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鵙科的简介、简介、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科种类、保护现状

导读: 鸟种简介 鸟种简介 地理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该科种类 保护现状

蚁鵙科的图片

蚁鵙科(学名:Thamnophilidae)属鸟纲雀形目,共有47属209种516个亚种。包括蚁鵙、蚁鹩、蚁鸟等。体长在10~36厘米之间,体型较小,翼短,大部份物种都是呈黑色、白色、赤色、栗色及褐色。羽毛可以是均一颜色或是有斑纹和斑点。雄鸟和雌鸟都有钩状啄。常在地面或低矮树枝上活动,多数种类在地面觅食。喜食昆虫,其中一些物种专喜食蚂蚁,或追随蚁群啄食被蚁群驱赶出来的昆虫和小型节肢动物。其名字源于喜爱跟随蚁群的习性。有些种类是拉丁美洲最常见的鸟类之一。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不迁徙鸟类。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 蚁鵙科
蚁鵙科
蚁鵙科

拉丁学名: Thamnophilidae

界: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蚁鵙科

属: 45属

种: 209种
蚁鵙科
蚁鵙科蚁鵙科(图1)

亚种: 516亚种

分布区域: 中美洲和南美洲

英文名称: TypicalAntbirds

鸟种简介

蚁鵙科(鵙读音jú)是美洲热带食虫鸟,约45属,209种,像近缘的灶鸟科(Furnariidae)一样高度分化。长度一般在9.5~37厘米之间;羽衣蓬松黄褐色(两性通常不同);翅短圆;喙弯度各异,通常厚实,末端钩状,有时有凹口;腿强健,前面数趾的基部部分愈合。蚁鵙科是一类体形中小的雀,最大的巨蚁鵙长45厘米重150克,最少的姬蚁鹩长8厘米重7克。一般而言,它们的翼短而圆,可以在茂密的树林中飞行。脚爪强壮,尤其是那些会跟踪蚂蚁的物种,可以抓住垂直的树干。这类蚁鸟的爪比其他的更长,脚底亦较粗糙。蚁鸟的跗蹠骨长度与觅食方式有关。跗蹠骨较长的一般会在树枝上站着捕食昆虫,跗蹠骨较短的则会以翼来捕捉猎物。大部份蚁鸟的喙都相对较大及强壮。有几个属的蚁鵙的喙尖弯曲,而所有蚁鸟都有锯齿状的喙端,可以帮助抓住及咬开昆虫。有的喙向上弯曲像凿子。
蚁鵙科
蚁鵙科蚁鵙科(图2)

蚁鵙科的羽毛柔软,色彩并不鲜艳。大部份物种都是呈黑色、白色、赤色、栗色及褐色。羽毛可以是均一颜色或是有斑纹和斑点。两性异形呈现在羽毛颜色及斑纹上。整体而言,雄雀多是灰色、黑色或白色组成的斑纹,而雌雀的则是浅黄、赤色及褐色。例如雄性的点翅蚁鹩主要是黑色的,而雌性的下身则是呈锈色的。在一些属中,如Myrmotherula,雌雀羽毛可以用来分辨物种。很多蚁鸟的背上、肩膀或翼底都有明显白色的斑纹,当受到威胁时,它们就会展示这个斑纹来吓退敌人。

地理分布

蚁鵙科
蚁鵙科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蚁鵙科
蚁鵙科蚁鵙科(图3)

栖息环境

蚁鵙科的分布地是新热带界,大部份都出没于热带。只有少量物种扩展到墨西哥南部及阿根廷北部。一些物种,如横斑蚁鵙,其分布就横跨了大部份南美洲及中美洲;其他如灰喉蚁鹩就只有很狭窄的分布区域。蚁鸟主要栖息在潮湿的低地雨林。少量物种会栖息在高地,少于10%的物种会达至海拔2000米,几乎没有物种会栖于高于海拔3000米的地方。栖于最高海拔的是在亚马逊盆地,在巴西、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及秘鲁的单一位点就有多达45个物种。物种的数量随分布地的偏远而减少,如墨西哥就只有7个物种。多样性较低的地区可能存在局部的特有种,如委内瑞拉蚁鸟就只限于巴西、委内瑞拉及哥伦比亚的白砂土壤区。一些物种会特别与某些局部生境有关,如竹蚁鵙就分布在竹林的环境。分布在墨西哥和阿根廷北部的茂密森林或丛林地带。

生活习性

蚁鵙科主要生活于热带雨林,是日间活动的鸟类,但大部份都不愿意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它们会进行蚁浴,即利用蚂蚁或其他节肢动物来擦羽毛。传统上认为这是一种去除及控制羽毛上的寄生虫方法,但也有指蚁鸟是以此来处理猎物身上难吃的物质。

