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脚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小黄脚鹬的图片

小黄脚鹬(学名:Tringa flavipes,英文名:Lesser Yellowlegs)为鹬科鹬属的鸟类。中等体型,背灰褐色,嘴直,腿为明显黄色。繁殖于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一带,越冬于从美国、墨西哥一直到南美洲一带,偶然散布到亚洲(中国、日本)、大洋洲、欧洲(冰岛)和非洲等地。在中国为罕见的迷鸟或旅鸟,仅见于香港及东部沿海地区。栖息于海滨、河口、泻湖、盐泽、水田等地。以多种昆虫、软体动物、小鱼等为食。

中文学名:小黄脚鹬

拉丁学名:Tringa flavipes

英文俗名:Lesser Yellowlegs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鹬属(Tringa)

繁殖区:北美洲 : n

非繁殖区:s U南美洲, 拉丁美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4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小黄脚鹬:形态特征图
小黄脚鹬: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3厘米),背灰褐色,嘴直,腿为明显黄色。眼周有细的白圈。眉纹白色较短小,仅从嘴基延伸至眼前。嘴峰稍长于头长(嘴基至枕部)。比青脚鹬体小而形长。腰部白色块斑在飞行时看似被尾覆羽节成方形,而不同于红脚鹬或青脚鹬的楔形。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腿—黄或橘黄色。

叫声:单音或双音,似红脚鹬但声较低。告警时作tuk-tuk-tuk叫声,飞行时连续发出pill-e-wee, pill-e-wee, pill-e-wee。

小黄脚鹬:繁殖羽(摄于法国)
小黄脚鹬:繁殖羽(摄于法国)
小黄脚鹬:亚成鸟(摄于英国)
小黄脚鹬:亚成鸟(摄于英国)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小黄脚鹬形态和大黄脚鹬相似,体型稍小,叫声比后者柔和。它与大黄脚鹬的关系并不近,相反的,与形状相差较大的斑翅鹬是近亲。

地理分布

小黄脚鹬:地理分布图
小黄脚鹬: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冬季南至南美洲。

分布状况:在日本时有记录,在中国可能被疏忽。香港有过一次记录。

生活习性

小黄脚鹬
小黄脚鹬

性活泼,体态优雅,行走时腿伸屈有力。它们的繁殖栖息地从阿拉斯加到魁北克森林地区池塘附近的空地。它们在地面上筑巢,通常在干燥开阔的地方。

青脚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青脚鹬的图片

青脚鹬(拉丁名:Tringa nebularia,英文名:Common Greenshank)是鹬科鹬属的水鸟。全长约32cm,是深水涉禽 。体灰色,腿淡绿,腰白色。嘴微上翘,腿长近绿色。背部和腰白色,飞行时尤其明显。翼下具有深色细纹。尾端具有黑色细斑。飞行时脚伸出尾端甚长。冬羽背上颜色变的较暗,喉、胸的纵斑消失。比泽鹬体型大,嘴更粗略上翘。喜沿海和内陆的沼泽地带及大河流的泥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挪威。

中文学名:青脚鹬

拉丁学名:Tringa nebularia

英文俗名:Common Greenshank

命名作者:Gunnerus, 1767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鹬属(Tring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sw 古北界, 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4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青脚鹬:形态特征图
青脚鹬:形态特征图

青脚鹬是中等体型(32厘米)的高挑偏灰色鹬。形长的腿近绿,灰色的嘴长而粗且略向上翻。

站势:上体灰褐具杂色斑纹,有黑色轴斑和白色羽缘,翼尖及尾部横斑近黑;下体白色,喉、胸及两胁具褐色纵纹。背部的白色长条于飞行时尤为明显,飞行时脚伸出尾端甚长。翼下具深色细纹(小青脚鹬为白色)。冬羽背上颜色变的较暗,喉、胸的纵斑消失。

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脚-黄绿色。

叫声:喧闹。发出响亮悦耳的chew chew chew声。

青脚鹬:飞行图
青脚鹬:飞行图
青脚鹬:飞行图
青脚鹬:飞行图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青脚鹬与泽鹬的区别:青脚鹬体型较大,腿相应较短,叫声独特,嘴更粗略上翘。

青脚鹬和小青脚鹬的区别:青脚鹬翼下具深色细纹,而小青脚鹬的翼下为白色。

生活习性

青脚鹬:捕鱼
青脚鹬:捕鱼

青脚鹬栖息于沿海和内陆的沼泽地带及大河流的泥滩。在浅水中寻食,通常单独或两三成群,进食时嘴在水里左右甩动寻找食物,有时为了捕食可以涉水深到腹部。

生长繁殖

青脚鹬
青脚鹬

青脚鹬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湖边、河边和苔原沼泽地带。

青脚鹬每窝产卵4枚,卵具斑点和保护色。4月底或5月初产卵。孵化期为23或24天。通常雄雌共同营巢。

青脚鹬有时全家分散,每一亲鸟带一只或多只幼雏,或一只亲鸟离开,由另一只育雏。

地理分布

青脚鹬:地理分布图
青脚鹬: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青脚鹬繁殖于古北界,从英国至西伯利亚;越冬在非洲南部、印度次大陆、东南亚、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青脚鹬为常见冬候鸟。迁徙时见于中国大部地区,结大群在西藏南部及中国长江以南包括台湾及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越冬。

黄胸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黄胸鹬的图片

黄胸鹬(学名:Tryngites subruficollis,英文名:Buff-breasted Sandpiper)是鹬科黄胸鹬属的鸟类,又叫饰胸鹬。雄性黄胸鹬喜欢集合在一起,在雌鸟面前舞蹈。雌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雄鸟配对。它们的舞蹈相当优美。黄胸鹬每年会从北极繁殖地飞到南美洲南部过冬。台湾偶有记录。

中文学名:黄胸鹬

拉丁学名:Tryngites subruficollis

英文俗名:Buff-breasted Sandpip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黄胸鹬属(Tryngites)

繁殖区:北美洲 : n, also ne 古北界

非繁殖区:se 南美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7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黄胸鹬:形态特征图
黄胸鹬: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4厘米)的偏褐色鹬。特征为冬羽的头部、颈及胸皮黄色。头顶近褐,头余部皮黄色但平淡而无斑纹。颏及臀白色。飞行时翼上无白色斑纹。翼下白色,前后缘均暗色,初级覆羽具特征性黑色月牙形斑块。似流苏鹬的幼鸟但腿色较鲜亮,脸部色彩平淡。飞行时非常优雅如流苏鹬。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鲜艳黄褐色。

叫声:通常无声。飞行时有时发出低声的pr-r-r-reet。

黄胸鹬
黄胸鹬

地理分布

黄胸鹬:地理分布图
黄胸鹬: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部;越冬至南美洲。

分布状况:偶见,台湾东部沿海有记录。日本不时有报道,可能有时也偶入中国大陆。

生活习性

黄胸鹬
黄胸鹬

栖于内陆湿地。

本文Hash:5fb972a5ac97e88647bfe9a42c2ff4d4cf9a7ab8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