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蝗莺的简介、简介、北蝗莺、苍眉蝗莺

导读: 鸟种简介 鸟种简介 北蝗莺 苍眉蝗莺

黑斑蝗莺的图片

黑斑蝗莺(学名:Locustella naevia,英文名:Common Grasshopper Warbler)是蝗莺科蝗莺属的鸟类。

黑斑蝗莺 Grasshopper Warbler,雀形目 > 莺科> 蝗莺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ocustella naevia

中文学名:黑斑蝗莺

拉丁学名:Locustella naevia

英文俗名:Common Grasshopper Warbler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蝗莺科(Locustellidae)

中文属名:蝗莺属(Locustell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s Asia, 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4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黑斑蝗莺
黑斑蝗莺矛斑蝗莺

中文学名:黑斑蝗莺

二名法:Locustellanaevi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鹟科Muscicapidae

属:蝗莺属Locustella

种:黑斑蝗莺L.naevia

分布区域:亚种straminea繁殖于新疆的西天山特克斯河谷。冬季南迁。

描述:中等体型(13厘米)的橄榄褐色莺。遍布近黑色纵纹。下体灰皮黄色,喉奶油色,上胸沾暖色,夏季上胸具黑色点斑,有时两胁具纵纹。浅色的眉纹不明显。甚似矛斑蝗莺但腹部灰色较重,尾下覆羽皮黄色而带黑色的矛尖状纵纹,尾色较深,体型略大,上体纵纹较少,鸣声也不同。

虹膜:褐色。

嘴:上嘴色暗,下嘴基粉红。

脚:粉色。

叫声:叫声为生硬的sit声。鸣声从低栖处发出,为不停顿的快而乏味似被蒙盖的闹钟铃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欧至蒙古西北部;越冬于西班牙、北非及印度。

分布状况:罕见。亚种straminea繁殖于新疆的西天山特克斯河谷。冬季南迁。

习性:隐匿于浓密的地表植被下;极少飞行。

鸟种简介

矛斑蝗莺Lanceolated Warbler
黑斑蝗莺
黑斑蝗莺北蝗莺

雀形目 %26gt; 莺科 %26gt; 蝗莺属

PASSERIFORMES %26gt; Sylviidae %26gt; Locustella lanceolata

描述:体型略小(12.5厘米)而具褐色纵纹的莺。上体橄榄褐色并具近黑色纵纹;下体白色而沾赭黄,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眉纹皮黄;尾端无白色。与黑斑蝗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小,上体及胸部纵纹较粗重,顶冠较黑。

叫声:鸣声为拖长的快速高调颤,;较黑斑蝗莺高而慢。叫声为churr-churr及低音chk。

黑斑蝗莺
黑斑蝗莺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古北界东部;冬季至菲律宾、东南亚、大巽他群岛及马鲁古群岛的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繁殖于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及西北部。

习性:喜湿润稻田、沼泽灌丛、近水的休耕地及蕨丛。

黑斑蝗莺
黑斑蝗莺小蝗莺小蝗莺 Rusty-rumped Warbler

雀形目 ; 莺科 ; 蝗莺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ocustella certhiola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而具褐色纵纹的莺。眼纹皮黄,尾棕色而端白。上体褐色而具灰色及黑色纵纹;两翼及尾红褐,尾具近黑色的次端斑;下体近白,胸及两胁皮黄。幼鸟沾黄,胸上具三角形的黑色点斑。亚种 centralasiae色最淡;rubescens的色最深;指名亚种的上背及次级飞羽多黑色纵纹。

叫声:拖长的沙哑颤音chir-chirrrr;也有示警时的尖细tik tik tik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及中部;冬季至中国、东南亚、巴拉望岛、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夏季繁殖鸟及过境鸟。亚种centralasiae繁殖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越冬于中国南方。minor繁殖于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华东省份。rubescens也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指名亚种偶见于河北。

习性:栖于芦苇地、沼泽、稻田、近水的草丛和蕨丛以及林边地带。隐匿于浓密的植被下,即使被惊起,飞行仅几米远就又扎入覆盖中。

北蝗莺

黑斑蝗莺
黑斑蝗莺鸲蝗莺Middendorff;s Warbler

雀形目 ; 莺科 ; 蝗莺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ocustella ochotensis

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橄榄褐色莺。两胁皮黄褐色,腹部近白。亚成鸟胸及两胁具纵纹。与小蝗莺的区别在上体无纵纹,与史氏蝗莺的区别在上体褐色较重,下体色淡,较深色的眼纹和较短的嘴。

叫声:尖厉的摩擦音viche…viche…viche。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报道为罕见过境鸟,于中国东部沿海、台湾及广东。

