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绿翅鸭的图片

绿翅鸭(学名:Anas crecca,英文名: Eurasian Teal)是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小凫、小水鸭、小麻鸭、巴鸭、小蚬鸭。翼镜亮绿色,雄鸟头部具粗大的绿色贯眼纹。繁殖在新疆天山,东北北部、中部(吉林省饮马河)、南部及华北自河北至台湾、海南、西达新疆、青海、西藏南部,主要在我国东南部越冬。4~6月繁殖,在沼泽地的草丛间筑巢,每窝产卵7~10枚,早成鸟。是我国水鸭中的优势种之一,数量多,分布也很广。

中文学名:绿翅鸭

拉丁学名:Anas crecca

英文俗名:Eurasian Tea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非洲,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绿翅鸭
绿翅鸭

体小(37厘米)、飞行快速的鸭类。绿色翼镜在飞行时显而易见。

雄鸟:有明显的金属亮绿色,带皮黄色边缘的贯眼纹横贯栗色的头部,肩羽上有一道长长的白色条纹,深色的尾下羽外缘具皮黄色斑块;其余体羽多灰色。

雌鸟:褐色斑驳,腹部色淡。于雌白眉鸭区别于翼镜亮绿色,前翼色深,头部色淡。

美洲亚种carolinensis胸部有白色纵纹但翼上无白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雄鸟叫声为似kirrik的金属声;雌鸟叫声为细高的短quack声。

绿翅鸭:雄鸟头部
绿翅鸭:雄鸟头部
绿翅鸭:雌鸟
绿翅鸭:雌鸟

地理分布

绿翅鸭地理分布图
绿翅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整个古北界;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迁至中国北纬40°以南的大多数非荒漠地区。地区性常见鸟。

美洲亚种carolinensis在日本及香港有过记录,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现。

生活习性

绿翅鸭
绿翅鸭
绿翅鸭
绿翅鸭

绿翅鸭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开阔而水生植物茂盛,且少干扰的中小型湖泊和各种水塘中。非繁殖期则喜欢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江河、河口、港湾、沙洲、沼泽和沿海地带。喜集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常集成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活动。飞行疾速,敏捷而有力。两翼鼓动快而且声响很大。飞行时头向前伸直,常成直线或“V”字队形飞行。在水面起飞甚为灵巧.有时冲天直上,有时煽动两翅在水而掠过一段距离后才从水中升起。游泳也很好,但在陆地上行走时显得有些笨拙。

绿翅鸭在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是水生植物种子和嫩叶,有时也到附近农田觅食收获后散落在地上的谷粒。其他季节除吃桃物性食物外,也吃螺、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多在清晨和黄昏觅食,有时晚上和白天也觅食。每日觅食时间较长。休息多在水边地上或沙洲和湖中小岛上。

绿翅鸭每年3月初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往北迁徙,3月中下旬到4月中旬大量出现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迁徙时常呈4O一50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活动和迁飞。飞行时常排成一条线或“V”字形。飞行疾速,两翅鼓动甚快,常常发出“呼呼”的鼓翼声。秋季迁徙开始于9月初至9月中旬,9月中下旬到达长江流域,1O月初到达广东沿海一带。迁徙高峰期在9月末至10月末。少数个体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

生长繁殖

绿翅鸭
绿翅鸭

绿翅鸭一龄时性成熟,但不都能参与紧殖。有的直到笫二龄时才开始繁殖。对的形成多数在冬季越冬期间,也有少数在春季迁徙路上才形成对。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或附近草丛和灌木丛中地上。巢极为隐蔽,通常为一凹坑,内垫有少许干草、四周围以绒羽。

每窝产卵8一11枚。卵白色或淡黄白色。大小为41—49×30一35毫米,重25—30克。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孵卵开始即离开雌鸟到安静地区换羽。孵化期21一23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和游泳。在雌鸟带领下经过30多天生活即能飞翔。

亚种分化

绿翅鸭
绿翅鸭

1.Anas crecca crecca指名亚种,分布于古北区的中部和北部,繁殖于中国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迁至中国北纬40°以南的大多数非荒漠地区。地区性常见鸟;

2.Anas crecca nimia分布于阿留申群岛。

3.Anas crecca carolinensis美洲亚种,分布于新北区大部分地区, 在日本及中国香港有过记录。

保护现状

绿翅鸭
绿翅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斑头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斑头鸭的图片

斑头鸭(学名:Anas andium,英文名:Andean Teal)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斑头鸭(学名:Anas flavirostris )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斑头鸭

