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鹮鹳的基本资料、相关链接

导读: 基本资料 相关链接

黄嘴鹮鹳的图片

黄嘴鹮鹳(学名:Mycteria ibis,英文名:Yellow-billed Stork)是鹳科鹮鹳属的鸟类。

黄嘴鹮鹳,拉丁名是Mycleria ibis。分布于非洲大陆及马达加斯加岛。繁殖期雨季,营巢于树上,每产3~4卵。

中文学名:黄嘴鹮鹳

拉丁学名:Mycteria ibis

英文俗名:Yellow-billed Stor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鹳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鹳科(Ciconiidae)

中文属名:鹮鹳属(Mycteria)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黄嘴鹮鹳
黄嘴鹮鹳黄嘴鹮鹳

拉丁名:Mycleria ibis

英文名:Yellow-billed Stork

鹳形目

鹳科

分布于非洲大陆及马达加斯加岛。

黄嘴鹮鹳栖居在河流、湖泊及滩涂地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日行性。用脚、喙在渚水中探动,以煽动双翅协助,捕捉鱼、蛙、爬行动物、甲壳类及昆虫等为食,偶食水生植物。

繁殖期雨季,营巢于树上,每产3~4卵,孵化期27~29天,晚成鸟,4~5岁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

相关链接

姬滨鹬的基本资料、相关链接

姬滨鹬的图片

姬滨鹬 拉丁文科名: scolopacidae 拉丁文亚科名: tringinae 拉丁文属名: calidris 拉丁文种名: minutilla; 物种特征是描述为体型非常小(14厘米)滨鹬。

基本资料

姬滨鹬
姬滨鹬物种名称:姬滨鹬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非常小(14厘米)滨鹬。甚似长趾滨鹬,但脚为黄色而趾短。繁殖期上体对比不甚明显,肩部白色的”V”形较窄,头顶线条较模糊。冬羽比青脚滨鹬褐色浓,而较长趾滨鹬上体显色单调,羽中央的暗色较窄。姿势有些下蹲。飞行时腰两侧及尾上白色,白色翼纹比长趾滨鹬长而显著。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暗黄。

叫声:多变。缓慢无规律的一连串尖而上扬的trreee声;也作低声的prrrt。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美洲;在美国南部至南美洲越冬。

分布状况:区域性迷鸟。日本有过几次偶见迷鸟记录。中国尚无记录,但有可能出现。

习性:群栖性,在开阔的海滨及沿海滩涂觅食。也光顾内陆湿地。甚不怕人。

相关链接

栗头夜鳽的基本资料、相关条目

栗头夜鳽的图片

栗头夜鳽,体较粗胖,嘴短而尖,微向下弯曲。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溪流、沼泽、河谷、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

基本资料

栗头夜鳽
栗头夜鳽中文名:栗头【夜】鳽 拉丁名:Gorsachius goisagi 英文名:Japanese Night Heron、Brown Night Heron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今鸟亚纲-> ->今颚总目->鹳形目-> -> ->鹭科-> ->鳽属->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有分布

动物简介:别名:栗头虎斑鳽、麻鹭(台湾)。

鉴别特征:体较粗胖,嘴短而尖,微向下弯曲。头顶暗栗色,飞羽黑色,具宽的栗色端斑。

形态:头顶、冠羽暗栗色;颈侧、肩、背栗红色;腰、尾上覆羽深栗褐色;飞羽黑色,具栗色端斑;下体黄褐色,中央有黑褐色条纹和点斑。

生态生物学: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溪流、沼泽、河谷、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营巢于山地密林中,巢结构简单,由树枝筑成。每窝产卵4~5枚,卵白色,大小为47mm×37mm。

以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为食。

相关条目

鸟类

本文Hash:27ec29900decc9593b8fa05bb37d63279d54689c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