习性:喜草地或芦苇丛。

鸲蝗莺

Savi;s Warbler
黑斑蝗莺
黑斑蝗莺苍眉蝗莺

雀形目 ; 莺科 ; 蝗莺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ocustella luscinioides

描述:中等体型(14厘米)的单调橄榄灰色莺。上体单色,眉线模糊,眼下方有半圈白色。下体偏白,上胸、胸侧、两胁及尾下覆羽浅粉皮黄,胸侧散有偏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羽端白色而略成锯齿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暗角质色,下嘴粉红;脚-浅肉色。

叫声:叫声ching ching似大山雀,也有轻柔的puitt声。鸣声开始时轻缓逐渐增至生硬的嘁喳声surrrrrrrr…声似蝼蛄。

分布范围:欧洲及乌克兰,越冬至西非;另见于中亚至蒙古,越冬至东非。

分布状况:亚种fusca为迷鸟在新疆西部有过几次记录,但可能在喀什及天山地区有繁殖现象,应多加留意。

习性:栖于近淡水或咸水的棘丛。虽隐匿但不甚惧生。在地面笨拙拖行及奔走,似老鼠将尾举在空中。

苍眉蝗莺

黑斑蝗莺
黑斑蝗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fasciolata

雀形目 ; 莺科 ; 蝗莺属 ,英文名Gray;s Warbler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ocustella fasciolata

描述:体型略大(15厘米)而色淡的莺。上体橄榄褐,眉纹白,眼纹色深而脸颊灰暗。下体白,胸及两胁具灰色或棕黄色条带,羽缘微近白色,尾下覆羽皮黄。幼鸟下体偏黄,喉具纵纹。嘴大,体型较其他蝗莺属(Locustella)种类均大,但可能与大苇莺混淆,尽管其尾为凸形,头较小,体多灰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黑,下嘴粉红;脚-粉褐。

叫声:华美而带高低起伏短句的长鸣声。叫声包括颤音cherr-cherr…cher及响亮的似吵嘴声tschrrok tschrrok。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日本;迁徙经中国东部至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及黑龙江北部的大小兴安岭,迁徙时见于华东省份及台湾。对体色较深的亚种amnicola也应加留意。

黑斑蝗莺
黑斑蝗莺

习性:见于低地及沿海的林地、棘丛、丘陵草地及灌丛。在林下植被中潜行、奔跑及齐足跳动。栖势水平但立于地面时高扬而似(JI)。

斑背大尾莺

Megalurus pryeri

雀形目; 莺科 ; 蝗莺属 ,英名Stuak-bachel Suamp Wabler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ocustella pryeri

描述:体小(12厘米)的栖于芦苇丛的莺。上体棕褐而满布黑色纵纹,具既长且宽的楔形尾和扩散的近白色眉纹。下体偏白,两胁及胸侧浅铜色,尾下覆羽皮黄。与矛斑蝗莺的区别在胸无纵纹。与棕扇尾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冠顶色浅而尾较长。

虹膜-褐色;嘴-上嘴辉黑,下嘴粉红;脚-粉红。

叫声:炫耀飞行或栖于芦苇地时发出低音的djuk-djuk-djuk鸣声。叫声为chuck。

黑斑蝗莺
黑斑蝗莺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及中国东北;越冬于中国中部;迷鸟至朝鲜。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罕见的季候鸟。亚种sinensis繁殖于辽宁(朝阳)及河北沿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湖北;越冬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和江西。

习性:栖于芦苇地。惧生而隐匿。

河蝗莺的基本资料、简介、保护现状

河蝗莺的图片

河蝗莺(学名:Locustella fluviatilis,英文名:River Warbler)是蝗莺科蝗莺属的鸟类。

背大尾莺历史上中国只在湖北武汉和辽宁朝阳地区有分布记录, 被认为是罕见和濒危种类。日本文献记载仅在北海道的个地区有繁殖记录。该种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繁殖鸟, 在标本采集地遇见率为8-10只/小时。栖息于典型的芦苇沼泽生境。平时在苇丛中活动, 偶至苇梢, 性机灵, 遇人则窜人苇丛底层, 不易接近辩认和采集标本, 因而多被误认为小蝗莺。在其生境内活动的常见鸟种有黑眉苇莺等。

中文学名:河蝗莺

拉丁学名:Locustella fluviatilis

英文俗名:River Warbler

命名作者:Wolf, 181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蝗莺科(Locustellidae)

中文属名:蝗莺属(Locustella)

繁殖区:古北界 : c

非繁殖区:e 非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基本资料

界: 动物界 Animalia斑背大尾莺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鹟科 Muscicapidae