拉丁学名:Anas andium

英文俗名:Andean Teal

命名作者:Sclater, PL & Salvin, 1873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南美洲 : Colombia, Ecuador

外形特征

斑头鸭有四个亚种,因为分布的地区不同羽毛颜色有差别。它们都具有褐色与黄色交织的斑驳的上体与双翅。其中两种具有黄色的鸭嘴,其他两种阿氏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altipetens)和安第斯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andium)有全黑的鸭嘴。安第斯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andium)头部的白色略多,青铜色翼镜拥有较少。阿克氏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xyptera)腹侧白色较多。
斑头鸭
斑头鸭

地理分布

斑头鸭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冬季喜集群生活,活动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斑头鸭(图4)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雄性常常保持警觉,而雌鸭睡。往往中午休息时间多于早上或傍晚。春季到来前比较懒惰贪睡,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活跃,游泳、散步或飞行。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根、草籽、叶、草果、稻谷等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为4-6月份,用植物草茎营建成一个碗状形巢,鸟巢高于附近的水泽,隐蔽于水草丛中。每巢产卵4至12枚,孵化时间21至25天。幼鸟49天离巢,通常由雌鸭单独孵化,孵化后依然由雌鸭照顾,小鸭跟随雌鸭身后觅食。

亚种分化

4种

1.Anas flavirostris altipetens 阿氏斑头鸭亚种分布于安地斯东部的委内瑞拉西北部和哥伦比亚。

2.Anas flavirostris andium 安第斯斑头鸭亚种分布于安地斯地区的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北部。

3.Anas flavirostris oxyptera 阿克氏斑头鸭亚种分布于从秘鲁中部沿安地斯到阿根廷西北部。

4.Anas flavirostris flavirostris 斑头鸭指名亚种分布于阿根廷南部、 福克兰岛和南佐治亚州。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蓝绿鹊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蓝绿鹊的图片

蓝绿鹊(学名:Cissa chinensis,英文名:Common Green Magpie)是鸦科蓝绿鹊属的鸟类。

蓝绿鹊(学名:Cissa chinensis)是一种美丽的鸦科鸟类,体长36-38cm。外形极为美丽,尾长,嘴、脚鲜红色。通体羽色主要为草绿色,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向后延伸到后颈,在绿色的头侧极为醒目。性隐蔽,以小家族群栖于原始林及过伐林和次生林高大的乔木中,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常闻其声但不见其身。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人工圈养和动物园饲养的蓝绿鹊,其羽色会由黄色褪变为蓝色,野外也偶有看到蓝色的蓝绿鹊。野外蓝绿鹊的体色变化条件尚不清晰。

中文学名:蓝绿鹊

拉丁学名:Cissa chinensis

英文俗名:Common Green Magpie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蓝绿鹊属(Ciss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2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外形特征

蓝绿鹊
蓝绿鹊

中型鸟类,体长36-38cm。尾长,嘴、脚红色。通体羽色主要为草绿色,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向后延伸到后颈,在绿色的头侧极为醒目。两翅栗红色,内侧飞羽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尖端。尾绿色,具黑色次端带斑和白色尖端,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虹膜血红色,嘴、脚红色,爪角红色。

叫声:连串尖厉刺耳的哨音keep keep keep,紧接以粗哑的chuck声。也作粗重的似长号的叫声、快速的吱吱嘎嘎及模仿其他种类的叫声。似短尾绿鹊叫声但尖厉而少哀婉。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与短尾绿鹊的区别在尾较长,头顶多黄色,三级飞羽羽端黑色。

蓝绿鹊,三级飞羽羽端黑色
蓝绿鹊,三级飞羽羽端黑色
短尾绿鹊,三级飞羽羽端无黑色
短尾绿鹊,三级飞羽羽端无黑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也出现于落叶阔叶林、次生林、竹林、橡树林和开阔的林缘灌丛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地边树上。

主要以鳞翅目、膜翅目、甲虫、蝗虫等昆虫为食,也吃小型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树上,也在地上和灌木上觅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集成3-5只的小群。叫声粗犷、洪亮,较为嘈杂。

蓝绿鹊
蓝绿鹊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一对,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一对,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生长繁殖

蓝绿鹊雏鸟
蓝绿鹊雏鸟

繁殖期4-7月。通常置巢于树上或高的灌木上,也在竹丛上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枯枝、枯草茎、草叶、根、竹叶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草根。

