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沙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孤沙锥的图片

孤沙锥(学名:Gallinago solitaria,英文名:Solitary 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鸟类。

孤沙锥全长30-31厘米。头具明显的纵向斑带,中央冠纹、眉纹、颊为黄白色;贯眼纹、颊纹黑褐色;颈和上胸淡黄褐色,具红褐色纵斑;背、肩与翼上覆羽褐色沾棕;背、肩上有4条白色纵向斑带;尾羽淡黄褐色,具黑色横纹,羽端黄白色;腹部和尾下覆羽灰白色,横纹较浓重。栖于山溪岸边、湿地及林间沼泽地。常单个活动。以蠕虫、昆虫、甲壳类、植物为食。

中文学名:孤沙锥

拉丁学名:Gallinago solitaria

英文俗名:Solitary Snipe

命名作者:Hodgson, 183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沙锥属(Gallinago)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非繁殖区: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2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孤沙锥
孤沙锥

体略大(29厘米)的深暗色沙锥。比林沙锥体型为小,色较暗,斑纹较细。头顶两侧缺少近黑色条纹,嘴基灰色较深。飞行时脚不伸出于尾后。

比扇尾沙锥、大沙锥或针尾沙锥色暗,黄色较少,脸上条纹偏白而非皮黄色。肩胛具白色羽缘,胸浅姜棕色,腹部具白及红褐色横纹,下翼或次级飞羽后缘无白色。亚种japonica比澳南沙锥的嘴长而细,色也较浅。

虹膜-褐色;嘴-橄榄褐色,嘴端色深;脚-橄榄色。

叫声:被赶时作粗哑的特有叫声pench,似扇尾沙锥但音较深沉粗哑;炫耀时发出chok-achock-a 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孤沙锥和扇尾沙锥的区别:孤沙锥和扇尾沙锥都是嘴很长的沙锥(嘴长约为头长的2倍),但孤沙锥色较暗,脸上条纹偏白而非皮黄色,体型(29厘米)比扇尾沙锥略大(26厘米)。而扇尾沙锥背部两侧有亮黄色的几乎成一直线的粗纵纹。

扇尾沙锥(近)和孤沙锥(远)在一起,作者炮,摄于2010年,北京
扇尾沙锥(近)和孤沙锥(远)在一起,作者炮,摄于2010年,北京
孤沙锥,作者炮,摄于2010年,北京
孤沙锥,作者炮,摄于2010年,北京

地理分布

孤沙锥,作者雨后青山
孤沙锥,作者雨后青山

喜马拉雅山脉及中亚的山地。越冬从巴基斯坦至日本及堪察加半岛的山麓地带。

罕见于泥塘、沼泽及稻田。亚种solitaria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青藏高原东缘的喜马拉雅山脉至四川西北部、青海及甘肃西部。越冬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亚种japonica繁殖于东北各省,越冬在长江流域及广东。

生活习性

孤沙锥
孤沙锥

性孤僻。飞行较扇尾沙锥缓慢,但也作锯齿状盘旋飞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巨嘴沙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巨嘴沙雀的图片

巨嘴沙雀(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英文名:Desert Finch)是燕雀科巨嘴沙雀属的鸟类。

巨嘴沙雀是一种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的燕雀科鸟类。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她们把巢建在松树的树杈上,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拉丁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俗名:Desert Finch

命名作者:Lichtenstein, MHK, 182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巨嘴沙雀属(Rhodospiza)

繁殖区:古北界 :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3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雄鸟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燕雀科

中文属名:沙雀属

拉丁文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名:Desert Finch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chenstein,1823

外形特征

体长约15厘米。两翼粉红,嘴亮黑,翼及尾羽黑而带白色及粉红色羽缘。具厚大的黄嘴,两翼及眼周绯红。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雌鸟

雄鸟:头顶黑褐,背褐有黑色纵纹,腰褐而沾粉红;眼周绯红,颊褐,眉纹

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且绯红色较少,雄鸟眼先黑色而雌鸟眼先无黑色。

与所有相似种类的区别在体羽纯沙色且嘴黑。

与其他沙雀的区别在色较深,体羽多杂斑,顶冠色深且嘴较厚。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

鸣声为轻柔的噗声间杂以颤音、卷舌音及叫声;较赤胸朱顶雀声哑且鼻音重。叫声为唇音r-r-r-r-r-ee或哑声turr,飞行时也作尖声的shreep。

地理分布

北非、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北。

地理分布

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肃、内蒙古的大部地区。

生活习性

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不喜干燥多石或多沙的荒漠。也见于花园及耕地。飞行迅速而有起伏。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

