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尾燕的记录、外形特征、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导读: 鸟类记录 外形特征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线尾燕的图片

线尾燕(学名:Hirundo smithii,英文名:Wire-tailed Swallow)是燕科燕属的鸟类,以昆虫为主食。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亚洲南部的印度地区也有分布。一般来说线尾燕都是留鸟,但偶尔也会观察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线尾燕南下过冬。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德宏,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中文学名:线尾燕

拉丁学名:Hirundo smithii

英文俗名:Wire-tailed Swallow

命名作者:Leach & Koenig, KD, 181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科(Hirundinidae)

中文属名:燕属(Hirundo)

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尚未收录,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白色

鸟类记录

线尾燕
线尾燕

线尾燕在国内分布很窄,目前报道只有云南德宏有分布,而且种群数量很少,是留鸟,最多一次观察到在电线上有10只鸟。

外形特征

线尾燕
线尾燕

线尾燕辨认起来并不困难,它的腹部接近纯白色,背部则为深紫色,头部的羽毛是栗色的。乍一看线尾燕似乎只有一个短短的尾巴,在近处观察才能发现它具有及其细长的突出尾羽,雄性的尾羽比雌性的还要更长一些。

生长繁殖

线尾燕
线尾燕

线尾燕属于一夫一妻制,它们通常将巢穴建筑在靠近河边的地方。巢穴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建造,通常是以泥土混合上唾液与少量杂草构成的。

地理分布

线尾燕
线尾燕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亚洲南部的印度地区也有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德宏。

红尾鹲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红尾鹲的图片

红尾鹲(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英文名:Red-tailed Tropicbird)是鹲科鹲属的鸟类。

红尾鹲是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的鹲属鸟类.

中文学名:红尾鹲

拉丁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

英文俗名:Red-tailed Tropicbird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鹲形目(Phaethontiformes)

中文科名:鹲科(Phaethontidae)

中文属名:鹲属(Phaethon)

繁殖区:热带海洋 : 印度洋, 太平洋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2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尾鹲体长78~81厘米,翼展104~119厘米,重量600~840克。全身白色,配以红色长尾羽与朱色的嘴,为很美丽的海洋鸟。嘴前半部稍微弯曲,嘴缘呈锯齿状,以便猎鱼。翼长,脚短,趾亦小,而呈全蹼足。

生长繁殖

红尾鹲为一夫一妻制,每次产卵一枚,孵化期42~46天,由雌雄交替孵化,成鸟对幼鸟的喂养时长是67~91天。红尾鹲2~5岁性成熟,返回繁殖地筑巢求偶。

地理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中国有分布 .

棘尾雷雀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棘尾雷雀的图片

棘尾雷雀(学名:Aphrastura spinicauda,英文名:Thorn-tailed Rayadito)属于灶鸟科雷雀属。尾羽有特殊延长。分布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

中文学名:棘尾雷雀

拉丁学名:Aphrastura spinicauda

英文俗名:Thorn-tailed Rayadito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灶鸟科(Furnariidae)

中文属名:雷雀属(Aphrastura)

繁殖区:南美洲 : c, s Chile, sw Argentin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棘尾雷雀
棘尾雷雀

雄性成鸟:通体黑色,具紫色金属闪光;嘴基部前额羽为簇状绒黑色羽丛并向前延伸于嘴峰上,嘴峰除尖端外全为簇状羽覆盖;额、眼先、颊及耳羽绒黑色;头顶、颈具鳞状斑金属光泽;背、肩、腰及尾上覆羽黑色具紫蓝光泽;翅飞羽黑褐色,外翈闪金属光泽;尾羽黑褐色,外翈闪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甚形延长,其羽干部分裸出,末端内外翈彼此相对称呈“盘尾状”,其他内侧尾羽正常,仅约及最外侧一对尾羽长度的1/3。下体黑色,喉胸部羽端缘缀鳞状斑金属蓝绿色光泽;胁烟灰色;腹及尾下覆羽灰黑色,微沾光泽;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具灰白色尖端斑。

雌性成鸟:体羽似雄鸟,仅金属闪光不甚显著;最外侧尾羽较雄鸟稍短。

幼鸟:簇状额羽丛不发达;体羽微沾光泽;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羽端白色斑大而显著;尾羽呈正常深叉羽端,最外侧一对尾羽不甚延长,羽干不裸出,无延伸的“盘状尾”。

生长繁殖

棘尾雷雀
棘尾雷雀

棘尾雷雀繁殖期约在3—6月间,巢多置于阔叶树顶端高处一些小的分枝末端枝杈上,巢呈杯形,与卷尾科的其他种类相似。像小孩摇篮似的随风摇摆。巢主要由细枝、芦苇茎、根和枯草等材料构成,牢固地固定在枝权上。巢外壁还有蛛网,有时还或多或少装饰一些苔藓、地衣和树皮等,距地高5m以上。

每窝产卵窝卵数为3—4枚。卵为长卵圆形和尖卵圆形两种类型,多为白色,偶尔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红色、褐色或紫色深浅两层斑纹,尤以钝端较密。

地理分布

棘尾雷雀
棘尾雷雀

分布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

本文Hash:f8b42de2fdfadf1cb592b75136525e5dcf3d507b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