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雌雄识别、生长繁殖、同性恋行为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雌雄识别 生长繁殖 同性恋行为

黑天鹅的图片

黑天鹅(学名:Cygnus atratus,英文名:Black Swan)是鸭科天鹅属的鸟类。

黑天鹅原产于澳洲,是天鹅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为世界著名观赏珍禽。其体貌特征为全身除初级飞羽小部分为白色外,其余通体羽色漆黑,背覆花絮状灰羽。喙鲜红色,前端有一“V”形白带。虹膜赤红色,蹼黑色,体重4~7千克,颈常呈“S”形弯曲,体态端庄而美丽。其性情温驯,容易饲养。在我国每年春秋季可繁殖两窝,用人工刺激产卵的方法可产4~5窝,卵量可达30枚。黑天鹅的饲养方法简单,抗病力强,是一种省力、高效益的养殖业。

中文学名:黑天鹅

拉丁学名:Cygnus atratus

英文俗名:Black Swan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天鹅属(Cygnus)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黑天鹅(学名:Cygnus atratus)是一种主要在澳大利亚东南与西南区域繁殖的大型水鸟,曾经被单独归类成一个单型种:Chenopis。

黑天鹅可能独自行动,也可能成群结队(从几百只到几千只不等)。尽管大部分的身躯覆盖著黑色的羽毛,但是一旦飞行起来,便可发现其实黑天鹅有着一排白色的发翔羽。它们有着明显、亮红色的喙部,双足则是灰黑色的。

成年的黑天鹅身长大约在 1.1~1.4 米之间,平均重量 6~9 公斤。在飞行时,翼展可达 1.6~2 米宽。颈部细长,在天鹅中算是最长的一种,通常弯成优雅地 S 型。雄鸟比雌鸟来得稍微大一些,喙也比较直且长;雏鸟有着灰棕色的羽毛。黑天鹅在飞行时或划水时偶发响亮如军号的叫声,不过也会发出低低的轻哼。在孵育或是筑巢时如果受到惊扰,则会发出啭鸣声。

黑天鹅跟其他澳大利亚的鸟类外型迥异,不过在微光下飞行时可能会被错认成鹊鹅。不过只要看清楚它们长长的颈子与缓慢的击翼节拍,应该还是可以分辨得出来。

外形特征

黑天鹅(Cygnus atratas),属雁形目鸭科天鹅属的一种游禽,成对或集小群活动,以浅滩的水生植物、草和水生动物为食。体长80~120厘米,体重6000~8000克,头颈较长,约占全身总长的一半,翅上长有如风帆一般卷曲的婚羽,全身羽毛卷曲,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为灰白色,飞羽为白色。嘴为红色或橘红色,靠近端部有一条白色横斑。虹膜为红色或白色,跗跖和蹼为黑色,体型极为美丽,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栖息于海岸、海湾、湖泊等水域。

繁殖期为每年6~7月。营巢于水边隐蔽处。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34~37天。

雌雄识别

黑天鹅雌雄体态及羽毛色泽基本一致,外观区别不十分明显。但从形态、行为两方面观察比较,黑天鹅雄鸟在形态方面较雌鸟体型稍大,躯体微粗圆,颈部稍粗,站立时稍高,雄性胆子较大,对外界干扰甚敏感。发情初期主动追逐雌性,配对后总是雄性在前带领雌性活动,并经常对雌性有保护行为。行走时步幅较大,频率较快。繁殖季节特别是孵化期和育雏期雄性特别凶猛,主动进攻靠近其巢区的动物和人,在巢区周围负责警戒。雌鸟个体稍为矮小,性情较温顺,胆子较小,很少有主动攻击行为。

生长繁殖

黑天鹅
黑天鹅

发情交配期:亲鹅嘴上红斑鲜亮,羽毛更加富有光泽,配对的黑天鹅形影不离,互相戏水、追逐,接头交颈,显得特别兴奋、亲热。交尾前雌雄并排在水面上洗浴,雄鸟游到雌鸟后边,用嘴轻叼雌鸟颈部,雌鸟头向后仰,尾羽翘起,表示愿意接受交配。这时雄鸟则抓住时机,张开双翅,登上雌鸟背上,频频扇动双翅以保持身体平衡,尾部用力下压。浮在水面的雌性尾部翘起,下半身埋在水中。交尾后雄性首先煽动翅膀并高声鸣叫,呈兴奋状,雌性则头与颈时而埋在水中,时而双翅轻拍水面,并向尾部泼水,洗理羽毛。雌雄每次交尾时间持续约3~5秒。

