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斑腹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相关研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相关研究

栗斑腹鹀的图片

栗斑腹鹀(学名:Emberiza jankowskii,英文名:Jankowski’s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红肚麻雀。属小型鸣禽,珍稀鸟类。体形和羽色近似三道眉草鹀,唯体色棕栗,腹部中央有一明显的心脏形栗色大斑,而且体形较小。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多栖息于有矮树的山坡草地、河岸、丘陵草地的灌丛间、山麓台地的干草原、沙丘灌丛和杂草草原中。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辽宁、北戴河等地。全球性易危物种。

中文学名:栗斑腹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jankowskii

英文俗名:Jankowski’s Bunting

命名作者:Taczanowski, 188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0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栗斑腹鹀:形态特征图
栗斑腹鹀: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6厘米)的棕色鹀。

具白色的眉纹和深褐色的下髭纹。似三道眉草鹀但耳羽灰色,上背多纵纹,翼斑白色;下体喉及胸不成对比,腹中央具特征性深栗色斑块;当腹部斑块不明显时,特征为胸偏白。

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淡,也似三道眉草鹀但区别为耳羽灰色较重,上背多纵纹,翼斑白,胸中央浅灰色。雌鸟的腹斑较小并且着色较淡,额与头顶上有暗褐色纵纹,前胸具灰黑色斑点形成不明显的半月环。

虹膜-深褐;嘴-双色,上嘴色深,下嘴蓝灰且嘴端色深;脚-橙而偏粉。

叫声:简单和复杂的各种鸣声,据称有似灰眉岩鹀的引子,结尾似黄鹀鸣声的最末声。叫声包括联络声tsitt及示警时的sstlitt或细薄的hsiu声。

栗斑腹鹀
栗斑腹鹀

地理分布

栗斑腹鹀;地理分布图
栗斑腹鹀;地理分布图

繁殖于吉林与内蒙古交办的大兴安岭东麓南端,德龙岗与北大岗一带,为留鸟。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顶山、野马吐、龙泉、巨宝、大桩子、石灰窑、永茂铁矿至内守土有责突泉之间的广大地区和昂代山、那金、煤窑、东升、镇西、岭下等地区。

此外通榆的边昭、蟾榆,长岭县的腰坨子,大安县的月亮泡和双辽县。吉林省东部珲春县的二道泡子、四道泡子和洋管坪等地,安图县的二道、松江等地。迁徙时见于东北的东宁、爱河、镜泊湖、阿城、帽尔山、哈尔滨、对青山、北戴河,内蒙古林西和辽宁省部分地区。国外分布区只局限于俄罗斯乌苏里边区与朝鲜交界附近的方圆数十里地区。

分布范围:北朝鲜、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国东北。

分布状况:繁殖于黑龙江东南部和吉林,冬季南迁至辽宁、河北及内蒙古东南部。由于不清楚的原因,数量及分布范围有所减缩(Collar et al., 1994),现已列为全球性易危种。

生活习性

栗斑腹鹀,摄影见啥拍啥
栗斑腹鹀,摄影见啥拍啥
栗斑腹鹀,摄影见啥拍啥
栗斑腹鹀,摄影见啥拍啥

主要栖息于丘麓灌木草丛和干原。吉林省东部主要栖息于图们江沿岸及其附近的丘坡灌丛中,吉林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交界一带,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脚下和德龙岗与北大岗的干原中。在吉林省西部主要栖息于沙丘灌丛和杂草草原中。

在吉林省西部于4月末和5月初开始配偶,其时雄鸟鸣唱增多,雌雄鸟双双追逐。5月中旬筑巢结束。巢筑于地面稀草丛中或小灌木上。窝卵数6枚,雌鸟孵卵。其食物主要是草籽和谷物,育雏期兼食昆虫等。

在吉林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交界地带的主要分布区大兴安岭东麓南端的低丘灌丛,冬夏二季每小时遇见率10只以上;在大兴安岭山麓台地的德龙岗和北大岗的干草原遇见率为1~10只;吉林省西部的沙丘灌丛和草甸草原遇见率约为.01只/平方公里。吉林省醅内陆地区的遇见率约为0.07只/平方公里。

吉林省东部珲春县的二道泡子、四道泡子和洋管坪调查遇见率为0.5只/小时。在中国东北吉林省及内蒙古呈岛关分布,中间相隔数百或上千里。这种分布区在鸟类中是少见的。吉林省西部丘陵灌丛和干草原栖息环境受到破坏,是致危因素之一。

保护现状

栗斑腹鹀(摄于吉林)
栗斑腹鹀(摄于吉林)
栗斑腹鹀(摄于吉林)
栗斑腹鹀(摄于吉林)

