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氏鹪鹩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鸟种简介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内氏鹪鹩的图片

内氏鹪鹩(学名:Hylorchilus navai,英文名:Nava’s Wren)是鹪鹩科细嘴鹪鹩属的鸟类。

内氏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内氏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5-17厘米。和细嘴鹪鹩(Hylorchilus sumichrasti)非常相似。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这是一种活跃的鸟类,通常以家庭或小团体活动,完全定居。喜欢将它的尾巴翘到背上,几乎和头部一样高。主要在地面和草丛中取食无脊椎动物。

中文学名:内氏鹪鹩

拉丁学名:Hylorchilus navai

英文俗名:Nava’s Wren

命名作者:Crossin & Ely, 197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细嘴鹪鹩属(Hylorchilus)

繁殖区:中美洲 : Mexico

鸟种简介

内氏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 内氏鹪鹩

内氏鹪鹩
内氏鹪鹩

外文名称: Nava’s Wren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鹪鹩科

属: 细嘴鹪鹩属

拉丁学名: Hylorchilus navai

命名时间: Crossin and Ely, 1973

外形特征

内氏鹪鹩2内氏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5-17厘米。和细嘴鹪鹩(Hylorchilus sumichrasti)非常相似。成鸟有一个黑褐色头,上体黄褐色,眼先略灰,脸颊棕色。喉咙和前胸白色,翕苍白转暗灰色有鳞片状羽。胸腹部两侧显示黑褐色。尾巴灰褐色。嘴黑色,喙基亮橙色。腿和脚灰色。

地理分布

内氏鹪鹩分布图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内氏鹪鹩
内氏鹪鹩内氏鹪鹩分布图

生活习性

内氏鹪鹩3内氏鹪鹩对栖息地的选择似乎非常苛刻。一般选择在森林中的石灰石岩层。这种鸟相对安静,大部分时间花在最坚硬的土地上——岩石和裂缝中寻找食物的。始终在离地面高度较低做短距离飞越。

这是一种活跃的鸟类,通常以家庭或小团体活动,完全定居。喜欢将它的尾巴翘到背上,几乎和头部一样高。主要在地面和草丛中取食无脊椎动物。

内氏鹪鹩
内氏鹪鹩

生长繁殖

内氏鹪鹩4繁殖期从5月至7月。通常在石灰岩的一个洞或裂缝中产3枚卵。巢内纣植物纤维、叶子、头发和羽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

白头曲嘴鹪鹩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头曲嘴鹪鹩的图片

白头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英文名:White-head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 -19 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中文学名:白头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

英文俗名:White-headed Wren

命名作者:Lawrence,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Panama, Colomb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白头曲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外文名称:White-headedWre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鹪鹩科

属:曲嘴鹪鹩属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

命名时间:Lawrence,1862

外形特征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19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活动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燥的地区,栖息于光秃的寄生性植物顶端、雨林树干、并往往以洞穴取代。尤其是在树木的中间层和上层可以观察到,很少离开这种高度。它的生活以家庭聚小群,定居。
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白头曲嘴鹪鹩分布图

喜栖于阴暗潮湿的林区、灌丛、沼地、岸边等地。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营巢于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上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圆屋顶状。繁殖期在11月—2月左右,产卵2—6枚,褐色有斑点。

地理分布

(2种)

1.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albobrunneusw分布于巴拿马,从运河区东部到西达里恩。

2.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harterti分布于巴拿马东部、哥伦比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锯嘴鹪鹩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锯嘴鹪鹩的图片

锯嘴鹪鹩(学名:Odontorchilus cinereus,英文名:Tooth-billed Wren)是鹪鹩科锯嘴鹪鹩属的鸟类。

锯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中文学名:锯嘴鹪鹩

拉丁学名:Odontorchilus cinereus

英文俗名:Tooth-billed Wren

命名作者:Pelzeln, 186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锯嘴鹪鹩属(Odontorchilus)

繁殖区:南美洲 : sw Amazon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锯嘴鹪鹩
锯嘴鹪鹩
锯嘴鹪鹩

外文名称:Tooth-billedWre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科:鹪鹩科

属:锯嘴鹪鹩属

拉丁学名:Odontorchiluscinereus

命名时间:Pelzeln,1868

外形特征

锯嘴鹪鹩锯嘴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红棕色的头和上体,胸腹部灰白色,喙黄色,翅膀褐色,黑眼睛。尾羽是褐色与灰白色组成的条状斑纹。
锯嘴鹪鹩
锯嘴鹪鹩

地理分布

锯嘴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锯嘴鹪鹩
锯嘴鹪鹩锯嘴鹪鹩分布图

生活习性

锯嘴鹪鹩3喜栖于湿润的林区、灌丛、沼地、岸边等地。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营巢于树洞、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上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产卵2枚,卵白色,有斑点。
锯嘴鹪鹩
锯嘴鹪鹩锯嘴鹪鹩3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89a01cf0637ff3981665709f803f0fd356f96179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