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鸦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松鸦属大全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该属种类 保护现状 松鸦属鸟类大全

松鸦属的图片

松鸦属(学名:Garrulus)是鸦科(学名:Corvidae)的一属。

松鸦属(学名:Garrulu)共有3种,其中代表物种松鸦又名“橿鸟”(Garrulus glandarius)、黑头松鸦(Garrulus lanceolatus)、琉球松鸦(Garrulus lidthi)。松鸦广泛分布于欧洲、西北非、喜马拉雅山脉、中东至日本、东南亚,常见于中国华北、华中及华东的多数地区。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松鸦属(Garrulus)

中国野生鸟类: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代表物种松鸦在中国亚种分化多,羽色变化较大。东北亚种前额、头顶、枕、头侧、后颈、颈侧红褐色或棕褐色,头顶至后颈具黑色纵纹,前额基部和覆嘴羽尖

松鸦属
松鸦属松鸦

端黑色。背、肩、腰灰色沾棕,尤以上背和肩较为棕褐或红褐。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色微具蓝色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和尾羽基部羽色较浅淡呈浅褐色。小覆羽栗色,中覆羽基部深褐色,先端栗色具黑褐色纵纹,大覆羽、初级覆羽和次级飞羽外翈基部具黑、白、蓝三色相间横斑,极为醒目。次级飞羽余部黑色,外翈靠基部一半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翈灰白色,内侧三级飞羽内翈暗栗色,端部绒黑色。下嘴基部有一卵圆形黑斑,向后延伸至颈侧。颏、喉灰白色,胸、腹、两胁葡萄红色或淡棕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灰白色至白色。其余亚种和东北亚种大致相似,但云南亚种额白色,头顶黑色,普通亚种和西藏亚种头顶无黑色纵纹,次级飞羽基部无白色。甘肃亚种和北京亚种头顶黑色纵纹均较细,次级飞羽基部白斑亦较小。虹膜灰色或淡褐色,嘴黑色,跗蹠肉色,爪黑褐色。 体重♂135-175g,♀120-190g;体长♂300-360mm,♀300-350mm;嘴峰♂25-33mm,♀23-33mm;翅♂160-210mm,♀165-192mm;尾♂150-184mm,♀150-175mm;跗蹠♂32-48mm,♀31-49mm。(注:雄性——♂;雌性——♀)

地理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栖息环境

松鸦是一种森林鸟类,常年栖息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森林中,有时也到林缘疏林和天然次生林内,很少见于平原耕地。冬季偶尔可到林区居民点附近的耕地或路边丛林活动和觅食。留鸟,常在一定范围内游荡。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多见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集成3-5只的小群四处游荡,栖息在树顶上,多躲藏在树叶丛中,不时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间或

松鸦属
松鸦属黑头松鸦

发出粗犷而单调的叫声,特别是在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时。叫声似“gar-gar-ar”。当有人或进到村屯附近时一般不鸣叫,冬季鸣叫亦少。

食性较杂,食物组成随季节和环境而变化。繁殖期主要以金龟子、天牛、尺蠖蛾、松毛虫、象甲、地老虎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蜘蛛、鸟卵、雏鸟等其他动物。秋、冬季和早春,则主要以松子、橡子、栗子、浆果、草子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兼食部分昆虫,有时也到林缘农田盗食玉米等农作物和到柞树林盗食蚕农饲养的柞蚕。对于吃不完的多余种子等食物常常贮藏在地上,后常丢弃。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多营巢于山地溪流和河岸附近的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在稠密的阔叶林中营巢。开始筑巢时间随地区及气候不同而略有变化,在我国东北

松鸦属
松鸦属琉球松鸦

地区4月末5月初即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高大乔木顶端较为隐蔽的枝权处。巢呈杯状,主要由枯枝、枯草、细根和苔藓等材料构成,内垫细草根和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9-27cm,内径12-15cm,高8-17cm,深4-8cm,巢距地高5-10m。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10枚,通常5-8枚。卵灰蓝色、绿色或灰黄色,被有紫褐、灰褐或黄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8.5-33.0mm×22.0-24.5mm。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7±1天。雏鸟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9-20天。

该属种类

(3种,36亚种)

一、松鸦(学名:Garrulus glandarius) 34种

二、黑头松鸦 (学名:Garrulus lanceolatus)

三、琉球松鸦 (学名:Garrulus lidthi)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松鸦属鸟类大全

