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麻鳽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褐麻鳽的图片

褐麻鳽(学名:Botaurus poiciloptilus,英文名:Australasian Bittern)是鹭科麻鳽属的鸟类。

麻鳽属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体大,两外形相似;天,雄鸟的鸣声低沉而响,很远就可听见;由雌鸟用植物材料在紧靠水面处筑粗糙的巢;每窝产4~6枚淡褐卵。该属最大的种是大麻鳽(B. stellaris),体长达75公分(30吋),分布自不列颠群岛到东南亚,亦见于南非。美洲麻鳽(B. lentiginosus)个体稍小。其他种类还有澳大利亚麻鳽(B. poiciloptilus,即褐麻鳽)和南美洲麻鳽(B. pinnatus,即长羽麻鳽)。

中文学名:褐麻鳽

拉丁学名:Botaurus poiciloptilus

英文俗名:Australasian Bittern

命名作者:Wagler, 1827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麻鳽属(Botaurus)

繁殖区:澳洲界 : sw, se Australia,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褐麻鳽

褐麻鳽
褐麻鳽

【中文别名】澳洲麻鳽

【拉丁学名】Botaurus poiciloptilus

【命名时间】Wagler, 1827

【英文名称】Australasian Bittern

【科属分类】鸟纲 、鹳形目、鹭科、麻鳽属

外形特征

褐麻鳽是一种大型涉禽,身长75cm。具保护色,羽毛拟周围的环境。额顶白色;上体斑驳褐色;下体具深褐色和浅黄色条纹,前颈和胸部具棕褐色纵纹。

褐麻鳽
褐麻鳽

额、头顶至后枕黑褐色,枕冠羽端淡皮黄色并具纤细黑色波形纹;后颈、肩、背黑色,羽缘皮黄色,眉纹、耳羽和颈侧棕黄色;颚纹粗著,褐色;颏、喉淡棕白色、中央喉纹棕栗色;胸、腹皮黄色,前胸中央具棕栗色粗著纵纹;两胁和腋羽皮黄白色,具褐色横斑;肛周和尾下覆羽乳白色,具淡褐色纵纹。虹膜黄色;眼先裸露皮肤黄绿色;嘴黄褐色;脚和腿淡绿色,跗跖和趾黄绿色。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褐麻鳽栖息于江湖滨岸及沼泽地带,站立时嘴尖朝上,羽色模仿周围的芦苇和草,可避免被发觉。以尖利的喙捕捉鱼、蛙、蜘蛛、昆虫、蜗牛和湿地及沼泽地的小动物为食。

褐麻鳽
褐麻鳽

生长繁殖

褐麻鳽繁殖期在芦苇丛由雌鸟用植物材料在紧靠水面处筑粗糙的巢,每巢产6橄榄褐色卵。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褐麻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褐麻鳽
褐麻鳽

褐头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褐头鹦鹉的图片

褐头鹦鹉(学名: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英文名:Brown-headed Parrot)是鹦鹉科大头鹦鹉属的鸟类。

褐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宠物鸟,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 棕头鹦鹉较不会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Poicephalus属中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分布在非洲东南部,通常筑巢于离地5-10m以上的树洞中,或是使用啄木鸟的巢穴。

中文学名:褐头鹦鹉

拉丁学名: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英文俗名:Brown-headed Parrot

命名作者:Peters, W, 1854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大头鹦鹉属(Poicephalus)

繁殖区:非洲 : s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中文名称】棕头鹦鹉

【中文别名】褐头鹦鹉

【拉丁学名】Poicephaluscryptoxanthus

【命名时间】W.K.H.Peters,1854

【英文名称】Brown-headedParrot

【科属分类】鸟纲、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

外形特征

棕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宠物鸟,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棕头鹦鹉少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Poicephalus属的鹦鹉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这种鹦鹉的身长依照不同亚种,身长22-23cm,体重120-156g。鸟体为绿色,头部和颈部为暗棕色,连接到背部上方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浅绿色,有些鸟会带有些浅蓝色;背部下方为浅绿色,翅膀弯曲的部份、翅膀内侧覆羽和大腿连接身体的部份为黄色;翅膀外侧飞行羽蓝色;尾巴内侧橄榄棕色,尖端带有绿色;鸟喙灰白底,上鸟喙尖端灰黑色,下鸟喙灰色;虹膜黄色。幼鸟体色较暗,头部、颈部和胸部上方带有橄榄黄,虹膜深棕色,下鸟喙和蜡膜为粉红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南非东部、斯威士兰东部、祖鲁兰、莫桑比克南部、津巴布韦东南等地。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分布

生活习性

棕头鹦鹉栖息于各种不同的林地、高大的灌木区、高达1200米的红树林区,甚至达到1600米高度;喜爱有木棉树的地区,从椰子园到近水源区的森林都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区,在南部沿海地区算是常见的鸟类,但许多地方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在英属桑士巴岛的族群可能已经绝种,不少数量在祖鲁兰与川斯弗东部的保护区中。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偏好成群结队沿着水源处到处活动。在繁殖季它们会成对活动,平时组成12只左右的族群。如果在树林中活动,身体的羽色则提供了相当好的掩蔽,即使躲在光秃的树枝后方,也不容易被察觉。它们平时偏好中等高度的树木枝干,在白天会到地面上的水坑饮水,偶尔会和同属中的海角鹦鹉(CapeParrot)一起集结活动;也会与当地一种绿鸽一起觅食,食物有无花果、浆果、种子、棕榈树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和小坚果为食。时常前往椰子园觅食花朵,偶尔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和玉米等作物。在部分地区被视为害鸟。