属: 大尾莺属 Megalurus

种: 斑背大尾莺 M. pryeri

鸟种简介

斑背大尾莺(学名:Megalurus pryeri)为鶲科大尾莺属的鸟类斑背大尾莺。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斑背大尾莺是东亚特有鸟类,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已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目前其有关研究相当少见,濒危机制也不甚清楚。鸟类线粒体控制区进化速度快,遗传变异大,很适合于做种内、种群或个体间的遗传分化研究。背大尾莺历史上中国只在湖北武汉和辽宁朝阳地区有分布记录, 被认为是罕见和濒危种类。日本文献记载仅在北海道的个地区有繁殖记录。该种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繁殖鸟, 在标本采集地遇见率为8-10只/小时。栖息于典型的芦苇沼泽生境。平时在苇丛中活动, 偶至苇梢, 性机灵, 遇人则窜人苇丛底层, 不易接近辩认和采集标本, 因而多被误认为小蝗莺。在其生境内活动的常见鸟种有黑眉苇莺等。

物种特征

震旦鸦雀体小(12厘米)的栖于芦苇丛的莺。上体棕褐而满布黑色纵纹,具既长且宽的楔形尾和扩散的近白色眉纹。斑背大尾莺下体偏白,两胁及胸侧浅铜色,尾下覆羽皮黄。与矛斑蝗莺的区别在胸无纵纹。与棕扇尾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冠顶色浅而尾较长。虹膜-褐色;嘴-上嘴辉黑,下嘴粉红;脚-粉红。叫声:炫耀飞行或栖于芦苇地时发出低音的djuk-djuk-djuk鸣声。叫声为chuck。

在扎龙保护区核心区内馒头岗发现斑背大尾莺巢14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这一珍稀濒危鸟类的巢。该巢接近地面(145.07±96.057mm),主要巢材为枯芦苇叶。卵乳白色斑背大?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4966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草海鄱擞邢肝⑶郴坪稚叩恪N崖咽?±0.632(n=11),孵化期为11天,育雏期约为10天。每巢雏鸟数5±0.784(n=14),孵化成功率为71.21%;每巢出飞雏鸟数2.5±0.572,出飞率为57.45%;繁殖成功率为40.91%。 该鸟为一夫一妻制,雌鸟担任筑巢、孵卵、育雏任务,雄鸟主要担任保卫领域及警戒任务。雄鸟对入侵其领域的他种鸟无反应,对同种鸟驱赶。巢址选择在干枯芦苇呈斑块状分布的河漫滩芦苇沼泽中。Mann-WhitneyU检验显示:生态因子新草密度(双尾渐近显著概率0<0.05)、新草盖度(0.18<0.05)、枯草盖度(0<0.05)、枯苇密度(0<0.05)、枯苇最高(0<0.05)、枯苇均高(0<0.05)、巢距枯苇丛距离(0<0.05)、巢距水面距离(0.021<0.05)对其巢址选择影响显著,巢距干扰源距离(0.072>0.05)影响不显著。该鸟领域面积变化大,领域面积与巢距水面距离正相关(PearsonCorrelation系数=0.704)。 斑背大尾莺在枯芦苇丛呈斑块状分布、周围水源充足、植物繁茂的芦苇沼泽中营巢,对人为干扰源不敏感。枯芦苇对于斑背大尾莺繁殖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枯苇叶是该鸟主要巢材,枯苇茎不仅是该鸟巢的主要支撑物,还是雄鸟鸣唱、求偶、警戒的主要栖草。因此建议每年收割芦苇时预留部分芦苇,这对于斑背大尾莺次年繁殖很重要。 在对斑背大尾莺繁殖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成果

斑背大尾莺是东亚特有鸟类,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已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目前其有关研究相当少见,濒危机制也不甚清楚。鸟类线粒体控制区进化速度快,遗传变异斑背大尾莺大,很适合于做种内、种群或个体间的遗传分化研究。本研究应用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斑背大尾莺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变异进行分析,并对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做出初步的评价。对30个样本797bp序列长度的检测结果表明:30个样本共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其中仅有一处为颠换,其余均为转换,核苷酸多样度(Nucleotide diversity)Pi=0.00139,平均核苷酸差异(Average number of pairwise nucleotide differences)k=1.106。30个样本共检测到14个单倍型。其中一个单倍型的频率占到53.3%,单倍型歧异度(Haplotype diversity)Hd=0.772,斑背大尾莺扎龙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同亚科下的广布近缘种东方大苇莺相比偏低,这可能是其濒危的表现和诱因。两个采集地点样本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3537,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不显著。斑背大尾莺在传统的分类系统中被划分在大尾莺属下,而有斑背大尾莺学者认为其与蝗莺属的亲缘关系更近,目前已有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本研究利用细胞色素b来研究斑背大尾莺的分类地位。对斑背大尾莺细胞色素b全序列进行扩增,共得到1134bp片段长度的序列。大尾莺属和蝗莺属共8种鸟类的835bp细胞色素b片段长度?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4703.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美刺教职弑炒笪草旱姆掷嗟匚灰约盎容菏舻南低撤⒂叵怠O赴豣的遗传距离和建树结果显示斑背大尾莺与蝗莺属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将斑背大尾莺划分在蝗莺属。细胞色素b的建树结果还显示出蝗莺属的非单系性。此外遗传距离和建树结果还显示史氏蝗莺和小蝗莺间的亲缘关系很近,河蝗莺和鸲蝗莺间的亲缘关系很近。