大沙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大沙锥的图片

大沙锥(学名:Gallinago megala,英文名:Swinhoe’s 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水鸟。头部中央冠纹、眉纹与颊淡黄褐色;背、肩和翼上覆羽黑褐色、黄褐色及黄白色组成斑驳;胸侧、胁、腹侧具褐色横斑。腹部白色。尾羽具宽的棕红色次端斑,端缘黄白色。飞羽黑褐色;小覆羽、中覆羽黄褐色,具黑褐色斑。栖于沼泽湿地、河湖岸边和水田等地,习性同其他沙锥但不喜飞行,起飞及飞行都较缓慢较稳定。以蠕虫、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食。分布于中国东部各省(旅鸟);河北沿岸、海南岛(冬候鸟)。

中文学名:大沙锥

拉丁学名:Gallinago megala

英文俗名:Swinhoe’s Snipe

命名作者:Swinhoe, 186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沙锥属(Gallinago)

繁殖区:古北界 : c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3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大沙锥
大沙锥

大沙锥
大沙锥

体型略大(28厘米)而多彩的沙锥。两翼长而尖,头形大而方,嘴长。春季时胸及颈较暗淡。

大沙锥上体黑褐色,杂以棕黄色纵纹和红棕色横斑与斑纹。头顶中尖具苍白色纵纹,从嘴基直达枕部,枕后转为淡红棕色。白色中央冠纹两侧为绒黑色,具细小的淡红棕色斑点。眉纹苍白色,眼先污白色,具两条黑褐色纵纹,一条从嘴基直到眼,另一条在眼下方。眼后缀有红棕色。后颈杂有淡黄棕色和白色。肩、背、三级飞羽、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具黄棕白色羽缘和红棕色横斑与斜纹。在背形成四道纵形带斑。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初级覆羽暗灰褐色。初级覆羽和次级飞羽端部微白色。尾羽18至26枚,多为20枚。中央尾羽基部黑褐色,末端栗红色,端缘淡黄白色。其间有一灰褐色横斑,将宽的栗红色近端斑和窄的淡黄白色羽端分隔开。外侧尾羽暗灰褐色,缀白色斑点,内侧具白色斑缘。外侧6对尾羽窄而硬,也较中央尾羽短,其宽度仅2—4毫米。下体近白色。喉、胸和两胁缀土黄白色,喉和上胸缀灰棕色和黑褐色斑,两胁白色,缀黑褐色横斑;颏和腹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也为白色,具黑褐色横斑。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具皮黄白色羽缘。

虹膜-褐色;嘴-褐色;脚-橄榄灰。

叫声:粗哑喘息的大叫声,似扇尾沙锥但音较高而不清晰。通常只叫一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沙锥与针尾沙锥的区别:大沙锥尾较长,腿较粗而多黄色,飞行时脚伸出较少。

大沙锥与扇尾沙锥的区别:大沙锥尾端两侧白色较多,飞行时尾长于脚,翼下缺少白色宽横纹,飞行时翼上无白色后缘。

大沙锥与澳南沙锥的区别:较难区别,但大沙锥初级飞羽长过三级飞羽。

地理分布

大沙锥
大沙锥

大沙锥繁殖于西伯利亚西南部、中部,往东到俄罗斯远东和蒙古。越冬于印度、菲律宾、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迁徙期间经过中国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长江中下游,往南经广东、海南岛、香港、福建和台湾。部分留在广东、海南岛和台湾越冬,偶尔也有少数个体在河北沿海越冬。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婆罗洲北部、印度尼西亚,并远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迁徙时常见于中国东部及中部,越冬在海南岛、台湾、广东及香港,偶见于河北。

生活习性

大沙锥
大沙锥
大沙锥
大沙锥

大沙锥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中的河谷、草地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流、水塘、芦苇沼泽和水稻田地带。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活动主要在晚上、黎明和黄昏,白天多匿藏在草丛和芦苇丛中,直到危险临近时才突然冲出和飞起。飞行快而敏捷,通常呈直线飞行,很少在飞行中疾速转弯。

大沙锥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环节动物、蚯蚓、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在黄昏和晚上觅食。觅食时常将细长而易弯曲的长嘴插入泥地中搜觅食物。有时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生长繁殖

大沙锥
大沙锥

大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繁殖期间雄鸟要进行空中求偶飞行表演。此时雄鸟飞得很高,在高空来回盘旋飞翔,然后突然将两翅一收,尾呈扇形展开,从高空突然急剧垂直冲下,使尾羽和空气摩擦发出一种特有的声音。

