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大白鹅美文(乡土散文丑牛)

在我国传统的生肖文化中,牛和丑对应,合起来称为“丑牛”。传说,远古天地未开时,混沌一片。十二只动物为了繁衍生息,按照天生习性开始了各自行动。子夜时分,鼠出来活动,将天地间咬出缝隙,“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开天之后,接着辟地。于是,勤劳的牛开始耕田,成为辟地的动物,因此丑时属牛。在十二生肖历法上,牛列地支第二位。牛夜间吃草,人在丑时挑灯喂牛,故名“丑牛”。“丑”引申为“扭”、“扭转”,“牛”转乾坤,反转局面,一切改变,旧貌换新颜。农村俗语:“辛丑遇无春,一年五谷丰”。意思是无春年和牛年结合在一起,预兆四季收成好,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牛是哺乳动物,反刍类,身躯庞大有力量,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性情温顺、偏执,吃苦耐劳。但也有耍脾气、使性子、拉“横耙”,不听主人使唤而“发犟”的时候。这时,主人只要牵住牛绳,控制牛鼻子不放松,周旋几个回合,即可让其乖乖就范。

农耕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劳动强度大,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耕田耙地、拉车推磨、碾场打粮须臾不可离,是理想劳力和好帮手。牛是一些边疆少数游牧民族的主要家庭财产和生活来源,人们一直靠吃牛肉、喝牛奶过日子。农耕时代,牛的耕种劳作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为人们的“衣食父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

牛是人类忠实可靠的朋友,踏实肯干,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吃的草,流的是汗,挤出的是奶;住的是茅舍,干的是力气活;一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鞠躬尽瘁。它浑身都是宝,肉和奶是优质滋补品;骨可炼油、制胶;皮制革,做皮鞋、皮带、皮包;粪便是燃料、肥料、涂料;牛角入药、制梳;牛结石还是名贵药材“牛黄”,国际上的价格高于黄金……

古时,人们特别崇拜牛。王朝统治者通过法律禁止杀牛,“法禁杀牛,犯之者诛”。牛被神化,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农炎帝”被塑造成牛头人身形象。历朝历代治理水患都以铁牛、铜牛、石牛镇邪除魔。民间传说,牛帮助贫穷的放牛郎结识了织女,留下传颂千古的爱情故事。

牛是诚实、勤劳的化身,任劳任怨,听从使唤,主人用时卖力,无事时把它拴在树下也不会乱跑乱动。依生命轮回说法,牛前生作恶多端,转世是来人间赎罪的。所以它与犯人一样,被绑在树下或关在栏圈也不会逃脱,会意字“牢”即由此造出。古人还造出与许多与“牛”有关的汉字,例如:“告”字由“牛”字下面不出头和“口”字组成,寓意牛有口说不出话;“物”寓意除了牛就没有什么东西贵重了;“牺”寓意牛一命归西,不在了……

家乡俗话:“放得三年牛,官都懒得做”。意思是放牛轻松自由,牛通人性讲感情,没有官场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受封建思想影响,人们还是希望子孙加官进禄,光宗耀祖,常告诫后人:“要好好读书,否则就回家放牛”。因为放牛便是养牛,养牛是为了更好地种田养家糊口,维持一家大小的生活温饱。那时,农民生活水平要求不高,只求安居乐业,有饭吃、有屋住、有衣穿就心满意足了。

过去,牛是农家“高档商品”和重要生产资料,视为“命根子”,被人称为“驼背的爷”,对它关爱有加,丝毫不怠慢。一年四季由专人伺候,冬天饮温水,住暖棚,吃饱喝足;早春时节,主人用鸡蛋、谷糟催肥促壮,确保“牛老爷”以强健体魄应付繁重体力劳动。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牛的役用价值逐渐被取而代之,慢慢淡出了农耕舞台。牛肉因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倍受人们青睐,激发养牛热情,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养殖集团”、“专业户”、“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专业化、产业化模式。

牛虽说退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其为农耕时代做出的丰功伟绩,它的奉献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激励广大干群为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金鼠辞旧岁,福牛报春时。光阳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鼠年已从指间滑过,崭新的牛年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往事不重来,岁月不回头,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百丈竿头,更进一步。新年伊始,愿大家财富有赚头、好运刚开头、烦恼已到头、事业走上头、爱情尝甜头、生活有奔头、快乐上心头、幸福无尽头!祝您在不同岗位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新年牛牛牛!