保护现状

世界银行GEF波慈溪湿地项目湿地中心区域5000亩围垦地范围内发现了 “全球性易危”的鸟类——— 斑背大尾莺,这是上月以来宁波境内发现的第三个浙江鸟类新记录,也是湿地区域内发现的珍稀鸟类。2006年10月,湿地中心5000亩围垦地开始实施封闭管理,生态效果斑背大尾莺明显,区域内植被恢复较快,鸟类数量和种类大量提高。4月8日,在宁波环保局组织的 “绿色志愿者”活动中,数十名鸟类爱好者和志愿者在5000亩围垦地的机耕路上惊喜地发现了鸟蛋,说明区域内人类活动较少,一些鸟类已经在马路上进行繁殖,这种情况在该区域未实施封闭管理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大量的鸟类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传媒和各种观鸟组织,宁波晚报的记者张海华就拍摄到了难得一见的斑背大尾莺。斑背大尾莺(Megaluruspryeri)为东亚特有鸟类。IUCN1998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将斑背大尾莺列为濒危物种。2004年4月5日至7月15日,研究者于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吉斑背大尾莺林向海保护区、莫莫格保护区、黑龙江扎龙保护区、兴凯湖保护区寻找该鸟。最终在黑龙江扎龙保护区和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发现该鸟,但仅在扎龙保护区发现斑背大尾莺繁殖。 斑背大尾莺繁殖生态学研究在黑龙江扎龙保护区开展。数量分布调查在保护区核心区内设置6条样线,总长度34.486km。样线单侧宽度为30m,共记录雄性47只。而在1996年斑背大尾莺原发现地葫芦形周围没有发现该鸟。对扎龙保护区斑背大尾莺的保护管理建议:尽快出台扎龙保护区鸟类管理办法;建立长效的湿地生态补水机制;科学的对湿地进行补水;改变芦苇收割方式;严格限制放牧范围。

横斑林莺的简介、外形特征

横斑林莺的图片

横斑林莺(学名:Sylvia nisoria,英文名:Barred Warbler)是莺科林莺属的鸟类。

横斑林莺,体大(15.5厘米)而壮实的灰色林莺。藏匿于高至海拔2300米的近河流及湖泊的密丛,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中部。

中文学名:横斑林莺

拉丁学名:Sylvia nisoria

英文俗名:Barred Warbler

命名作者:Bechstein, 179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莺科(Sylviidae)

中文属名:林莺属(Sylvia)

繁殖区:古北界 : c

非繁殖区:e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6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横斑林莺
横斑林莺横斑林莺Barred Warbler

雀形目 > 莺科 > 莺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Sylvia nisoria

外形特征

描述:

体大(15.5厘米)而壮实的灰色林莺。下体白色,羽尖的深灰月牙形成鳞状斑纹。翼上具两道白色的翼斑,眼部黄色明显。成鸟不可能与园林莺S. borin或动听林莺S. Hortensis相混淆,但亚成鸟不具横纹,有可能混淆。上述两种在中国尚无记录,但分布在新疆西北部的邻近地区。

虹膜-黄色;嘴-深色,下嘴基黄色;脚-黄灰或褐灰。

叫声:

鸣声短促而深沉的短句,持续3~10秒钟,重复有序。叫声为本属典型的chak chak声;也作沙哑颤鸣或较轻柔的两音节chad chad声。

横斑林莺
横斑林莺生活习性分布范围:

欧亚大陆的中部,越冬至东非。

分布状况:

亚种merzbacheri为罕见的季候鸟,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天山、库尔勒及若羌地区。迷鸟至河北。

习性:

藏匿于高至海拔2300米的近河流及湖泊的密丛。性隐蔽。

本文Hash:8105b82a317912cd23e70fa988c14553bb9f432a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