营巢于开阔森林中的草地、河谷、芦苇沼泽和林间空地上,也常在林缘草地、沼泽和开阔平原上的水域附近营巢。通常置巢于草丛、灌木或芦苇丛下干燥地上和土堆上。巢甚简陋,主要为一浅坑,内垫以枯草和落叶。每窝产卵4卵。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5枚。卵为钝卵圆形,颜色为乳黄色、污白色或淡绿色。被有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40—43×28.5—32毫米。

针尾沙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针尾沙锥的图片

针尾沙锥(学名:Gallinago stenura,英文名:Pin-tailed 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鸟类。

针尾沙锥(学名:Capella stenura),鸻形目鹬科沙锥属的1种。又名针尾鹬、中沙锥,针尾水。常结成小群,栖息于沼泽、稻田、草地、苇蒲中、嘴坚硬,常插于泥中摄取食物,在水稻田(尤其是收割后的水稻田)中常可遇见。羽色与杂草相混,不容易发现,有时常由脚下突然飞起。取食昆虫、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针尾沙锥

拉丁学名:Gallinago stenura

英文俗名:Pin-tailed Snipe

命名作者:Bonaparte, 183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沙锥属(Gallinago)

繁殖区:古北界 : ne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3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针尾沙锥
针尾沙锥

体小(24厘米)、墩实而腿短的沙锥。

两翼圆,嘴相对短而钝。

上体平淡褐色,具白、黄及黑色的纵纹及蠕虫状斑纹;

下体白色,胸沾赤褐且多具黑色细斑;

眼线于眼前细窄,于眼后难辨。

虹膜-褐色;嘴-褐色,嘴端深色;脚-偏黄。

叫声:告警时发出带鼻音的粗喘息声squak-squak。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1)与扇尾沙锥及大沙锥较难区分,但体型相对较小,尾较短,飞行时黄色的脚探出尾后较多,叫声也不同。

(2)与扇尾沙锥区别在翼无白色后缘,翼下无白色宽横纹。

(3)腿比大沙锥细且黄色较少。

(4)尾羽的区别:扇尾沙锥尾羽14枚,外侧尾羽很宽;大沙锥尾羽20枚,从中央尾羽到外侧尾羽,宽度逐渐变小;针尾沙锥尾羽26枚,外侧7对成针状。一般情况下野外很难识别,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明确判断。

针尾沙锥特征:次级飞羽无白色羽缘。
针尾沙锥特征:次级飞羽无白色羽缘。
针尾沙锥特征:翼无白色后缘,翼下无白色宽横纹。
针尾沙锥特征:翼无白色后缘,翼下无白色宽横纹。
针尾沙锥特征:针状尾羽,但野外很难看到!
针尾沙锥特征:针状尾羽,但野外很难看到!
扇尾沙锥、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尾羽比较:扇尾沙锥的外侧尾羽明显很宽。
扇尾沙锥、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尾羽比较:扇尾沙锥的外侧尾羽明显很宽。

生活习性

针尾沙锥
针尾沙锥

常光顾稻田、林中的沼泽和潮湿洼地,以及红树林,比扇尾沙锥栖息环境稍干燥些。

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早晨和黄昏环境较为安静时,常在开阔的水边浅水处、沼泽、湿草地和水稻田中漫步觅食。白天多潜伏在沟渠或草丛下。在有草丛或植被掩盖的地方,白天常蹲在草丛下,借助植被的掩护,将长嘴插入潮湿的泥中取食。当一处捕食完后,又快步走到附近另一处有隐蔽的地方继续取食。

习性似其他沙锥,性胆怯而机警,包括快速上下跳动及”锯齿”飞行,受惊吓时发出惊叫声。飞行不如扇尾沙锥那样乱撞。

食性

针尾沙锥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将细长的嘴插入泥中取食。有时也吃部分农作物种子和草籽。觅食主要在清晨和黄昏。

生长繁殖

针尾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雄鸟常作求偶飞行。求偶飞行时,雄鸟飞翔于高空,忽而突然急剧下降,尾呈扇形散开,并从尾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

营巢

通常营巢于山地苔原草地和沼泽地上,也在湖边、河谷和水淹的火烧森林地区营巢。巢筑于富有草本植物的干燥地上或沼泽湿地中的土丘上。巢甚简陋,主要在松软的地上刨成一个近似碗状的圆形凹坑,内垫以枯草、松针和落叶。

产卵

每窝产卵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灰白色,黄色或绿色,被有大的褐色或赭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7—44.5×27—31.5毫米。

地理分布

针尾沙锥
针尾沙锥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为整个中国境内的常见过境迁徙鸟。越冬群体见于台湾、海南岛、福建、广东及香港。

本文Hash:8ddcaf3f75bd15b686573b89ec6d7a8e582e34d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