松鸦松鸦属:松鸦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Garrulus glandarius

英文名:Eurasian Jay
黑头松鸦松鸦属:黑头松鸦

学名:Garrulus lanceolatus

英文名:Black-headed Jay
琉球松鸦松鸦属:琉球松鸦

学名:Garrulus lidthi

英文名:Lidth’s Jay

蜂鹰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蜂鹰属大全

蜂鹰属的图片

蜂鹰属(学名:Pernis)为鹰科的鸟类,是一类中型猛禽,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蜂鹰属(Perni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蜂鹰属
蜂鹰属蜂鹰属共有3种9 个亚种,属中型猛禽。其中代表物种凤头蜂鹰也称东方蜂鹰,体长为50—62厘米,体重800—1200克。头顶暗褐色至黑褐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虹膜为金黄色或橙红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上体通常为黑褐色,头侧为灰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纹,其余下体为棕褐色或栗褐色,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排列的横带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初级飞羽为暗灰色,尖端为黑色,翼下飞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横带,尾羽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条暗色宽带斑及灰白色的波状横斑。凤头蜂鹰的体色变化较大,但通过头侧短而硬的鳞片状羽和尾羽的数条暗色宽带斑,可以同其他猛禽相区别。它的整体形象常常给人以美丽的感觉。

地理分布

蜂鹰属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中国的东北小兴安岭、丹东、朝阳等地繁殖;为四川南充、峨眉,云南腾冲、丽江及西双版纳夏候鸟或旅鸟;迁徙时见于新疆喀什、河北、山东烟台、青岛、江苏、福建、青海西宁、云南、贵州金沙、广西、广东等地;为台湾、海南罕见冬候鸟。

生活环境

蜂鹰有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但均较为罕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除了海南岛外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迁来,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迁走。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多为鼓翅飞翔。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习性

蜂鹰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别看蜂类都有螫人的毒刺,甚至于能致人于死命,但是蜂鹰却把它们统统当作无比香甜的美味佳肴,不仅喜欢吃蜂类的成虫,还吃它们的幼虫、虫卵,以及蜂蜜、蜂蜡等等。凤头蜂鹰大多在林中的树上或者地上觅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窝,就象家鸡刨食一样,啄食蜂巢中的各种食物,吃得津津有味。有人认为蜂鹰捕食蜜蜂,应该将其列为害鸟。其实,它捕食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家养的蜜蜂,而是野蜂,特别是它还吃一些林业的害虫、害兽等,只有生活在养蜂场附近的一些个体,才会给养蜂业造成少量的损失。所以凤头蜂鹰和其他猛禽一样,也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鸟类。

生长繁殖

蜂鹰卵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繁殖期为4—6月。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中间稍微下凹,形状为盘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每窝产卵2—3枚,一般为2枚。卵为砖红色或黄褐色,被有咖啡色的斑点。

该属种类

蜂鹰吃蜂(3种)一、鹃头蜂鹰 (Pernis apivorus )二、凤头蜂鹰 (Pernis ptilorhynchus)(6种)三、南洋蜂鹰 (Pernis celebensis )(2种)

保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蜂鹰属鸟类大全

鹃头蜂鹰蜂鹰属:鹃头蜂鹰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Pernis apivorus

英文名:European Honey Buzzard
凤头蜂鹰蜂鹰属:凤头蜂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
南洋蜂鹰蜂鹰属:南洋蜂鹰

学名:Pernis celebensis

英文名:Barred Honey Buzzard
吕宋蜂鹰蜂鹰属:吕宋蜂鹰

学名:Pernis steerei

英文名:Philippine Honey Buzzard

玫瑰鹦鹉属的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玫瑰鹦鹉属大全

玫瑰鹦鹉属的图片

玫瑰鹦鹉属(学名:Platycercus)是鹦鹉科(学名:Psittacidae)的一属。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玫瑰鹦鹉属(Platycercus)

外形特征

玫瑰鹦鹉属
玫瑰鹦鹉属玫瑰鹦鹉属共有8种鹦鹉,最明显的特色是羽毛的花纹。其一是他背羽呈扇形;其二是他面颊皆是有颜色。所有的玫瑰鹦鹉背上都是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型的感觉。然后在脸颊上也都会有着一块对比的颜色饰片存在着。依据种类的不同,这些颜色有可能是绿色、红色、黄色、白色、或者是蓝色的。但这种特色是每一只玫瑰鹦鹉都可以见到的。 东澳洲的玫瑰鹦鹉大致可分为两个族群:一个是有着蓝色面颊的深红玫瑰鹦鹉,另外一种则是白色面颊的东部玫瑰鹦鹉。