营巢:亲鹅一般选择安静、隐蔽、地势较高的位置营巢。雌鹅非常小心谨慎,警惕性极高,营巢过程中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或人为干扰,立即放弃巢穴,另选新址。一般雌雄双方共同营巢,但分工不同。雄性负责收集、搬运巢材,雌性负责搭建整理。巢材来源有自然的和人工放置的两种。自然的是指干树枝、干树枝、杂草和羽毛等,人工的指在巢材较少的岛上放些稻草、干树枝等,让其自选。巢基及巢外周是较粗的树枝,巢内为细树枝、树叶、较少的羽毛及细干草。巢呈不规则椭圆形,巢长径约170厘米,短径约150厘米,巢高约25厘米,巢深约9厘米,营巢约需5~10天。

产卵:黑天鹅筑巢后很快就会抱窝,接着开始产卵。一般是隔天产1枚。卵的颜色为灰白色,平均卵重150~165克。产卵前雌鸟不安地卧在巢上,不停地左右晃动,最后安静下来,静卧片刻便开始产卵。产卵时雌鸟在巢内呈微蹲姿态,两翅稍张,自然抬头,双眼平视前方,精神集中,腹部用力呈阵发性收缩,卵则顺势以钝端朝外排出。每产一卵历时20~30秒。卵产下后雌鸟站立,用喙将卵拨到巢中间,并用草、羽毛等物将卵遮盖起来,休息片刻后下水游泳,梳理羽毛。

孵化:黑天鹅在产7枚卵后开始孵化,一般雌雄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雌雄轮换没有明显规律。一只孵化时,另一只担任警戒工作。在巢边或周围的水域巡视,不让其它动物或人接近。孵化期间,在巢旁放一食盆,内放谷子、玉米、小麦、颗粒料等饲料供种鹅采食。

亲鹅在上巢孵化时非常谨慎。翻卵时用喙由前向后拨卵,翻卵角度为0~360度,有时各卵之间位置互换或串换,雌鸟也利用改变卧伏坐巢的方向而达到翻卵的目的。这样可使每个卵受热均匀,不至于胚胎与壳膜粘连,也利用胚胎运动,保持胎位正常。翻卵后雌鸟有时继续孵化,有时下巢凉卵。通过凉卵,即可调整巢内湿度,有能散去胚胎中后期产生的代谢热,用较低的环境温度刺激胚胎发育并增强雏鸟对外界气温的适应能力。

雏鸟出壳前一天可听到壳内“吱吱”叫声和啄壳声,叫声由弱到强,数小时后,啄壳声逐渐增强,频率随之增加。破壳位置距离卵钝端1.1~1.6厘米横径处,先呈不规则型裂纹,后以小洞破壳。当破壳缝达周长的三分之二时,幼雏可把卵壳顶开顺利脱出。

幼雏发育:刚出壳的幼雏羽毛呈浅灰色,胎绒羽湿润,不能站立,依偎在雌鸟翅下或腹下取暖。2~5小时绒羽干燥松软,即可站立。8小时后雏鸟能从雌鸟翅下伸出头颈观察四周,若有动静,幼雏很快将头缩回。1~3天后可随亲鸟下水活动,在亲鸟带领下觅食。黑天鹅在育雏期间保护行为很强,无论在陆地或水面,多为雌雄一前一后,雏鸟在中间,人和其它动物不易接近。幼雏的食物有植物的嫩叶、果实、昆虫等。首先亲鸟叼起食物唤雏,雏走到跟前时,亲鸟把食物放在地上,雏食之,也有直接从亲鸟嘴中取食。幼雏随亲鸟在水中、岸边觅食,饱食后选择较干燥处休息。此阶段幼雏食量很大,发育极快。

雏鸟绒毛换成羽毛的顺序为头一翅一全身。最初的绒毛呈浅灰色,以后换成灰黑色,颜色逐渐变黑,嘴变红且尖端可见白斑,最后变成与成年黑天鹅一样的黑色。

黑天鹅
黑天鹅

同性恋行为

黑天鹅
黑天鹅

黑天鹅夫妻中,同性夫妻

黑天鹅夫妻中,同性夫妻占到所有夫妻数量的20%,几乎四分之一的黑天鹅家庭是由同性天鹅伴侣养育的,这些黑天鹅伴侣通常会在一起呆上好几年时间。雄性黑天鹅伴侣获得天鹅蛋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诱雌黑天鹅与之交配,待雌鹅产下蛋后,雄黑天鹅夫妇会把它赶走,然后承担孵蛋的任务;第二种途径则要暴力许多,雄黑天鹅夫妇会将其他正在孵蛋的异性黑天鹅夫妇赶走,直接占有它们的蛋。

