鸊鷉科的简介、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本科种类、鸊鷉科大全

导读: 鸟种简介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本科种类 鸊鷉科鸟类大全

鸊鷉科的图片

鸊鷉科(学名:Podicipedidae)是鸊鷉目(学名:Podicipediformes)的一属。

鸊鷉科(Podicedidae):鸊鷉目,鸊鷉科(Podicedidae),共6属22种,我国2属5种,中国常见种有小鸊鷉。鸊鷉分布广泛,除两极和大洋中的岛屿外,几乎遍及全球。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国野生鸟类:

鸟种简介

鸊鷉科(Podicedidae):共6属22种,我国2属5种(即小鸊鷉属的小鸊鷉和鸊鷉属的赤颈鸊鷉、凤头鸊鷉、角鸊鷉、黑颈鸊鷉)。中国常见种有小鸊鷉。鸊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与潜鸟有些相似,与潜鸟目的主要区别是脚趾上具瓣蹼。鸊鷉分布广泛,除两极和大洋中的岛屿外,几乎遍及全球。冬季栖息于溪流,夏季到湖沼中繁殖,在水面以枝、叶等筑浮巢。每窝产卵6~7枚。主要以昆虫和小鱼等为食。
鸊鷉科
鸊鷉科短翅鸊鷉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鸊鷉科 阿根廷鸊鷉
鸊鷉科
鸊鷉科短翅鸊鷉

【中文别名】??科

【拉丁学名】Podicedidae

【英文名称】Grebe

【科属分类】鸟纲 、鸊鷉目、鸊鷉科

外形特征

北美鸊鷉鸊鷉类都是典型的游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雄鸟和雌鸟比较相似,身体很象鸭子,但较为肥胖,羽毛松软如丝,头部有时具羽冠或皱领;嘴形直,细而侧扁,端部很尖;鼻孔透开,位置近嘴的基部;眼先(即眼睛前面的部位)裸露,颈部较为细长,翅膀短小,具有12枚初级飞羽,但第一枚退化,次级飞羽则缺少第五枚。尾巴更短,仅剩有几根柔软短小的绒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骨侧扁,前趾各具瓣状蹼。或几乎没有。两只脚的位置在身体的后部,近臀部,跗跖侧扁,适于潜水生活;四个脚趾上都有宽阔的像花瓣一样的脚蹼。爪钝而宽阔,呈指甲状,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比其他各趾为高,或者付缺。身体上的羽毛短而稠密,具有抗湿性,不透水;具有副羽,尾脂腺也被羽。消化道中缺少盲肠;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雏鸟为早成性鸟。

地理分布

大鸊鷉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凤头鸊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中国有分布。

生活习性

黑颈鸊鷉鸊鷉是一种善于潜入水中猎取食物的水鸟,生活在芦苇和杂草丛生的湖泊、池塘、沼泽中。鸊鷉的种类较多。能够长时间潜入水中,并且会将嘴尖、鼻孔和眼睛露出水面观察动静,遇有危险便在水下潜逃。
鸊鷉科
鸊鷉科北美鸊鷉

鸊鷉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马岛小鸊鷉极少行走在地上。能潜水觅食,一般潜水仅1—4m深,潜入水中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均不如潜鸟。食物主要为水生昆虫及幼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小鱼和小草等。

生长繁殖

侏鸊鷉冬季栖息于溪流,夏季到湖沼中繁殖,它们繁殖时雌雄一起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它们的巢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卵每产2—7枚,色白,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5天而出雏。雏属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

本科种类

(6属22种)

1.克氏鸊鷉 Aechmophorus clarkii

2.北美鸊鷉 Aechmophorus occidentalis

鸊鷉科
鸊鷉科凤头鸊鷉

3.哥伦比亚鸊鷉 Podiceps andinus

4.角鸊鷉 Podiceps auritus

5.凤头鸊鷉 Podiceps cristatus

6.阿根廷鸊鷉 Podiceps gallardoi

7.赤颈鸊鷉 Podiceps grisegena

8.大鸊鷉 Podiceps major

9.黑颈鸊鷉 Podiceps nigricollis

10.银鸊鷉 Podiceps occipitalis

11.秘鲁鸊鷉 Podiceps taczanowskii

12.巨鸊鷉 Podilymbus gigas

13.斑嘴巨鸊鷉 Podilymbus podiceps

14.灰头鸊鷉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15.新西兰鸊鷉 Poliocephalus rufopectus

