见到它们。另有传言指它们是在山区或火山湖繁殖。

生态及行为

由于缺乏研究,对冠麻鸭的所知甚少,但相信它们是候鸟,由西伯利亚迁徙至韩国、俄罗斯南部及日本。它们主要是吃水中植物、农作物、藻类、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腐肉及垃圾。它们可能是于夜间觅食。虽然没有提及它们的巢,但估计它们是住在树穴内。它们每次会产少于10只蛋,只有雌鸟会负责孵化。它们于每年的5月至7月间繁殖。它们曾被观察到2-8只成群出没。

保育状况

冠麻鸭从未曾大量的出现,估计它们只有在史前广泛分布。以往只曾数次见到它们,及于1916年在韩国釜山射杀了一只雌鸟。于1943年在近忠清北道可能见到它们,引起了一阵它们仍然生存的希望。于1964年在近海参崴的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亦见到3只冠麻鸭。于1971年及1985年,有指分别在朝鲜的东北海岸及俄罗斯东部见到它们,不过1971年的观察却存有疑点。最近在中国的研究又指在中国东北见到它们。另外在云南的大山包亦有指见到冠麻鸭,但这可能是错认了赤麻鸭。若它们仍然生存,数量相信少于50只。冠麻鸭由于失去栖息地、被猎杀及过份采集而进入灭绝的危险。
冠麻鸭
冠麻鸭

与人类的关系

于1716年及1736年有冠麻鸭被捉及输入日本来饲养。自1854年前它们都被捕捉来饲养,并被绘画下来。古老中国的刺绣亦绘有类似冠麻鸭的动物。到现时为止只有一只雄性冠麻鸭被采集到,与一些雌鸟标本一同存放在日本。另一只雌鸟的标本则是在海参崴采集的,并存放在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博物馆。于1991年,蒙古以冠麻鸭来出版邮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极危(CR)。

本文Hash:560a1348e6cae18d2d29d4592c1fb8874962b74d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