每窝产卵3-7枚,多为4-5枚,卵灰白色、白色或淡红色,大小为 30.2mm×22.9mm。

地理分布

蓝绿鹊分布图
蓝绿鹊分布图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沧源、南部西双版纳、绿春,以及云南东南部、广西、西藏墨脱和昌都地区西南部。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印度阿萨姆、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亚种分化

蓝绿鹊,National Zoo - Washington, DC, USA ? 2004 Jeff Whitlock
蓝绿鹊,National Zoo – Washington, DC, USA ? 2004 Jeff Whitlock

亚种共5种:

1、Cissa chinensis chinensis 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国南部(云南和广西),老挝和越南

2、Cissa chinensis klossi 分布于越南和老挝。

3、Cissa chinensis margaritae分布于越南。

4、Cissa chinensis robinsoni分布于泰国和马来西亚半岛

5、Cissa chinensis minor分布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保护现状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在我国分布不广,种群数量不丰富,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种群数量更明显下降,不少地方已很难见到,应注意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绿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绿皇鸠的图片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别名大绿斑鸠、绿南鸠、大绿鸠、大青咖追。雄鸟头,颈,上背及下体大致为淡灰蓝色,背部、腰部为铜绿色,雌雄鸟外形相似。肩部以及翼覆羽铜绿色或墨绿色。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内,春夏季单只或成对活动,秋冬季结小群活动,主要在树上活动,极少下地觅食。食物以各种树木果实为主。留鸟。数量近来急剧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广东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绿皇鸠

拉丁学名:Ducula aenea

英文俗名:Green Imperial Pige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皇鸠属(Ducul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绿皇鸠:形态特征图
绿皇鸠:形态特征图

体大(43厘米)的绿色及灰色鸽。体形比绿鸠类和果鸠类大,嘴也较大,嘴基扩张,身体上的杂色通常较少。头、颈及下体浅粉灰色,尾下覆羽栗色,上体深绿并具特征性亮铜色。上背和两肩有时还带有紫红色的红铜色光泽。

虹膜—红褐;嘴—蓝灰;脚—深红。

叫声:响亮的单音oom,洪亮的kruk-kroorr,以及由数种咯咯叫声组成的全响叫声,最后以啭音收尾。

地理分布

绿皇鸠:地理分布图
绿皇鸠:地理分布图

绿皇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巴基斯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中国有2亚种,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广东亚种分布于广东和海南。这2个亚种的区别主要是体形大小不同,其中云南亚种较大,翅膀的长度为238一252毫米,广东亚种较小,翅膀的长度为215一233毫米。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及苏拉威西。

分布状况:低地常绿林中罕见的留鸟。亚种sylvatica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海南岛;kwantungensis于广东南部(罗孚山)。

生活习性

绿皇鸠
绿皇鸠

绿皇鸠为留鸟,栖息于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出现于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及榕树和橄榄树上。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天也成群活动。常在树冠层活动,特别是早晨和黄昏,常栖于大树顶端的枯枝上,一般很少下地,通常仅在需要啄食泥上和沙粒时才下地。飞行快速而有力,多在高空中,但拍翼并不频繁。叫声为“咕,咕,咕,……”,比较深沉,即使在附近鸣叫,听起来也好象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终止前的一声比较延长,声音也很特别,很象是人类窃笑的声音。

主要以榕果等植物果实为食,特别是乌榄,即使体积大于它的头部,也能被它全部吞下。偶尔也吃昆虫。常与其他鸠鸽类在一起觅食,但种类却随着取食场所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在榕树等结小形树果的树上大多与绿鸠类在一起,而在橄榄树以及结大形无花果的树上则大多与山皇鸠等大形鸠鸽类在一起。

生长繁殖

绿皇鸠
绿皇鸠

繁殖期为4—7月。雄鸟求偶时频频向雌鸟挺胸、点头、松开颈部的羽毛进行炫耀,并且绕着圈子走等。营巢于森林中的树木枝杈上。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呈浅盘状,较为简陋,巢内也没有铺垫物。每窝产卵1一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41一51×31一37毫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

保护现状

绿皇鸠
绿皇鸠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森林过度砍伐,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亚种分化

绿皇鸠
绿皇鸠

绿皇鸠广东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kwantung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罗浮山一带。

绿皇鸠云南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sylvatica)。分布于尼泊尔、孟加拉、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本文Hash:dca3a98b0bf8bc60307e460a267a9da4a9f36c4b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