玫瑰鹦鹉虽然种类繁多,但所有玫瑰鹦鹉 间亦存在着共同的特色,主要包括扇形的羽毛排列方式以及翅膀和尾巴都有特殊的蓝色边;再则根据其颊部区域的颜色可大致分成两组:第一组是颊部圈圈内为白色的,如:澳西玫瑰鹦鹉 、东部玫瑰鹦鹉 、蓝颊玫瑰鹦鹉等;第二组是颊部区域内为蓝色的,如:深红玫瑰鹦鹉 、黄色玫瑰鹦鹉 和绿色玫瑰鹦鹉等。

玫瑰鹦鹉的翅膀前端及尾巴为带有光泽的蓝色。非常漂亮。有的品种胸部、颈部以及头部为鲜红色,白色的脸颊,背部为黄色,但羽毛有黄绿色的边缘,尾部的上腹羽是黄绿色,下腹羽是红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脚。母鸟的喙较小,红色较淡,且眼睛的周围有灰棕色的羽毛。

英文名称Rosellas 这个字基本上就是在形容 rose ( 玫瑰)、rose-coloured ( 玫瑰色的) 、 roselike ( 似玫瑰的),尤其是观看其背羽的花纹,宛如片片玫瑰花瓣。

栖息环境

玫瑰鹦鹉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500毫米的森林中发现它们的踪迹,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米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米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

生活习性

野外的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

地理分布

玫瑰鹦鹉属
玫瑰鹦鹉属玫瑰鹦鹉属分布图分布在澳洲东部的海岸区,主要栖息在新南威尔斯东南部,维多利亚的海岸地区,南澳大利亚东南方小面积的沿海地区与袋鼠岛,东北部则分布在昆士兰东北部沿海地区及其东南部地区,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一些小岛上也有分布。

生长繁殖

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雄鸟会靠近雌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雄鸟会有喂食雌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一窝产3-8颗蛋,孵化期约21天,雄鸟一天喂食雌鸟2次,5周后幼鸟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离巢。

笼养鸟需定期作驱虫的工作,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雄鸟是否对雌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

挖人工繁殖,准备提供深的巢箱和软木,以提供繁殖之用,注意观察雄性是否过于猛烈的追逐雌性,事实证明有的雄鸟比其他雄鸟更富于进攻性,如果雄鸟猛烈进攻雌鸟的话,可以让雄鸟离开巢舍一段时间,或者剪去他的一只翅膀上的飞羽。还要注意观察成鸟是否会啄食雏鸟的羽毛,可以在雏鸟身上撒些芦荟粉来避免这种情况,当幼鸟可以独立取食后,就要把它们移走,否则当成鸟想再次筑巢时,就会攻击幼鸟。

饲养方法: 以桉树子,小米,少许向日葵子以及绿色蔬菜饲养。这种健壮的鸟饲养在3.6米长的鸟舍中,鲜艳的羽毛在阳光下十分的美丽。

亚种分化

玫瑰鹦鹉属(8种)​中文名称拉丁学名1.阿得雷德玫瑰鹦鹉Platycercus adelaidae2.蓝颊玫瑰鹦鹉Platycercus adscitus3.绿色玫瑰鹦鹉Platycercus caledonicus4.深红玫瑰鹦鹉Platycercus elegans5.东部玫瑰鹦鹉Platycercus eximius6.黄色玫瑰鹦鹉Platycercus flaveolus7.澳西玫瑰鹦鹉Platycercus icterotis8.北部玫瑰鹦鹉 Platycercus venustus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玫瑰鹦鹉属鸟类大全

绿背玫瑰鹦鹉玫瑰鹦鹉属:绿背玫瑰鹦鹉

学名:Platycercus caledonicus

英文名:Green Rosella
红玫瑰鹦鹉玫瑰鹦鹉属:红玫瑰鹦鹉

学名:Platycercus elegans

英文名:Crimson Rosella
淡头玫瑰鹦鹉玫瑰鹦鹉属:淡头玫瑰鹦鹉

学名:Platycercus adscitus

英文名:Pale-headed Rosella
澳东玫瑰鹦鹉玫瑰鹦鹉属:澳东玫瑰鹦鹉

学名:Platycercus eximius

英文名:Eastern Rosella
澳北玫瑰鹦鹉玫瑰鹦鹉属:澳北玫瑰鹦鹉

学名:Platycercus venustus

英文名:Northern Rosella
澳西玫瑰鹦鹉玫瑰鹦鹉属:澳西玫瑰鹦鹉

学名:Platycercus icterotis

英文名:Western Rosella

本文Hash:26f0d17d2e08f1d4ea18c9ce2defb4bf9c84fb0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