中国的栗斑腹鹀的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命悬一线”。栗斑腹鹀的消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自1999年起,高玮教授及其学生以镇赉为研究基地,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栗斑腹鹀的文章,主要对其繁殖行为、生境选择等进行了研究。IUCN的红色物种名录也将栗斑腹鹀列入为易危,致危因素是C1(预计今后10年或者3个世代内(取更长的时间, 最大值为100年),成熟个体数将持续至少减少10%); C2a(种群估计不存在成熟个体数超过1 000的亚种群)。 然而,栗斑腹鹀的消失并未就此终止,在高玮教授的研究结束后不久,栗斑腹鹀已经从镇赉消失;作为外国观鸟者看“小栗斑”的重要鸟点,向海的最后一次目击是在2003年;2001年,白城大约有100只栗斑腹鹀,至2007年,大约只有2只,而且没有繁殖成功,到2008年,小栗斑在白城消失。现在已知的栗斑腹鹀分布点只剩下两个,一个在图木吉,有消息称大约有100对,但是当地人称只有十余只,另一个地点是在科尔沁保护区附近,据称有约50对,但是没有一个准确的调查数字。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研究

栗斑腹鹀,摄影见啥拍啥
栗斑腹鹀,摄影见啥拍啥
栗斑腹鹀(摄于吉林)
栗斑腹鹀(摄于吉林)
栗斑腹鹀
栗斑腹鹀

栗斑腹鹀最早由Taczanovski于1888年在Ibis上发表,最初被认为仅分布于亚洲大陆东缘, 苏联乌苏里边区与朝鲜交界附近的方圆数十里的地区,且我国东北的东宁是其唯一的扩散繁殖区(Yamashina, 1957)。1966年,傅桐生与陈鹏在论文《栗斑腹鹀的分布及其繁殖习性》中指出,东部沿海分布区并非仅限于乌苏里边区方圆数十里处,而是在我国珲春——延吉一带广泛分布,西部的分布区主要包括吉林省与内蒙古交界的大兴安岭东麓南端,该地区同时也是主要繁殖区,此外,傅桐生与陈鹏还证明了该鸟在我国东北吉林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交界一带是留鸟。除上述地区外,在黑龙江的镜泊湖、阿城、帽儿山、哈尔滨、对青山,辽宁的辽阳,河北的北戴河以及北京等地也都有栗斑腹鹀的零星记录。

在历史上,栗斑腹鹀并不少见,其中数量掌握比较清楚的是俄罗斯。栗斑腹鹀在俄罗斯的分布地主要是俄罗斯、中国与朝鲜接壤的地区,也就是波西耶特港海湾到图们江一带。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栗斑腹鹀是当地地区性常见的繁殖鸟。60年代中期,估计约有数百对,然而,从70年代早期起至1977年,当地没有记录到一笔繁殖记录。在俄罗斯,至今已有将近20年没有栗斑腹鹀的记录,估计已经灭绝。朝鲜的栗斑腹鹀并不常见,记录也不多,应该是从中国和俄罗斯扩散去的零星个体,对于种群的延续实际意义不大。

1966年,傅桐生等人的论文中指出:在大兴安岭东麓南端的低丘灌丛,冬、夏二季皆形成优势种,遇见率>10只/小时,其次是山麓台地干草原,为常见种,遇见率为1-10只/小时,再次为吉林省西部的砂丘灌丛和草甸草原,为稀有种,遇见率<1只/小时。1965年冬季的调查表明,在德龙岗黑顶山一带,遇见率可以达到25只/小时。但是到了1994年,赵正阶等人在吉林腰坨子、榆树台、珲春的调查显示,三地栗斑腹鹀总数仅有约340-350对,十年之后,这些地点再也看不到栗斑腹鹀了。

绿头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相关研究、保护现状

绿头鸭的图片

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英文名: Mallard)是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大头绿(雄)、蒲鸭(雌)。翼镜蓝色,雄鸟头部绿色。中型游禽,为家鸭的野型。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绿头鸭

拉丁学名:Anas platyrhynchos

英文俗名:Malla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Mexico, n 非洲, 澳洲界,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绿色

外形特征

绿头鸭
绿头鸭

中等体型(58厘米),为家鸭的野型。

雄鸟头及颈深绿色带光泽,白色颈环使头与栗色胸隔开。雌鸟褐色斑驳,有深色的贯眼纹。较雌针尾鸭尾短而钝;较雌赤膀鸭体大且翼上图纹不同。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橘黄。

叫声:雄鸟为轻柔的kreep声。雌鸟似家鸭那种quack quack quack的熟悉叫声。

幼鸟似雌鸟,但喉较淡;下体白色,具黑褐色斑和纵纹。

绿头鸭雄鸟
绿头鸭雄鸟
绿头鸭雌鸟
绿头鸭雌鸟

地理分布

绿头鸭世界分布图
绿头鸭世界分布图
绿头鸭中国分布图
绿头鸭中国分布图

分布范围:全北区;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西北和东北。越冬于西藏西南及北纬40°以南的华中、华南广大地区,包括台湾。地区性常见鸟,数量很多。

生活习性

绿头鸭
绿头鸭

绿头鸭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冬季和迁徙期间也出现于开阔的湖泊、水库、江河、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泽和草地。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或是游泳于水面,或是栖息于水边沙洲或岸上。性好动,活动时常发出叫声,响亮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绿头鸭主要以野生植物的叶、芽、茎、水藻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秋季迁徙和越冬期间也常到收割后的农田觅食散落在地上的谷物。觅食多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常在河湖岸边沙滩或湖心沙洲和小岛上休息或在开阔的水面上游泳。