审阅:孙立燕

简评:作者牛年说牛,把从古至今人们对牛的赞誉和牛的习性秉性引经据典进行了详述,赞物言志。文中多句用拟人手法赞誉具有“牛”的精神无私奉献广大群众干部。段落清晰,层层递进完成了文章主题。

终审:严景新

作者:周瑞云,别名周文革,网名下雨。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文学少年第28期散文合集阅读(小记者作品集半亩花田美文选登)

《半亩花田》小记者精品集

《半亩花田》小记者精品集是科技少年宫小记者专业少年文学社为小记者编辑出版的作文合集。汇聚了小记者专业教师多年的教学主导思想,也充分展现出小记者学习写作、阅读的生活感悟和文学素养。由著名作家冯骥才题写书名,水孩儿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现进行美文选登。

品读美文

秋·夕阳·忆乡

文|曹闻轩

夕阳中,微光红日,透过湖蓝又轻薄的天空,微微地洒在有思念的地方。

我已离家多日,每日何时不曾思乡,茶饭都已不再那般香甜,几日下来我削瘦了。但马也不知是否因思念乡竟也瘦了不少,骑着马已经走到无人的林中古道,望着远处已枯萎的蔓藤仍死死的抓着无叶的树干,这时乌鸦的几声鸣叫与幽风又增添了几分凄凉,望着它,我沉默了,我好似那枯藤般死死地抓住家乡,死也不肯松手。但也只有我知道再见家乡双鬓许早已斑白,父母也从家中不复踪影。

在一片枯草中一切都是静寂的无声无息,只有水流动的声音在耳边回荡。当自己在回到家乡时,它早已变成了另一副模样。那小桥流水之上的是我的家吗?也许是吧。

对啊,多年流落在外,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在天涯中闯荡家乡如何?早已经忘了……

夕阳的太阳一点点落下。在逐渐织上的夜幕中慢慢失去光芒,风从远处的山上直吹而下,经过层层树林带去片片黄叶,拂过湖水,激起片片涟漪。当最后一丝曦光在我眼前消失时,我笑了。

“是啊,有曦光的地方总有思念。”……

2016届

指导教师:文星 刘小燕

我是曹闻轩,是一名初一学生,今年十三岁,喜好画画,听歌与写作。听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我还是一个电音的追求者,其中最喜欢的歌星莫过于Lady Gaga。

杭州,令人迷恋的地方

文|胡宇扬

仰望天空,看太阳东升西落,赏月亮阴晴圆缺,时间从指尖溜走,也从身旁逝去,珍惜过往的光辉岁月,回看逝去的美好光阴,或许可以借一把光阴书写我的暑假痕迹。

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空气仿佛是透明的,水气笼罩着大街小巷,你的纯净恬淡吸引着游人的目光,也拨动着每一位游人的心弦。

清晨走进你的怀抱,鸟鸣清脆,水波荡漾,朦胧的绿色透过薄雾在眼前闪动,水波荡起层层涟漪,倒映着白云笼罩的天空。清风拂过湖边的杨柳,摆动着秀丽的长发,水面上的几叶扁舟也随波荡漾,远处朦朦胧胧闪出群山的身影,雾气缭绕,远处的一切都很神秘,朦胧是清晨的你最迷人的地方。然而,清晨的你并没有完全被雾气所环绕,近处湖面上的荷花簇拥着铺满了湖面,粉红的花瓣似女孩羞红的脸蛋,透露着丝丝缕缕的羞涩,有些花瓣躺在湖面上,亦或是散落在莲叶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映入我的眼帘。

虽然红日没有从厚厚的云层里跳出来,但天空中乌云的颜色在荷塘中有了全新的诠释。水波微动,远处的亭台楼阁在水中的倒影被打乱,或许此情此景,恰逢一联诗来相对:“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天一色,山亭夏日,清晨的你沁人心脾。

当太阳从东方走到西方时,将要落入地平线的红日,洒下它的最后一抹光阴。夕阳的余晖恰好包裹了你,也照耀着你最夺人眼球的一处景点,雷峰夕照。夕阳的余晖模糊了你的棱角,你好似一位神秘的老者,为世人讲述白娘子和许仙凄美的爱情故事!