16.短翅鸊鷉Rollandia microptera

17.白簇鸊鷉 Rollandia rolland

18.侏鸊鷉 Tachybaptus dominicus

19.黑喉小鸊鷉 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20.马岛小鸊鷉 Tachybaptus pelzelnii

21.小鸊鷉 Tachybaptus ruficollis

22.德氏小鸊鷉 Tachybaptus rufolavatus

鸊鷉科鸟类大全

小鸊鷉属鸊鷉科:小鸊鷉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Tachybaptus
巨鸊鷉属鸊鷉科:巨鸊鷉属

学名:Podilymbus鸊鷉科:南美鸊鷉属

学名:Rollandia鸊鷉科:灰头鸊鷉属

学名:Poliocephalus
鸊鷉属鸊鷉科:鸊鷉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Podiceps
北美鸊鷉属鸊鷉科:北美鸊鷉属

学名:Aechmophorus

黑喉小鸊鷉的简介、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喉小鸊鷉的图片

黑喉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英文名:Australasian Grebe)是鸊鷉科小鸊鷉属的鸟类。

这是一种游禽,身长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后颈部常有一块棕红色羽毛,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臀部有白色绒羽。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

中文学名:黑喉小鸊鷉

拉丁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英文俗名:Australasian Grebe

命名作者:Stephens, 1826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小鸊鷉属(Tachybaptus)

繁殖区: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这是一种小型水鸟(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当接近时,它常潜入水下。分布和栖息地:澳大利亚的淡水池塘和小型水域,偶见于亚太地区和新西兰。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中文别名】黑喉鸊鷉、黑喉小??、澳大利亚鸊鷉

【拉丁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命名时间】Stephens, 1826

【英文名称】Australasian Grebe

【科属分类】鸟纲、鸊鷉目、鸊鷉科

外形特征

黑喉小鸊鷉这是一种游禽,身长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后颈部常有一块棕红色羽毛,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臀部有白色绒羽。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或则付缺。体羽短而稠密,饶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黑喉小鸊鷉分布图

生活习性

黑喉小鸊鷉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的植物丛中,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行走在地上。食物主要包括小鱼和水虫,捕食时通常在深水区潜水,偶也在水面寻食。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生长繁殖

它们繁殖时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卵每产2—7枚,黑喉小鸊鷉色白,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5天而出雏。雏属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

阿根廷鸊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阿根廷鸊鷉的图片

阿根廷鸊鷉(学名:Podiceps gallardoi,英文名:Hooded Grebe)是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

阿根廷鸊鷉是地方性候鸟,分布于南美洲。

阿根廷鸊鷉        阿根廷鸊鷉是一种地方性候鸟,夏天成群结队地在湖泊之间游动。在每年5月湖面冻结之前离开湖泊。阿根廷鸊鷉繁殖率低,2006年的数量约有3000只,2006年IUCN(华盛顿公约)红皮书把它列为濒危种类。

中文学名:阿根廷鸊鷉

拉丁学名:Podiceps gallardoi

英文俗名:Hooded Grebe

命名作者:Rumboll, 1974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鸊鷉属(Podiceps)

繁殖区:南美洲 : sw Argentin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名称类别

阿根廷鸊鷉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 【中文名称】阿根廷鸊鷉

【中文别名】阿根廷??

【拉丁学名】Podiceps gallardoi

【命名时间】Rumboll, 1974

【英文名称】Hooded Grebe

【科属分类】鸟纲 、鸊鷉目、鸊鷉科

外形特征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是一种潜鸟。黑头,黑颈,黑背羽。其余部分是白色。额头有一小簇深红色的羽毛。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或则付缺。体羽短而稠密,饶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

地理分布

阿根廷鸊鷉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分布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鸊鷉分布图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阿根廷鸊鷉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的植物丛中,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行走在地上。能潜水觅食,一般潜水仅1—4m深。食物主要为水生昆虫及幼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小鱼和小草等。

生长繁殖

阿根廷鸊鷉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它们繁殖时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阿根廷鸊鷉卵每产2—7枚,色白,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5天而出雏。雏属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

本文Hash:d6a5fdac19056d8ae65dacb68de639e5f5eae3c0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