绿头鸭春季迁徙在3月初至3月末,秋季迁徙在9月末至1O月末,部分迟至11月初。迁徙系分批逐步地进行,特别是秋季迁徙最明显,常常前一批离开不久又飞来另一批,而且集群也比春季大,有时在一个迁徙中间停息站上,集群达千只以上。

生长繁殖

绿头鸭
绿头鸭

绿头鸭冬季在越冬地时即已配成对。一月末二月初即见有求偶行为,3月中下旬大都已经结合成对。繁殖期为4—6月。

营巢于湖泡、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岸边草丛中地上或倒木下的凹坑处,也有在蒲草和芦苇滩上、河岸岩石上,甚至大树的树杈间和农民的苞米垛上营巢。营巢环境极为多样。巢系用干草茎、蒲草和苔藓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25—30厘米,内径15—20厘米;巢深4—10厘米,巢高8一13厘米。

每窝产卵7一11枚。卵白色或绿灰色。大小为56—60×4O—43毫米,重48—59克。雌鸭孵卵。孵化期24一27天。6月中旬即有幼鸟出现。雏鸟早成性。雏鸟出壳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相关研究

绿头鸭
绿头鸭

美国生物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绿头鸭具有控制大脑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状态的习性。换句话说,绿头鸭在睡眠中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迄今所发现的动物可对睡眠状态进行控制的首例证据。科学家们指出,绿头鸭等鸟类所具备的半睡半醒习性,可帮助它们在危险的环境中逃脱其他动物的捕食。

他们对成群栖息的绿头鸭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处在鸭群最边上的绿头鸭,在睡眠过程中可使朝向鸭群外侧的一只眼睛保持睁开状态,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也会随周围危险性的上升而增加。这一新发现对弄清人的各种睡眠失调可能会有所帮助。一些人在大白天总是觉得困,很可能与大脑一部分处于清醒状态,而另一部分仍保持在睡眠状态有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栗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栗鹀的图片

栗鹀(学名:Emberiza rutila,英文名:Chestnut Bunting)是雀形目雀科鹀属的鸟类,因雄鸟繁殖期上体栗红色,故俗名大红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我国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中文学名:栗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rutila

英文俗名:Chestnut 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1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栗鹀:形态特征图
栗鹀: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15厘米)的栗色和黄色的鹀。

雄鸟:繁殖期雄鸟明白无误地为头、上体及胸栗色而腹部黄色。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色较暗,头及胸散洒黄色。

雌鸟:甚少特色,顶冠、上背、胸及两胁具深色纵纹。与雌性黄胸鹀及灰头鹀的区别为腰棕色,且无白色翼斑或尾部白色边缘。

幼鸟:纵纹更为浓密。

虹膜-深栗褐;嘴-偏褐色或角质蓝色;脚-淡褐。

叫声:由树的低栖处作叫。鸣声多变且似黄腰柳莺或林鹨。比灰头鹀音高。

栗鹀:非繁殖羽(冬羽)(摄影大连红隼)
栗鹀:非繁殖羽(冬羽)(摄影大连红隼)
栗鹀:非繁殖羽(冬羽)(摄影大连红隼)
栗鹀:非繁殖羽(冬羽)(摄影大连红隼)
栗鹀:非繁殖期雄鸟
栗鹀:非繁殖期雄鸟
栗鹀:非繁殖期雄鸟
栗鹀:非繁殖期雄鸟
栗鹀:当年的幼鸟
栗鹀:当年的幼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栗鹀雌鸟与雌性黄胸鹀的区别:栗鹀腰棕色;黄胸鹀雌鸟具有白色翼斑,眉纹皮黄色明显。

栗鹀雌鸟与雌性灰头鹀的区别:栗鹀腰棕色,且无灰头鹀的白色翼斑和尾部白色边缘,灰头鹀雌鸟耳羽下方具清晰的月牙形斑纹。灰头鹀各亚种羽色差异大,注意识别。

栗鹀雌鸟:始终栗红的腰
栗鹀雌鸟:始终栗红的腰
黄喉鹀雌鸟:翼上有白色翼斑,黄色眉纹
黄喉鹀雌鸟:翼上有白色翼斑,黄色眉纹
栗鹀雌鸟:栗红色的腰
栗鹀雌鸟:栗红色的腰
灰头鹀东方亚种sordida,雌鸟:月牙形斑纹
灰头鹀东方亚种sordida,雌鸟:月牙形斑纹

地理分布

栗鹀:地理分布图
栗鹀:地理分布图

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及外贝加尔泰加林的南部,越冬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繁殖于中国极东北部并可能于长白山;冬季甚常见于南方省份及台湾。迁徙时可能见于整个中国东半部。

生活习性

栗鹀
栗鹀

喜有低矮灌丛的开阔针叶林、混交林及落叶林,高可至海拔2500米。冬季于林边及农耕区。

保护现状

栗鹀
栗鹀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7540b52b6c46dd7951cf84930a60776ef72f3786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