没错,你正是杭州举世闻名的景点——西湖,清晨时的你用时隐时现诠释朦胧;暮色下的你用耀眼余晖展现神秘,而夜晚呢?似乎当踏上了白堤的一刹那,周围传来的只有柳条摇曳和渔夫摇橹的声音,风声与水声交错在一起,愈发使环境变得寂静,或许夜幕下的西湖在用满天星辰凸显静谧,三时的西湖各具特色,难分伯仲。

杭州一个富有墨香的城市,西湖,一个夺人眼球的湖泊。杭州,你是丝绸之路上的丝绸,杭州人把细心与辛劳全部汇聚在这丝绸中的一针一线;西湖,你是文明城市的圣地,也是读书人的天堂,那湖裹山中,山环湖外的绝妙搭配更是表现出强烈的吸引力。

夏日时节的西湖,你让我满载而归!

2014届

指导教师:文星 刘小燕

我是胡宇扬,是一名初三学生。写作,伴我跨过山和大海,为我拨开眼前云烟。热爱写作,热爱阅读。随文字放飞自我,用笔尖书写世界。

遨游汉字王国

文|菅治然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

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题记

中华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这其中有很多未解之谜。

人类早期是没有文字的,这样的时间过了很长很长。为了帮助表达、交换、记忆等,古人曾使用结绳记事和物语。后来仓颉根据鸟的脚印、龟纹、虫蛇、黍稷、山川,草木的形状或动态创造了一个个生动的汉字小精灵。

汉字书法还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是艺术的珍品。

记得有一节课,我们玩了一个游戏——猜汉字,老师在白板上展示甲骨文我们来猜。游戏开始了,老师神秘的笑了笑,按动了鼠标,白板上出现了几个又像图又像字的图画。顿时,鸦雀无声的教室像炸开了锅,同学们热血沸腾。有一个同学像被电流击中一样,跳了起来,两颗硕大洁白的门牙似乎也要跳出来咀嚼汉字的味道,显得格外耀眼。那是一个甲骨文“”。它有一颗马头,四只牛蹄,一条尾巴。我仿佛看见了一批时而奔腾的于草原时而悠闲散步的马儿。

老师看我们热情澎湃,便继续按动了鼠标。“是狗,是狼,还是单立人。”“不对,是“早”,还是“呆”?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教室中传出我们激烈的讨论声。

老师又给出一个字“”,有的说“他有个把,应该是“伞”,有的说:“它像水。”还有的说……我也展开全部的想象力去思考。

要揭晓答案了,同学们的双眸都紧盯着白板,原来是“和”,同学们又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讨论起来……

不知不觉中就下课了,我无法挽留这生动有趣的课堂,就像水草无法挽留流淌过的河水。游戏虽已过去,但令我久久回味,这堂课让我了解到中华汉字的生动形象。曾记得一位印度的国王告诉他的孩子:“将来一定要到中国去,了解中国的汉字文化,因为每一个字都如同一幅画卷。”今天重温这句话,我真为我们的汉字感到骄傲与自豪。千百年来汉字之所以被人赞叹,是因为他有着韵味十足的书法艺术,有着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有着传承千年的国学文化……

不愧是中华文化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2016届

指导教师:刘小燕

我是菅治然,13岁,小学六年级,爱好篮球、竹笛、乐高拼装。加入中国小记者使我的写作能力逐步提升,我愿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文化之旅

文|赵妍

初夏的清晨,为了体验端午节的文化氛围,我们小记者来到了东达山文化艺术馆,参加了面塑艺术节活动,也开启了一次有意义的文化之旅。

初来乍到,小记者们就采访了两位领导,了解到了这里举办面塑艺术节的意义,就是让包头市民感受艺术的魅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听后,我才顿觉此次体验定会不虚此行。