它们的飞行速度相当快,飞行时都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当觅食的时候则仅会发出较轻柔的吱喳声。

生长繁殖

棕头鹦鹉通常在3、4岁以后才会开始繁殖,在野外的繁殖季从4月到7月和9月到10月,偏好在当地一种猴面包树上筑巢。它们一次会产下1到3枚卵,孵化期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8周,11-12周后会独立活动。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人工豢养的棕头鹦鹉如果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两次,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它们对饲主检查巢箱非常敏感,繁殖期时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扰,许多鸟会因此惊慌的被草巢缠住或是受伤,若受惊吓也有可能破坏鸟蛋或弄伤幼鸟,因此饲主最好不要太常惊扰繁殖中的种鸟。成对繁殖效果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

地理分布

(3种亚种)

1.棕头鹦鹉Poicephaluscryptoxanthuscryptoxanthus

2.棕头鹦鹉坦桑尼亚亚种Poicephaluscryptoxanthustanganyikae

3.棕头鹦鹉赞比亚亚种Poicephaluscryptoxanthuszanzibaricus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麻鳽属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麻鳽属大全

麻鳽属的图片

麻鳽属(学名:Botaurus)是鹭科(学名:Ardeidae)的一属。

麻鳽属(Botaurus)有4种6个亚种。该属的鸟类具有保护色,羽毛拟周围环境,呈斑驳褐色和棕黄色条纹。站立时嘴尖朝上,模仿周围的芦苇和草,可避免被发觉。以尖利的喙捕捉鱼、蛙、蝲蛄和湿地及沼泽地的小动物为食。几乎分布全球。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麻鳽属(Botaurus)

中国野生鸟类:

名称类别

麻鳽属
麻鳽属大嘴麻鳽

中文名称 麻鳽属

拉丁学名 Botaurus

英文名称 Bitterns

外形特征

麻鳽属
麻鳽属褐麻鳽

麻鳽属是一类中型涉禽,具保护色。鸟体羽毛拟周围的环境,呈斑驳的褐色和棕黄色条纹,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

地理分布

麻鳽属
麻鳽属大麻鳽

大嘴麻鳽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生活习性

麻鳽属的鸟多在芦苇或草丛间栖息。在芦苇丛中隐藏自己的身体,走得很慢,有条不紊地四周寻找食物。它们避免危险的做法是利用自己拟态的羽毛伪装,而不是和大多数其的他鹭采取逃跑飞离。它们向上伸展自己的脖子,并将自己的鸟喙指向天空,慢慢的移动,试图模仿飘动的芦苇。如果这种战术不能欺骗入侵者,才会抓紧时间溜走。食物包括昆虫,两栖类,小龙虾,鱼和小型哺乳动物

生长繁殖

麻鳽属
麻鳽属美洲麻鳽

美洲麻鳽麻鳽求爱时非常美丽,可很少能看到。在此期间,雄鸟曲线徘徊,抖露它的白色羽毛,伸着它的短脖子,胸部突然下降,对着雌鸟“尖”。雄鸟和雌鸟双人舞,然后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空中舞蹈巡游。麻鳽一般一夫一妻制,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一夫多妻制。繁殖期雌鸟选择一处位于沼泽地的茂密的植被丛筑巢,鸟巢的结构主要包括芦苇,灯芯草和其他浮动材料。将3-6枚卵产在水面上的鸟巢里。卵浅黄色或浅橄榄色。孵化期平均持续24-28天。雌鸟单独辅育雏鸟。雏为晚成性。

该属种类

(4种 6亚种)

1.美洲麻鳽 Botaurus lentiginosus

2.大嘴麻鳽 Botaurus pinnatus 2种

3.褐麻鳽 Botaurus poiciloptilus

4.大麻鳽 Botaurus stellaris 2种

麻鳽属 共2个物种

中文名大麻鳽

中文目名(拉丁目名)

鹳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拉丁科名)

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拉丁属名)

麻鳽属(Botaurus)

中文属名(拉丁属名)

麻鳽属(Botaurus)

拉丁种名stellaris

定名人(年代)(Linnaeus)(1758)

国内分布

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为夏候鸟,辽宁(南部),山西,甘肃,河南,山东,长江流域从江苏,浙江到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新疆(西部)为冬候鸟或旅鸟,贵州,台湾为冬候鸟

中文名

大麻鳽指名亚种

中文目名(拉丁目名)

鹳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拉丁科名)

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拉丁属名)

麻鳽属(Botaurus)

中文属名(拉丁属名)

麻鳽属(Botaurus)

拉丁种名stellaris

定名人(年代)(Linnaeus)(1758)

国内分布

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 辽宁,河北,山西,甘肃,河南,山东,长江流域从江苏,浙江到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新疆(西部),贵州,台湾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麻鳽属鸟类大全

大麻鳽麻鳽属:大麻鳽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Botaurus stellaris

英文名:Eurasian Bittern
褐麻鳽麻鳽属:褐麻鳽

学名:Botaurus poiciloptilus

英文名:Australasian Bittern
美洲麻鳽麻鳽属:美洲麻鳽

学名:Botaurus lentiginosus

英文名:American Bittern
大嘴麻鳽麻鳽属:大嘴麻鳽

学名:Botaurus pinnatus

英文名:Pinnated Bittern

本文Hash:cafd08847a60600232bfdfeb40cdae23f50db10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