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微电影《被打扰的自杀》讲述的是一个孤独者结局互换的故事。
男人准备在汽车旅馆静静地走却被隔壁的嘈杂的音乐弄得无心想死,于是敲对方的门希望对方赶紧停止把音乐停下来,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学生,学生听摇滚乐的目的是因为自己刚离婚心情烦想用摇滚乐来宣泄自己的愤怒和填满自己内心的孤独。
老师却不以为然想赶紧把学生弄走,而在听学生道道道的过程中竟然逐渐没了自杀的想法,当两人回到彼此房间的时候,老师听到了学生自杀的枪声。
老师在打扰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的救赎,而本身还在生活中挣扎的学生竟在偶然的打扰下做出了自我的毁灭——生命是多么可笑啊。
所以,那些我们以为的不以为然,其实是别人的天大的事。
情感动物的人类,在摆脱孤独中做出的不懈努力甚至推动了人类文明。但是,我们有一百种死的方法和一百种不死的方法,我们往往会选择被别人杀死,而这种杀死,来自于我们其实自己不想死。
孤独的人没有解药。我们的各种打扰会被各种嫌弃,最终会更加孤独。而人类生而孤独,所以尽管我们一边选择孤独,也一边在逃离孤独。我们一边希望别人可以理解,一边又不希望自己被别人理解。
身边有朋友说,自从自己选择了“性冷淡”之后,生活变得简单、纯粹了,交往也变得更舒服了。
实际上,他只是把自己的欲望放到了最低,学会面对和享受孤独。但更准确地来说,孤独其实本身不存在,如果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人,我们不会觉得孤独。因为对比太多,所以才会衬得你孤独。
正是有了彼此和个体的出现,我们才有了互相试探以及试探后的不断挫折与绝望。
我们对别人总是有过多的期待,这来自于人类普遍的消极思维。而现代社会人与人的物理距离导致了更多的孤独的灵魂的产生。于是部分勇敢或者绝望的我们,会拿起我们的手机,希望抓起某一根可以让我们继续苟延残喘的稻草。
可以抓到的不是稻草,而是毒药。这个毒药,是别人给我们的。因为别人在我们心目中的美好温暖形象坍塌了。我们本无偏见,最后确诊产生了偏见和对生命的质疑。
我们其实都孤独,只不过有人可以接受孤独并且享受孤独,另一部分人则是无法忍受孤独。日常生活中的智者大多都可以接受孤独,愚者则会选择与孤独抗争。
影片中的老师温和冷静,死都是自己静静地死,影片中的学生粗鲁暴躁,自己死还打扰到了别人死。所以我们经常会叫人性冷淡,随遇而安,难得糊涂之类的大彻大悟。
世人皆苦,何必自扰,还去打扰。
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人生智慧,但试想一下,为什么要苦?而灵魂本是互相照应才具有更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打扰?如果人生都苦,那么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为了受苦么?
除此之外,还有一群人在跟自己不断地催眠我不孤独,那就是不是智者也不是愚者的普通人。这群人和周围保持着不咸不淡的关系,仿佛我的世界没有喜怒哀乐,你好也罢,不好也罢,我好也罢,不好也罢,无所谓。
生活嘛,过着过着就顺了。所以不要小看这群无所谓的人,因为他们尽管没有很强烈的孤独感,却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感。
他们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各种必需品以及以目的结果为导向,所以你的情感或者你的孤独对于他们来说特别遥远,不要过于询问他们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他们不觉得孤独是生活需要思考的东西。
而我们则是在一天天地生活中,逐渐从普通人走向了智者也就是一些科学家或者哲学家,在自己的灵魂层面和自己对话并且制造成就,而还有一小部分人则是从一次偶然的打扰成功到多次坚强的互动中屡屡败阵,最后终日萎靡。
所以希望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因为有了希望,也就有了被摧毁的可能。
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张爱玲
我们满怀希望,却也总是失望。我们希望被别人救赎,却不知道其实命运的主人是我们自己。
在反复和别人确定我们是不是最孤独的那个人的时候,我们成了更加孤独的那个人。所以,不要去比较,你比较之后,往往会是更大的失落,以及更强烈的孤独感。
边界效应注定了我们无法真正成为彼此的依靠,所有的人都像是寒冷中的刺猬彼此在不断地试探中找到合适的距离甚至更短的距离。我们的孤独希望他人能够明白,但我们在不断地超越彼此边界的同时刺伤了别人,也伤到了自己。
我们如同两条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甚至两颗在自己轨道上运转的孤独星球。
我们共享这个宇宙,却是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共享这个宇宙。如果有一天我们背弃自己的孤独和别人相撞,下场就是被更强大的别人所吞噬以致自己毁灭。
所以我们有着无数个无法坚持下去的理由,但我们还是地孤独地坚持下去。渺小的我们,乃至广袤的宇宙,都是一样。
坦白说,我们彼此的距离实际上间接是我们确定彼此在这个社会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对距离的一次次试探和一次次突破,其实也是在建立我们和社会的其他人之间的联系,以求得在群众的场景下个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所以,我们既有权利也有自由,我们既有知情权也有隐私权。所有的政治体系或者法律条文,都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人是孤独的,但人也是在克服孤独的。
热爱生活的我们也是拥抱孤独的那一群人。生活的乐趣和深刻来自于你有多孤独和多享受孤独。
所以,不要害怕孤独,我们每次深夜中的痛哭流涕或者霓虹前的觥筹交错,都只能代表我们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以及感受到了灵魂自省时的疼痛。
这是好事,我们只有真正地意识到了自我的价值以及他人对我们的价值,我们才可以在社会的生存中更得心应手,更游刃有余。
孤独并不可耻,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可怕的是,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孤独而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每个人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正视孤独的程度。我们都孤独,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热爱孤独。热爱孤独的人往往容易成功, 于是有了和宇宙对话的爱因斯他,不断寻找和宇宙其他联系的马斯克。
那些生命中的智者,其实都在忍受比别人更大的孤独感。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本质比普通人更通透,更深刻。这种清醒和觉知造就了他们在创造辉煌和奇迹的同时忍受了我们难以感受的孤独。
古往今来,所有的伟人以及那些改变我们生活轨道的人,那些历史长河的熠熠星光,都是将孤独的能量释放到最大而已。而他们释放出来的灵魂能量,最终形成了强大的磁场,然而形成更快速发展的社会,更加速膨胀的宇宙。
我们宇宙,在因更多的物质转化为纯能量加速膨胀着。
不要害怕孤独,因为孤独其实是一剂生活的良药。
我们总以为我们是最孤独的那个人,殊不知在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灵魂的存在的时候,有很多人已经和灵魂对话了多少回。拨开现象看本质,热闹的终究是昙花一现,冷清是永恒的必然。所以也不要对比,也不要干涉,因为你我本来孤独,而孤独这件事并不可耻。
什么叫孤独?不是没人懂你,是你不懂你自己,或者不是你不懂你自己,而是你不想让别人懂你。我们认为我们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没有人给予温暖和关怀。
但我们何曾想过,如果我们可以主动迈出那一步,主动地走进别人的心房,我们还会孤独吗?如果你不想说话,别人过来找你说话,你还会犹豫吗?
– The End –
作者 | Bear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2] Overcoming a Fear of Vulnerability and Love Your Imperfections. (2020).
第一心理
,
本文Hash:732bd1bb0348aa67522d0643710a44cdd867a92b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