同性恋指数3.4

黑喉小鸊鷉的简介、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喉小鸊鷉的图片

黑喉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英文名:Australasian Grebe)是鸊鷉科小鸊鷉属的鸟类。

这是一种游禽,身长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后颈部常有一块棕红色羽毛,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臀部有白色绒羽。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

中文学名:黑喉小鸊鷉

拉丁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英文俗名:Australasian Grebe

命名作者:Stephens, 1826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小鸊鷉属(Tachybaptus)

繁殖区: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这是一种小型水鸟(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当接近时,它常潜入水下。分布和栖息地:澳大利亚的淡水池塘和小型水域,偶见于亚太地区和新西兰。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中文别名】黑喉鸊鷉、黑喉小??、澳大利亚鸊鷉

【拉丁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命名时间】Stephens, 1826

【英文名称】Australasian Grebe

【科属分类】鸟纲、鸊鷉目、鸊鷉科

外形特征

黑喉小鸊鷉这是一种游禽,身长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后颈部常有一块棕红色羽毛,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臀部有白色绒羽。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或则付缺。体羽短而稠密,饶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黑喉小鸊鷉分布图

生活习性

黑喉小鸊鷉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的植物丛中,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行走在地上。食物主要包括小鱼和水虫,捕食时通常在深水区潜水,偶也在水面寻食。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生长繁殖

它们繁殖时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卵每产2—7枚,黑喉小鸊鷉色白,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5天而出雏。雏属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

黑头鸭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头鸭的图片

黑头鸭(学名:Heteronetta atricapilla,英文名:Black-headed Duck)是鸭科黑头鸭属的鸟类。

黑头鸭是硬尾鸭亚科的成员,有长而坚硬的尾羽,游泳时尾羽可没入水中,而有时尾羽可以竖起。虽然和硬尾鸭类有亲缘关系,但是在外貌上却颇似普通的鸭类。黑头鸭(图3)它缺乏硬尾鸭的那种肿大的鸭喙,非常类似一个典型的潜鸭,羽毛没有特性,是一个黑暗的小鸭子,雄鸭具有黑色的头部和地翕,侧翼和腹部略苍白。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黑头鸭的繁殖方式很独特,营巢寄生,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潜鸭或骨顶鸡的巢中。

中文学名:黑头鸭

拉丁学名:Heteronetta atricapilla

英文俗名:Black-headed Duck

命名作者:Merrem, 1841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黑头鸭属(Heteronetta)

繁殖区:南美洲 : s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黑头鸭
黑头鸭

黑头鸭(学名:Heteronetta atricapill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南美的黑头鸭,被认为唯一的纯托卵鸟,因至今未曾发现它们自筑的巢。它们不仅将卵产于其他鸭类的的巢内,亦见于鸥类、朱鹭等巢中,甚至发现于小型猛禽鸟类巢里。栖息和在水域活动,善飞行,杂食性。几乎能由水上垂直飞向空中。降落水面时翅膀呈降落伞形,有蹼的脚则如雪橇的作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 黑头鸭

黑头鸭
黑头鸭

外文名称: Black-headed Duck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黑头鸭属

拉丁学名: Heteronetta atricapilla

命名时间: Merrem, 1841

外形特征

黑头鸭是硬尾鸭亚科的成员,有长而坚硬的尾羽,游泳时尾羽可没入水中,而有时尾羽可以竖起。虽然和硬尾鸭类有亲缘关系,但是在外貌上却颇似普通的鸭类。它缺乏硬尾鸭的那种肿大的鸭喙,非常类似一个典型的潜鸭,羽毛没有特性,是一个黑暗的小鸭子,雄鸭具有黑色的头部和地翕,侧翼和腹部略苍白,雌鸭整体羽毛浅棕色。

黑头鸭
黑头鸭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也出现在林缘沼泽和四周有植物覆盖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欢隐匿在高草丛中或荷叶下,也成群栖息于水面上。

黑头鸭
黑头鸭

该物种既能在水面觅食,也能潜入水下觅食,有时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食物主要为稻谷、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虫、螺、蜗牛、软体动物、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黑头鸭的繁殖方式很独特,营巢寄生,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潜鸭或骨顶鸡的巢中。黑头鸭和杜鹃等其它巢寄生的鸟类又有所不同,黑头鸭只是借助其它鸟类来孵化,却不伤害其它鸟类的卵和幼鸟,也不需要其它鸟类来养育幼鸟,而是小鸭子在孵化出之后马上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丝毫不需要成鸟的照顾。这种繁殖习惯在鸟类中是独一无二的。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本文Hash:45bb993b1a39cf6eb8a223b4a195c9b2dab419d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