接着,跟随着老师的步伐来到赵海先生的油画展厅。这里的画每张都栩栩如生,墨笔丹青,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有的作品色彩鲜明,极富艺术感染力。张弛有度,让人赏心悦目,也很有时代感,纸张与指尖的温度仿佛融在一起,汇集成了一幅幅不凡之作。我赞叹之余,放慢了脚步。

艺术节上除了欣赏艺术品,少不了动手体验。我与好朋友去了面塑馆、动物馆,剪纸手工馆、包粽子馆等。我们的脚步被典雅的油布伞、宫扇、头簪而吸引驻足。走了进去,琳琅满目,虽不华丽,却也雅致。做宫扇是我俩的首选,因为扇子是需要自己设计上面的图案,我们就想着用自己的审美和一双“巧手”完成我们的心爱之物,给夏天带来徐徐凉风。

我先选好一把扇子,金玉红线攒成坠,青色的玉纱铺满扇面,阳光的照映下,上面隐藏的花朵突显的格外美丽,一只蝴蝶从空中飞过,笼罩住了整个夜空的静寂。

我选好了花做装饰,把花一朵一朵摆好在上面,然后小心翼翼拿起胶枪,把它们粘在上面。粉花、黄花、红花,簇拥在一起,像是美女们在聊天似的。你瞧,绽放开的粉色花朵皎洁、饱满,显的那样雍容华贵,恍若仙女下凡那样美丽。我还在旁边用小珠子做了一些小装饰,显的更加光彩夺目。在我专注、精心地做工下,把扇子打扮的格外漂亮。最后我还在上面写了一句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预示着生命要活得像夏季的花朵那样绚丽夺目,努力去盛开,除了生命的中的美丽,人生也难免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和不如意的结局,即便是悲伤如死亡,淡然的看待,就像秋叶般静美地接受所有的结局,最美丽的定格在这把扇子上。

浓浓的油画惟妙惟肖,靓丽的扇子伴我成长,这次文化之旅牢牢印在我心中。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细细去体会。真乃不虚此行呀!

2015届

指导教师:刘小燕

大家好,我是赵妍,13岁,六年级的的女孩,爱好小提琴、游泳、写作。写作使我快乐,我也愿意在梦想的道路上努力坚持,因为我始终坚信不经风雨,又怎能见彩虹,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供稿:科技少年宫中国小记者

编辑:党宣办

,

乡土文化情怀(文化乡土魅力无穷)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年轻画师在江西黎川绘制油画。 郑海鸥摄

山西五村“前沟之恋”艺术家驻地。 资料图片

四川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举办的戏剧论坛现场。 资料图片

四川大凉山

戏剧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王珏

很少有人将戏剧和大凉山联系在一起,然而一出出戏剧就在大凉山不断上演。2019年,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由濮存昕、李亭、王晓鹰、李伯男、赵淼等文艺工作者发起,在12天内举办了300多场戏剧活动。2020年,第二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在24天内举办了400多场戏剧活动。作为我国西部的国际戏剧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今年将迎来第三届,继续开展戏剧展演、戏剧论坛、戏剧孵化、戏剧教育、戏剧生活、戏剧文创、戏剧旅游等。

戏剧,给大凉山带来了什么?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除了戏剧展演、戏剧论坛,还致力于孵化原创作品,让戏剧成为常态化活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运营总监张建刚说,前两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孵化了默剧《苏尼惹的另三个梦》、舞台剧《羿》、环境戏剧《春暖花开》等10个原创剧目,不少作品在戏剧节之后展开了巡演。比如探讨疫情防控期间人与人的关系的话剧《隔离》,今年在北京、成都、深圳、南昌、武宁、东乡、嘉兴、南京等地巡演。

