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势高耸)

大家好,我是馨云。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其主体部分在我国青海和西藏,高原由此得名,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南抵喜马拉雅,东自横断山脉,西至喀喇昆仑,在我国境内面积约为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大于4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气势恢宏的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呢?感兴趣的朋友记得点赞收藏,接下来的视频为你揭晓。

进入主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青藏高原的地体结构,地质学家通过重力、地磁等物理勘探手段调查发现,青藏高原大陆不是一块完整连续的大陆岩石板块,而是被多条地缝合线划分为几大地体岩石板块,自北至南分别为:柴达木地体、昆仑地体、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羌塘地体、拉萨一冈底斯地体、喜马拉雅地体和恒河平原地体,共计7大地体板块。

为什么会这样呢?地质学家表示,地缝合线是两大板块碰撞连接的标志,难道青藏高原上面曾经有过多次海洋的形成与闭合?

我们接着探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演化可以追溯到360多个百万年以前的石炭纪早期,彼时青藏高原所在地区为一片汪洋,名为古特提斯洋,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馒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分别是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形成青藏高原阶段。

第一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在360多个百万年前的石炭纪早期,由于板块运动,造成板块多处张裂,随着几条地裂缝不断扩大最后联通演变形成海洋,我们成为古特提斯洋,到大约290个百万年前的二叠纪早期,古特提斯洋扩张到最大规模后开始俯冲消减并逐渐缩小,至210个百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古特提斯洋盆闭合。这个过程经历了大约150个百万年。

第二阶段。古特提斯洋闭合的同时,在这个合并大陆的南边再次发生2处大陆板块破裂,并演化成海洋,形成新特提斯洋,新特提斯大洋扩大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消减闭合。新特提斯洋的形成到闭合同样经历了大约150个百万年。因为当初大陆裂解成洋的时候存在多条板块离散带,随着大洋的消减缝合,也同时形成了多条地裂缝,初步形成了青藏高原的7大地体板块格局,由于这样的地体拼贴,造成了或者加剧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不均一性。

第三阶段。大约65个百万年以前,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俯冲至欧亚大陆板块底部,导致岩石圈缩短和地壳隆升,这是青藏高原形成的直接原因,从碰撞开始到完成整个碰撞过程用了约20 个百万年,然后转入后碰撞阶段,这个碰撞持续到了今天,致使青藏高原每年仍在变高。

青藏高原的基本地体板块的形成与碰撞造山,抬升到今天的高度,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亿年时间尺度和几万公里空间尺度的特提斯洋的开合演化,特别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必定对应着地球各圈层间巨大的物质与能量的调整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才是形成“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基本动力。

视频到这里,大家明白青藏高原是怎么来的了吧,关于青藏高原的形成,大家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想了解更多知识,关注我,下一期会更精彩。

,

青藏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如何隆升为)

青藏高原中央谷地、冈底斯山脉和中央分水岭山脉古高度历史重建图。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何时形成?中央谷地何时消失?其动力机制是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丁林院士领衔的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最新研究给出答案。他们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岩石圈深部动力学、古温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气候模拟等多领域、多手段综合研究,定量恢复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万-2900万年前的隆升和消亡过程,揭示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对地表圈层环境的巨大影响的开始。

这项破解青藏高原形成世界屋脊谜团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北京时间2月10日获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实现在青藏高原各圈层时空演化研究方面迈出坚实一步,对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也成为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万-2900万年前隆升和消亡过程。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图

伦坡拉盆地发现9套火山灰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绍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在高大的冈底斯造山带和中央分水岭造山带之间曾发育一个与现今地貌完全不同的低海拔中央谷地,它从西向东沿现在的日土-改则-尼玛-班戈-那曲-丁青一线延伸展布。

为解开导致中央谷地隆升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和高原地表圈层的内源驱动力谜团,丁林院士带领团队自1997年起持续在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机制及环境-生物效应的热点地区——位于中央谷地中部的班戈县伦坡拉盆地开展野外考察,迄今已在盆地内新生代地层中发现9套火山灰,地层中还出露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研究团队利用锆石铀铅测年的方法,确定火山灰的绝对年龄,并建立伦坡拉盆地5000万-2000万年前沉积地层绝对年代框架,其中,下部地层沉积年代为5000万-2900万年前,上部地层沉积年代为2900万-2000万年前。

在此年代框架基础上,研究团队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古气候模拟团队合作,首次利用古气候模拟的方法确定青藏高原中央谷地的降雨模式为冬、夏两个季节的双峰式,结合降雨量、地表蒸散和土壤水分含量等,揭示古土壤钙质结核的形成季节。此外,研究团队还创造性使用地表空气湿球温度和湿球气温直减率,定量恢复了伦坡拉盆地地表高度变化历史。

丁林院士带领团队在伦坡拉盆地进行野外考察。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图

“两山夹一盆”隆升为海拔超4000米高原

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熊中玉博士表示,研究结果表明,约5000万-3800万年前,青藏高原呈现为“两山夹一盆”的地貌特征,冈底斯山脉海拔约4500米、中央分水岭山脉海拔约4000米,它们之间夹着海拔约1700米的中央谷地。中央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由西风和季风共同主导。论文共同作者、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苏涛研究员认为,中央谷地内亚热带动植物繁盛,是高原内部的“香格里拉”。

约3800万-2900万年前,以伦坡拉盆地为代表的中央谷地快速隆升为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标志着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形成。伴随中央谷地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冷,高原中部温度显著下降,降水减少,并且南部季风作用相对增强。气候变化导致高原中部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生态系统转变为寒冷干燥的高寒生态系统,主要地表植被演变为高山草甸。

青藏高原中央谷地范围(白色阴影区)及地表高度变化剖面,五角星代表研究地点伦坡拉盆地位置。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图

青藏高原深部圈层作用驱动高原生长过程

论文通讯作者丁林院士指出,导致中央谷地隆升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为俯冲的拉萨地幔拆沉、软流圈物质上涌及上部地壳缩短。由青藏高原深部圈层作用驱动的高原生长过程,是高原地表圈层(大气圈、冰冻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演化和链式响应的内源驱动力。

结合团队前期研究,最新成果还进一步表明,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北,从造山带发展为高原主体的时间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距今3800万-2900万年),而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南的喜马拉雅山脉于中新世早期(距今2500万-1500万年)才达到现在高度。(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挖掘难度极高的原因)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因为占地面积巨大,遍布各种危险机关,挖掘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存在毁灭性后果,所以不能挖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千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

秦始皇陵因为占地面积巨大,遍布各种危险机关,挖掘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存在毁灭性后果,所以不能挖。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千米。

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

本文Hash:cd01ebc365d1612c9ae1c2bde4597c0f6803227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