蚁鵙科常在林地轰出大量昆虫,然后吞食;一些物种也经常跟随军蚁群,以试图从食肉蚁群处逃脱的蜘蛛、蜥蜴和小型啮齿动物为食。蚁鸟不擅长飞行,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地面上。蚁鸟的主要食物为节肢动物。当中多数为昆虫,包括草蜢及蟋蟀、蟑螂、螳螂、竹节虫及蝴蝶和蛾的幼虫。它们也会吃蜘蛛、蝎子及蜈蚣。它们可以快速吞下细小的猎物,也会在树枝上处理较大型的猎物,去除其翅膀及刺。较大的物种甚至可以吃青蛙及蜥蜴。也吃果实、蛋及蛞蝓。
蚁鵙科
蚁鵙科蚁鵙科(图4)

蚁鸟会以多种方式捕捉猎物。由于大部分蚁鸟都是栖于树上,所以多是在森林下层及中层觅食,只有少数在冠层觅食。例如翅斑蚁鸟会在茂密的叶堆中觅食,用喙在叶子中翻转寻觅。一些蚁鸟会站在树枝上注视猎物,并迅速向前捕捉猎物;一些则会以翼来捕捉猎物。不论是哪一种方法,它们都会在叶间或下层跳来跳去寻找猎物。暂停的时间各异,不过体形较小的物种则更为活跃,暂停的时间较短。兵蚁群是一些蚁鸟的主要食物。大部份热带的蚂蚁都会组成大群,但蚁群很多都是夜间或在地底下活动的。新热带界的行军蚁是最多的鸟类光顾的物种,因它们是日间并在地面活动的。以往认为光顾的鸟类是来吃蚁的,但研究发现多处地方的行军蚁其实是驱猎者,将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及小型的脊椎动物带到等候的蚁鸟处。有18种蚁鸟就是跟踪蚁群进行觅食的,每天早上都会检查兵蚁的巢。[这些物种会先到达蚁群的巢,再呼叫其他同类到来。

蚁鵙的叫声一般都是重复及简单音符组成,其歌声很独特,人耳也能够分辨。蚁鸟以叫声来沟通,尤其是在晚上的森林中。大部份物种最少有两种叫声,包括响亮歌声及柔和歌声。从歌声的语境就可以得知其作用。侧如一些响亮歌声就与地盘有关,当有鸟类接近边界时就会发出。邻近地盘的蚁鸟会以歌声受影响的程度来确定敌人的远近。雄雀在保护地盘时会与另一雄雀对峙,而雌雀则会与雌雀对峙。雄雀和雌雀有可能会以响亮歌声二重奏来维持关系。柔和歌声的功用较为复杂,可能与维持关系有关。除了这两类外,它们也会责骂潜在的掠食者。一些物种也会使用共同语言,如跟踪蚂蚁的叫声提示。

生长繁殖

蚁鵙科的鸟类是一夫一妻制,白羽蚁鸟例外,会经常出现分开的情况。大部份物种都会建立自己的地盘,大小由马努蚁鸟的0.5公顷至眼斑蚁雀的1500公顷不等。眼斑蚁雀的社群系统特别不同,繁殖对会成为核心,与雄性的子孙及其伴侣组成群族。这个群族的成员数量可达8只,会联合起来保护地盘。雄雀会带食物到雌雀前示爱。雄性眼斑蚁雀会经常喂食雌雀,直至它停止自行觅食。另一种示爱方式是互相梳理羽毛。

鸟巢是由双亲一同建筑的,某些物种的雄雀似乎会负责较多的工作。巢以树枝、枯叶及植物纤维等制成,巢可以是悬挂在树枝的叉位或两根树枝间,又可以是支撑在树枝、蔓藤上,放在树洞内或地上。一般呈杯形巢。雌鸟一般生两到三枚卵,浅黄色带黑斑。双亲共同孵化,只有雌雀会在夜间孵化。孵化期为14-16日,最长的如乌暗蚁鸟可达20日。雏雀出生时没有羽毛及看不见东西,要由双亲照顾。双亲会一同孵雏雀,喂养幼鸟。蚁鸟双亲会像其他鸣禽般在巢内建筑粪便囊。8-15日大的雏雀就到达换羽的年龄,双亲会呼叫及照顾雏雀离开鸟巢。当第一只雏雀离开鸟巢后,留下来的父亲或母亲就会增加食物的份量予余下的雏雀,以加速其生长率。换羽后,雏雀头几日都会匿藏,由双亲供应食物。一般要到两个月大雏雀才可以独立,有些甚至要达4个月时间。