戏剧节带动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形成浓厚的创作氛围。近年来,大凉山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歌剧《听见索玛》《彝红》,音乐会《温暖的群山》《时间的声音》等,呈现了蓬勃的创作力。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在音乐会《时间的声音》中融入了戏剧元素,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戏剧和大凉山的碰撞,还有很多的惊喜。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推动了当地的戏剧教育。大凉山的高校和中小学,陆续推出戏剧教育课程。凉山彝族自治州与中央戏剧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文化学术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美育教育、文旅产业推进、优秀原创作品建设、优质创作资源互助、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等方面联动,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中央戏剧学院国际戏剧“学院奖”等领域开展持续深度合作,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共赢。负责策划和执行戏剧节的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说,戏剧活动开始融入乡村生活,增强人们的获得感,提升人们的审美。

更重要的是,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促进了文旅融合的发展。戏剧节期间,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等地市场,大凉山推出了戏剧包机、戏剧专列、戏剧自驾、戏剧大巴等形式的客源引流产品。戏剧节还推出邛海湿地阳光之旅、温暖群山之旅、香巴拉寻梦之旅等“戏游大凉山”主题旅游线路,使当地彝族群众收入提高。在文创方面,戏剧节开发相关文创衍生产品,丰富了当地人的收入来源。

“戏剧节拉动了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刘康说,戏剧节带动了演艺生态,拉动了旅游产业,丰富了观众的体验。戏剧演出渐成常态化,使得当地歌舞团、民乐团效益增长。戏剧表达活化了非遗,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这些都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培养观众、培养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将于今年11月举办,继续倡导戏剧创作社会化、戏剧欣赏大众化,并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探索西部地区乡村文化发展。

相信大凉山和戏剧的碰撞,将擦出更多的火花。

山西五村

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

本报记者张贺

一道粉红色的护栏伴随着黑色的柏油公路弯弯曲曲地向山上延伸,路的尽头,是一座小村。村里棕色石板铺路,碧绿的枣树掩映着黄色的窑洞与老房,窑洞与老房仿佛停留在遥远的过去,但走进去,各种现代化设施彰显着新式民宿的风情。仅仅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残垣断壁、荒村废墟,而今天这座小村成为村民致富的希望,并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前沟之恋”。

5年前,摄影家张国田受山西省委宣传部委派,担任武乡扶贫工作队驻五村第一。张国田发挥文化工作者的优势,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以文化为载体,打造了“前沟之恋”“小庄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禾田小镇”等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扶贫项目。五村从一个贫困落后、默默无闻的小村一举成为文化村、旅游村、富裕村。

五村,因由5个自然村组成而得名。几年前,这5个自然村搬迁到地势较好的山下平地,建起了新村,山上的自然村因此荒废了。但在张国田眼中,被废弃的老村落淳朴而独特,散发着太行山中乡土文化所特有的气息。张国田想把保持着原生态的荒村改造成文化旅游基地,让老村复活、兴旺,反哺、造福于五村百姓。

“五村播种节”应运而生。播种节在弘扬农耕文化,召唤社会热爱土地、关注“三农”的同时,给五村打响品牌,让更多人知道“五村是个体验农耕文化的好地方”。迄今“五村播种节”已连办5届,全国各地数百位摄影家把这里作为创作采风的基地,每年数百位省内外大学生来这里开展社会实践。村民们通过提供住宿餐饮、出售特色农产品等大幅增收。

比乡亲们鼓起来的腰包更让人欣喜的,是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刚到五村,张国田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发现村民存在畏惧风险、干劲不足、没有思路等问题,缺乏脱贫致富的动力和信心。张国田提出办养鸡场,村民认为鸡会被黄鼠狼吃光;张国田提出办农家乐,村民担心没顾客。张国田有一次从平遥买了很多布鞋回来,希望村民加工一下,绣上花纹图案,一双40元的布鞋就能卖200元。可是村民担心卖不掉,没人愿意干,鞋就一直放在张国田的办公室里。“你都没开始干,怎么知道干不成呢?”张国田既郁闷又担忧。

“人必须要有点精神!”张国田说。他组织五村全体党员到大寨参观,学习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他倡议把每周五作为“爱村日”,全体老少一起动手打扫卫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他带领乡亲采石修路、植树种草、修葺老村、美化新村,提升审美意识……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增强了五村党支部的向心力,增强了村民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小庄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前沟之恋”艺术家驻地和特色民宿,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禾田小镇等项目,在村民的团结协作下顺利完工。路面硬化、光伏发电、养猪场、小米加工基地等陆续建成,全村38户101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贫困户武树德老人感动地说:“日子越过越好呢!”在村里投资开设小米咖啡工厂的王紫玉经理说:“这里的小米质量好,村里的环境好,我对投资很有信心!”

