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海雕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导读: 白尾海雕-外形描述 白尾海雕-叫声 白尾海雕-地理分布 白尾海雕-生活习性 白尾海雕-别名俗名

白尾海雕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白尾海雕-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85厘米)的褐色海雕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虹膜—黄色;嘴—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白尾海雕-叫声

叫声:响亮的吠声klee klee-klee-klee,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

白尾海雕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白尾海雕-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格陵兰、欧洲、亚洲北部、中国及日本至印度。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的多种栖息环境如河边、湖泊周围及沿海。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周围,可能在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还有繁殖。有越冬在贵州草海、南西北部及江西鄱阳湖的记录,近年来北京附近每年有少量越冬个体出现。

白尾海雕-生活习性

习性:显得懒散,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飞行时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扬。

白尾海雕-别名俗名

白尾雕 白尾雕 黑鹰 黄嘴雕 洁白雕 尾鹫 扎戈力 芝麻雕

白尾鹞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白尾鹞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白尾鹞-外形描述

描述:雄鸟:体型略大(50厘米)的灰色或褐色鹞。具显眼的白色腰部及黑色翼尖。体型比乌灰鹞大,比草原鹞也大且色彩较深。缺少乌灰鹞次级飞羽上的黑色横斑,黑色翼尖比草原鹞长。雌鸟褐色,与乌灰鹞的区别在领环色浅,头部色彩平淡且翼下覆羽无赤褐色横斑。与草原鹞的区别在深色的后翼缘延伸至翼尖,次级飞羽色浅,上胸具纵纹。幼鸟与草原鹞及乌灰鹞幼鸟的区别在两翼较短而宽,翼尖较圆钝。

虹膜—浅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白尾鹞-叫声

叫声:通常无声。

白尾鹞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白尾鹞-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全北界;冬季南迁至北非、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甚常见的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河北及东北各省。迁徙时见于中国的东半部,越冬于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及长江以南地区。

白尾鹞-生活习性

习性:喜开阔原野、草地及农耕地。飞行比草原鹞或乌灰鹞更显缓慢而沉重。

白尾鹞-别名俗名

白尾巴根子 白抓 灰鹞 灰鹰 鸡鵟 鸡鸟?

白腹海雕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白腹海雕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白腹海雕-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70厘米)的白、灰及黑色海雕雕。成鸟:头、颈及下体白色,两翼、背及尾灰色,初级飞羽黑色。亚成鸟:浅褐色取代成鸟的白色,深褐取代灰色。楔形尾成其特征。

虹膜—褐色;嘴—嘴及蜡膜灰色;脚—裸露跗蹠及脚浅灰。

白腹海雕-叫声

叫声:响亮如雁叫ah-ah-ah-ah。

白腹海雕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白腹海雕-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中国南海沿海的不罕见留鸟。在东南部沿海、海南岛、西沙及南沙群岛均有记录。

白腹海雕-生活习性

习性:笔直立于水边树上或岩石上。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甚优雅,飞时两翼成一角度,振翼缓慢有力。俯冲入水捕捉近水面的鱼类,场面壮观。

白腹海雕-别名俗名

白腹雕

本文Hash:1aa1573549d10220fae2acfc3718e45245a5644a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