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小鸊鷉

导读: 黑喉小鸊鷉Australasian grebe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动物百科小编被鱼叼着的猫给大家整理了黑喉小鸊鷉的资料,包括黑喉小鸊鷉的图片资料、黑喉小鸊鷉的形态特征、黑喉小鸊鷉的生活习性、黑喉小鸊鷉的品种和种类、黑喉小鸊鷉的寿命等与黑喉小鸊鷉相关的详细信息。

黑喉小鸊鷉Australasian grebe

黑喉小鸊鷉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鸊鷉目 Podicipediformes
科: 鸊鷉科 Podicipedidae
属: 小鸊鷉属 Tachybaptus
种: 黑喉小鸊鷉 T. novaehollandiae
分布: 澳大利亚、新西兰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黑喉小鸊鷉(拼音:hēi hóu xiǎo pì tī);
英文名:Australasian grebe;
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黑喉小鸊鷉,这是一种小型水鸟。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当接近时,它常潜入水下。分布和栖息地:澳大利亚的淡水池塘和小型水域,偶见于亚太地区和新西兰。食物主要包括小鱼和水虫,捕食时通常在深水区潜水,偶也在水面寻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25-27厘米

身高:

体重: 100-230克

生命:

食性: 小鱼和水虫

繁殖: 每窝产2-7枚卵

习性: 集群栖住,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

分布: 澳大利亚、新西兰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觅食

黑喉小鸊鷉

繁殖期的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雄性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黑喉小鸊鷉是一种游禽,身长25-27厘米;翼展39厘米;重量100-230克。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后颈部常有一块棕红色羽毛,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臀部有白色绒羽。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或则付缺。体羽短而稠密,饶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黑喉小鸊鷉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的植物丛中,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行走在地上。食物主要包括小鱼和水虫,捕食时通常在深水区潜水,偶也在水面寻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黑喉小鸊鷉繁殖时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卵每产2-7枚,色白,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5天而出雏。雏属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黑喉小鸊鷉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淡水池塘和小型水域,偶见于亚太地区和新西兰。

黑喉小鸊鷉的简介、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喉小鸊鷉的图片

黑喉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英文名:Australasian Grebe)是鸊鷉科小鸊鷉属的鸟类。

这是一种游禽,身长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后颈部常有一块棕红色羽毛,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臀部有白色绒羽。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

中文学名:黑喉小鸊鷉

拉丁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英文俗名:Australasian Grebe

命名作者:Stephens, 1826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小鸊鷉属(Tachybaptus)

繁殖区: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这是一种小型水鸟(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当接近时,它常潜入水下。分布和栖息地:澳大利亚的淡水池塘和小型水域,偶见于亚太地区和新西兰。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中文别名】黑喉鸊鷉、黑喉小??、澳大利亚鸊鷉

【拉丁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命名时间】Stephens, 1826

【英文名称】Australasian Grebe

【科属分类】鸟纲、鸊鷉目、鸊鷉科

外形特征

黑喉小鸊鷉这是一种游禽,身长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后颈部常有一块棕红色羽毛,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椭圆形片皮肤。在繁殖期,头部呈有光泽的栗黑色,从眼后到脖子处有丰富的延伸线。臀部有白色绒羽。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或则付缺。体羽短而稠密,饶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黑喉小鸊鷉分布图

生活习性

黑喉小鸊鷉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的植物丛中,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行走在地上。食物主要包括小鱼和水虫,捕食时通常在深水区潜水,偶也在水面寻食。
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生长繁殖

它们繁殖时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卵每产2—7枚,黑喉小鸊鷉色白,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5天而出雏。雏属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

黑颈鸊鷉

动物百科小编灰兔雪牙给大家整理了黑颈鸊鷉的资料,包括黑颈鸊鷉的图片资料、黑颈鸊鷉的形态特征、黑颈鸊鷉的生活习性、黑颈鸊鷉的品种和种类、黑颈鸊鷉的寿命等与黑颈鸊鷉相关的详细信息。

黑颈鸊鷉Black necked grebe

黑颈鸊鷉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鸊鷉目 Podicipediformes
科: 鸊鷉科 Podicipedidae
属: 鸊鷉属 Podiceps
种: 黑颈鸊鷉 P. nigricollis
        (Brehm, 1831)
分布: 美洲地区、欧亚大陆、非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黑颈鸊鷉(拼音:hēi jǐng pì tī);
英文名:Black necked grebe;
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
黑颈鸊鷉,是一种游禽,候鸟。中等体型,身长约30厘米。分布于欧亚中部、南部、非洲、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中国等地,多见于沼泽、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盖物的溪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德国中部。主要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为昆虫、昆虫幼分类选择虫、各种小鱼。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鸊鷉目鸊鷉科鸊鷉属游禽候鸟湖泊河流沼泽潜水肉食黑色

体长: 30厘米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昆虫、昆虫幼虫、小鱼

繁殖:

习性: 结群活动,潜水觅食

分布: 美洲地区、欧亚大陆、非洲南部

黑颈鸊鷉

黑颈鸊鷉家庭

黑颈鸊鷉

黑颈鸊鷉捕鱼

黑颈鸊鷉

黑颈鸊鷉孵化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黑颈鸊鷉中等体型,身长约30厘米。 成鸟(夏羽):额、头顶及颈等均乌黑发亮;头顶的羽毛稍长些,羽基亦较阔些;上背及肩的黑色不如头顶那样深;上体余部黑褐,腰侧及下面尾羽栗色而具黑端;从眼以至耳区声一簇金橙黄色的窄长羽毛。颏和喉均漆黑;上胸白而杂以栗色;胸侧及两胁呈栗色与黑色相杂状;下体余部白而有似丝的光泽。内侧飞羽白色,飞时尤显,嘴黑;下嘴稍向上曲,与小鸊鷉显然有别。成鸟(冬羽):嘴全深色,且深色的顶冠延至眼下。颏部白色延伸至眼后呈月牙形,飞行时无白色翼覆羽。幼鸟似冬季成鸟,但褐色较重,胸部具深色带,眼圈白色。头、颈及背的极上部均黑,耳区有一羽簇呈金橙黄色,非常夺目。虹膜-红色;嘴-黑色;脚-灰黑。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或则付缺。体羽短而稠密,饶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叫声:繁殖期发出哀怨笛音poo-eeet及尖厉颤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黑颈鸊鷉结群活动,一群约有20—30只,在水中和地面上觅食。翅短不易飞起,即使飞起也离水面很近,翅膀在水面上打起水波,飞行约10多米即落下。主要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为昆虫、昆虫幼虫、各种小鱼、蛙、蝌蚪、蠕虫以及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 黑颈鸊鷉冬季在中国南部沿海和福建一带曾经是较为常见的,但近来已不常见,种群数量已变得很稀少。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黑颈鸊鷉分布于欧亚中部、南部、非洲、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中国有分布:冬季分散至北纬30°以南地区。指名亚种为罕见繁殖鸟及冬候鸟。繁殖于天山西部、内蒙古及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多数地区,越冬于华南和东南沿海及中国西南的河流。在云南北部洱海湖也有繁殖现象。在香港为迷鸟。

黑颈鸊鷉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lack-necked grebe (Podiceps nigricollis), known in North America as the eared grebe, is a member of the grebe family of water birds. It occurs on every continent except Australia and Antarctica.

本文Hash:bf4e0d88d12a5c3eaecb2381e02922cad4d2a4d6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