如今的五村环境优美、生活安定,一派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景象。武乡县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著名的长乐村战斗就发生在五村。张国田设想,未来五村将大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路线,让文化继续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精神振兴。”

江西黎川

十里八乡油画兴旺

本报记者郑海鸥

穿梭山林,车行蜿蜒,刚进入江西黎川县樟溪乡东港村村头,一幅12米见方的巨大墙画便迎面而来。油画下方,还渐次排列着浒潭秋月、里岭云封等8幅《樟溪八景》油画,色彩鲜艳,别有意味。

江西省黎川县位于闽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全国34个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当地“七山一水分半田”,农民世代耕田、伐木。江西省美术家学会会员、黎川县油画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吉荣也曾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只会种地、伐木。”到了他这一代,拿锄头的农民拾起画笔,日子被描绘得有声有色。

黎川油画的起始,离不开一位上海知青顾国新。1985年,杨吉荣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适逢顾国新在村里进行美术培训,包括杨吉荣在内的10多个农村青年踊跃参加,学习临摹油画。几年后,杨吉荣南下打工,在福建晋江、广东深圳龙岗区大芬村等地从事油画临摹和创作。“当时工资能到几千元!”杨吉荣乐在其中。

和杨吉荣一同参加培训的画师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的高收入传回老乡耳中,许多务农或打零工的年轻人跃跃欲试。“1994年,我回乡开起培训班,后来又办起油画厂,这些年差不多带了百余个学生。”杨吉荣说。

村民杨冬来就是杨吉荣回乡后带的第一批学生。杨冬来当年18岁,务农在家,“学个手艺能不愁吃穿”,他便与20多位村民报名,从此拿起了画笔。后来,杨冬来等年轻人纷纷去沿海城市闯荡。有了立足之地后,他们又串亲联友、结伴携带、授徒传技,黎川籍画师的队伍日趋扩大。

黎川画师在业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吸引这些本土人才回家,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2009年,黎川县成立油画产业办公室,以优惠的政策吸引画师回乡创业。“能在家、养娃、尽孝,也不耽误挣钱”,杨冬来等画师纷纷回来了。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抚州黎川发展油画艺术”。黎川先后新建了油画创意产业园和油画陶瓷交易中心,画师在这里兴办工作室,普及油画知识、传授油画技艺、创作、展示并销售油画作品,人气越来越旺。黎川油画实现了“画师向画商、线下向线上、基地向平台、分散独立向集聚抱团”的转变。

十里八乡,油画兴旺。2015年,黎川县被原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油画)”。如今仅在东港村,就有30多名农民画家拥有自己的艺术工作室,本村在外从事油画行业的更是成百上千。

行走黎川,油画与人们的生活也和谐相融。德胜镇建设油画写生基地等,打造了多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各村的油画师把当地的美丽风光、历史名人、家风家训、好人好事、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内容,巧妙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油画墙,凸显了乡村的别样魅力。

近些年,画师黄海兰成立了自己的油画公司,满足乡村的墙绘需要,“村民们看到家乡的环境好了、美起来了、特色鲜明了,都非常自豪。”黄海兰说,油画让黎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得到提升,“油画墙绘不仅表现力强,还能更好地抵御风雨,备受喜爱。现在,新疆、福建、浙江等地都慕名来我们这里聘请画师,对城市和乡村形象进行打造。画师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

数据显示,黎川现有400多名画师回乡创业,一般画师年均收入均在20万元左右,画师学徒年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已培训贫困户200余人次,优先招聘20余名贫困毕业生到产业园从事油画创作;油画创意产业园年产值6.6亿元,作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油画的发展不仅为乡村注入了产业活力,吸引了人才回归,更丰富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内涵,描绘着乡村的美好画卷。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04日 05 版)

,

本文Hash:c5709dd1cd6c918fab8e9bef4e90b93436d2a4dc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