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印刷术作用(司南灞桥纸地动仪)

中国历史悠久,有非常多的伟大发明,比如对于司南、造纸术、地动仪、活字印刷等。近年来,一些文章对这些我们从小引以为自豪的发明产生质疑,难道我们都被误解了吗?

司南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有关司南最重要文字,见诸《论衡》“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论衡》中说的司南,没有留下实物。

有关司南的制造和使用,有几个问题至今没法解释。首先,将磁石加工为勺柄状,即使在今天也很难实现。其次,天然磁石的磁力并不足以让磁勺转起来。第三,宋代以前,我国古文献中完全不曾提到过磁石的指极性。

中国最早发明指南针是一个事实——中国在11世纪已有磁体指南针出现,而欧洲有同样的记载,是在12世纪末。选择磁勺且仅模糊标示其为“模型”,则是一种选择性叙述。这种叙述,回避了至少两个存在争议的问题:1、司南是不是勺状不能确定?2、勺状司南的复原是失败的。

灞桥纸

1957年出土于西安灞桥的“灞桥纸”,曾经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纸”。事实上,所谓“灞桥纸”,并不足以被认定为“纸”。

第一,发现“灞桥纸”的过程缺少科学性。参与灞桥墓发掘的工作人员回忆,当初在“一个坛子里发现一团麻絮卷状物”,很可能是一名推土工人看到后,随手扔进去的。后来又有人用“两块玻璃(把麻絮伸展)夹住,外面用胶布粘住而压平的”,这意味着“灞桥纸”在墓中时,很可能并不呈纸状。第二,“灞桥纸”原料为麻絮,表面粗糙,无法用于书写。即使是将“灞桥纸”认定为纸的著作,也承认其“纸质粗厚(厚0.14毫米),表面皱涩”“表面有较多的纤维束,甚至是未打碎的麻绳头”“无文字,不便写字,用于包装”。第三,“灞桥纸”未经打浆程序,保持了麻类单纤维端部的原形,不符合我们对纸的定义。

至于“灞桥纸”究竟是何用途,学界尚没有一致答案。有人认为“灞桥纸”是铜镜底下的垫衬物,也有人说它是擦拭铜镜的麻絮。随着1979年敦煌出土西汉粗纸、1986年甘肃天水出土纸质地图残片等发现,西汉已有纸张的观点得到证实,因此“灞桥纸”是否为纸,究竟有何用途的争议,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地动仪

按《后汉书·张衡传》说法,地动仪用铜制成,内部竖着一根铜柱,周围有八组杠杆连接外面。外面铸有八条龙,分别朝着八个方向。龙的口中各衔一枚小铜球。哪个方向发生地震,铜柱就倒向那个方向,触动杠杆,使哪个方向的龙口张开,吐出铜球,落入下面的铜铸蛤蟆口中,并发出响声。这样就能知道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早已中失传。现在我们所见的地动仪模型,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1951年复原的。复原地动仪所用的“直立杆原理”,只是依靠一根竖立直杆的随意倾倒,不具有制造验震器的可行性。美国地震学家博尔特更说,地动仪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简陋粗糙,机械摩擦大大降低了灵敏度,对地震的反应低于居民的敏感,其作用应予以质疑,而且利用铜丸的掉落方向来确定震中也是不确定的。之后,一些学者又依照其他原理复原了多种地动仪,至今未能实现《后汉书》中说的测定“震之所在。

东汉史官也未曾利用地动仪测定地震,致使这种仪器有可能在公元133年洛阳地震后被淘汰。

总之,对于地动仪的测震原理,至今依旧有很多未解之处,无法成功复原。

麻沸散

麻沸散在《三国志·华佗传》中,并没有说明配方,以至现在众说纷纭。如清人托名所作的《华佗神医秘传》中说是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等;而更多人则相信,麻沸散主要成分是押不芦草,即来自印度的曼陀罗花,这是古印度人进行外科手术时常用的麻醉剂,也是蒙汗药的主要原料。

印度对曼荼罗花的应用极早,约公元前6世纪就已有外科手术。那华佗是如何得知曼陀罗花的呢?史载,华佗早年“游学徐土”。当时徐州恰恰是汉末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很多西域高僧为躲避战乱,从长安、洛阳来到徐州。如据《三国志》记载,与华佗同时代的笮融,曾花费巨资在徐州修筑可容纳三千人以上读经的浮屠寺,其举办的浴佛会吸引万人参与。华佗很有可能是从这些佛教徒那里了解到曼陀罗花的麻醉功效。有学者认为,在梵语中,“曼陀罗花”是mandara-puspa,“麻沸”两个字则分别对应mandara(曼陀罗)和puspa(花)的首音节ma-、pu-。

当然,麻沸散的成分不会仅是曼陀罗花,华佗肯定还加入了其他药物,才有可能达到《三国志》所说的效果。

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谈到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活字印刷发明后,并没有取代雕版印刷——直至清末为止,使用雕版都是中国印刷业的绝对主流,据统计,活字本的数量仅相当于雕板书1%—2%。

就汉字印刷而言,使用活字有几个困难,不易克服:一、汉字数量庞大,使用活字印刷的话,常用字要准备几个、甚至几十个,为区分正文、注释,不同字体还要有不同的活字,一副活字通常要有2万个,普通从事印刷的人无力铸造;二、中国在金属活字上着墨技术较落后,印制出的书籍效果较差;三、活字比雕版程序更复杂,如排版工人要识字、排版后要校对、印刷完要将活字归位、再版要重排等。加之,中国有大量技艺精湛的雕刻工人,雕版成本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通常比使用活字印刷更划算。

至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是否曾对欧洲产生影响,目前还很难说清,但德国人谷登堡在15世纪独立发明西方活字印刷前,听闻中韩已有此种印刷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由于使用拉丁字母制作活字,远较汉字容易,因此谷登堡的活字印刷一经问世,便在欧洲广泛应用。

,

本文Hash:2244ec5851a451334eec4b1b2cac4cc7f7d271b7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