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犀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马来西亚国鸟、文化意义、保育情况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马来西亚国鸟 文化意义 保育情况

马来犀鸟的图片

马来犀鸟(学名:Buceros rhinoceros,英文名:Rhinoceros Hornbill)是犀鸟科犀鸟属的鸟类。

马来犀鸟(学名:Buceros rhinoceros)是一种犀鸟。马来西亚的国鸟。

中文学名:马来犀鸟

拉丁学名:Buceros rhinoceros

英文俗名:Rhinoceros Hornbil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犀鸟目(Bucerotiformes)

中文科名:犀鸟科(Bucerotidae)

中文属名:犀鸟属(Buceros)

繁殖区:东洋界 : Malay Peninsula, Greater Sundas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马来犀鸟
马来犀鸟

马来犀鸟成鸟长110-127厘米,重2-3公斤。 寿命可以达35岁。雄鸟的眼睛呈橙色或红色,雌鸟的眼睛则是白色的。它们的喙及盔主要是白色及橙色的。它们的下身及尾巴呈白色。

生活习性

马来犀鸟
马来犀鸟

马来犀鸟只栖息在雨林的最高处。

马来犀鸟主要吃果实、昆虫、细小的蜥蜴、蛇、啮齿目及较细小的鸟类。

马来犀鸟十分重视示爱,雄鸟必须先得到雌鸟的信任才会交配、生蛋、孵蛋及育幼。它们会将鸟蛋藏在树干内,雌鸟会一同留在内,而雄鸟则会觅食。雌鸟生蛋后,雄鸟会搜集泥土,双亲一同用泥、食物及粪便封起树穴的入口。它们只会留有非常细小的洞,只足以让雄鸟喂食。当雏鸟长大后,雌鸟及雄鸟会喙开干泥,让幼鸟出来。

地理分布

马来犀鸟分布在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爪哇岛及婆罗洲。

马来西亚国鸟

马来西亚是犀鸟之家,因而百余年来被誉为“犀鸟之乡”。由此可见,之所以马来西亚的国鸟是犀鸟,因为犀鸟数量在其境内很多,且历史悠久。

马来西亚奥委会还选用了马来西亚的重点受保护动物犀鸟作为申亚吉祥物的原型,虽然个别东南亚国家也有犀鸟,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在马来西亚砂崂越州。这也印证上面的说法.

另外犀鸟是一种形态优美、色采艳丽的鸟儿,它深受沙捞越人的喜爱和崇拜,是当地人的心目中的神鸟,地方非常尊贵。在他们居住的长屋里放置尽可能多的犀鸟雕刻被视作是一种无上荣光,他们认为这些华丽而鲜艳的雕刻是献给神最好的贡品,在每年的“鸟节”上,以犀鸟雕刻祭神是一种必须的仪式。

文化意义

马来犀鸟是达雅族的战神

马来犀鸟是马来西亚砂拉越的州鸟

马来犀鸟是马来西亚的国鸟

保育情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中将马来犀鸟列为近危物种。

纹背捕蛛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状况

纹背捕蛛鸟的图片

纹背捕蛛鸟(学名:Arachnothera magna,英文名:Streaked Spiderhunter)属太阳鸟科捕蛛鸟属,俗名芭蕉鸟。分布于印度、东至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多栖息于芭蕉树或乔木树冠上。该鸟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纹背捕蛛鸟

拉丁学名:Arachnothera magna

英文俗名:Streaked Spiderhunter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属名:捕蛛鸟属(Arachnother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纹背捕蛛鸟
纹背捕蛛鸟

体大(19厘米)而满布纵纹的捕蛛鸟。腿鲜艳橘黄色,上体橄榄色,羽中心黑色而成粗显的纵纹,下体黄白而具黑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橘黄。

叫声:快速飞行时发出偏高的cheet叫声。

地理分布

纹背捕蛛鸟
纹背捕蛛鸟

分布范围: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热带地区,上至中等海拔的常绿林。

国内分布:西藏(墨脱);云南(腾冲、保山、潞西、南康河、镇康、景东、江域、西双版纳、屏边、河口);贵州(兴义、册享);广西(百色、睦边、龙津)。

国外分布: 印度、东至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生活习性

纹背捕蛛鸟
纹背捕蛛鸟

极力抢占领地并相互紧紧追逐。于野香蕉及生姜的植株上取食。

亚种分化

纹背捕蛛鸟
纹背捕蛛鸟

纹背捕蛛鸟指名亚种:学名Arachnothera magna magna。分布于印度至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保护状况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马来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马来鸻的图片

马来鸻(学名:Charadrius peronii,英文名:Malaysian Plover)属鸻科鸻属,又叫马来沙鸻。中小型涉禽,通常不怕人。在中国有记录,但无确切地点。马来鸻是近危物种。

中文学名:马来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peronii

英文俗名:Malaysian Plover

命名作者:Schlegel, 1865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东洋界 : Malay Peninsula to Philippines and Lesser Su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马来鸻
马来鸻

体小(20厘米)的黑、褐及白色鸻。嘴短。与蒙古沙鸻及铁嘴沙鸻区别在体型较小,具狭窄黑色(雄鸟)或赤褐色(雌鸟)领环。与环颈鸻的区别在通常具完整白色领环且耳斑不与过眼线相连。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灰色。

叫声:轻柔的kwik声似环颈鸻。

地理分布

马来鸻
马来鸻

分布范围:马来半岛、印度支那、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在中国有记录,但无确切地点(deSchauensee,1984)。本种在中国南沙群岛的许多珊瑚岛上出现。

生活习性

马来鸻
马来鸻

成对活动于沙滩。喜小海湾的纯珊瑚沙滩。不与其他鸟混群。通常不怕人。

本文Hash:32d9a735ef81540ea34d75f39f2dc686563bcbfb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