该科种类

(45属,209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巨蚁鵙 Bataracinerea

2. 白须蚁鵙 Biatasnigropectus

3. 里约蚁鸟 Cercomacrabrasiliana

4. 巴西蚁鸟 Cercomacracarbonaria

5. 灰蚁鸟 Cercomacracinerascens

6. 巴纳蚁鸟 Cercomacraferdinandi

7. 威氏蚁鸟 Cercomacralaeta

8. 马努蚁鸟 Cercomacramanu

9. 马托蚁鸟 Cercomacramelanaria

10. 淡黑蚁鸟 Cercomacranigrescens

11. 辉黑蚁鸟 Cercomacranigricans

12. 帕氏蚁鸟 Cercomacraparkeri

13. 黑蚁鸟 Cercomacraserva

14. 暗蚁鸟 Cercomacratyrannina

15. 翘嘴丛蚁鵙 Clytoctantesalixi

16. 丛蚁鵙 Clytoctantesatrogularis

17. 带斑蚁鵙 Cymbilaimuslineatus

18. 竹蚁鵙 Cymbilaimussanctaemariae

19. 斑纹蚁鸟 Dichrozonacincta

20. 长尾蚁鸟 Drymophilacaudata

21. 条纹蚁鸟 Drymophiladevillei

22. 赤褐蚁鸟 Drymophilaferruginea

23. 棕尾蚁鸟 Drymophilagenei

24. 暗尾蚁鸟 Drymophilamalura

25. 赭腰蚁鸟 Drymophilaochropyga

26. 伯氏蚁鸟 Drymophilarubricollis

27. 鳞斑蚁鸟 Drymophilasquamata

28. 白纹蚁鵙 Dysithamnusleucostictus

29. 淡色蚁鵙 Dysithamnusmentalis

30. 西蚁鵙 Dysithamnusoccidentalis

31. 铅色蚁鵙 Dysithamnusplumbeus

32. 斑点冠蚁鵙 Dysithamnuspuncticeps

33. 斑胸蚁鵙 Dysithamnusstictothorax

34. 纹冠蚁鵙 Dysithamnusstriaticeps

35. 棕背蚁鵙 Dysithamnusxanthoperus

36. 黑巾蚁鹩 Formicivoraerythronotos

37. 白羽缘蚁鹩 Formicivoragrisea

38. 狭嘴蚁鹩 Formicivoraiheringi

39. 雷斯蚁鹩 Formicivoralittoralis

40. 黑腹蚁鹩 Formicivoramelanogaster

41. 锈背蚁鹩 Formicivorarufa

42. 赛亚蚁鹩 Formicivoraserrana

43. 波纹蚁鵙 Frederickenaunduligera

44. 黑喉蚁鵙 Frederickenaviridis

45. 裸顶蚁鸟 Gymnocichlanudiceps

46. 双色蚁鸟 Gymnopithysleucaspis

47. 月斑蚁鸟 Gymnopithyslunulata

48. 棕喉蚁鸟 Gymnopithysrufigula

49. 白喉蚁鸟 Gymnopithyssalvini

50. 黑顶蚁鹩 Herpsilochmusatricapillus

51. 黄胸蚁鹩 Herpsilochmusaxillaris

52. 斑背蚁鹩 Herpsilochmusdorsimaculatus

53. 杜氏蚁鹩 Herpsilochmusdugandi

54. 原蚁鹩 Herpsilochmusgentryi

55. 大嘴蚁鹩 Herpsilochmuslongirostris

56. 白腹蚁鹩 Herpsilochmusmotacilloides

57. 灰喉蚁鹩 Herpsilochmusparkeri

58. 饰胸蚁鹩 Herpsilochmuspectoralis

59. 乌顶蚁鹩 Herpsilochmuspileatus

60. 罗来曼蚁鹩 Herpsilochmusroraimae

61. 棕翅蚁鹩 Herpsilochmusrufimarginatus

62. 卡廷加蚁鹩 Herpsilochmussellowi

63. 托氏蚁鹩 Herpsilochmusstictocephalus

64. 点斑尾蚁鹩 Herpsilochmussticturus

65. 斑背蚁鸟 Hylophylaxnaevia

66. 点斑蚁鸟 Hylophylaxnaevioides

67. 鳞背蚁鸟 Hylophylaxpoecilonota

68. 点斑背蚁鸟 Hylophylaxpunctulata

69. 歌蚁鸟 Hypocnemiscantator

70. 黄眉蚁鸟 Hypocnemishypoxantha

71. 黑白蚁鸟 Hypocnemoideshemileucus

72. 斑尾蚁鸟 Hypocnemoidesmaculicauda

73. 黑颏蚁鸟 Hypocnemoidesmelanopogon

74. 斑背蚁鵙 Hypoedaleusguttatus

75. 大尾蚁鵙 Mackenziaenaleachii

76. 须蚁鵙 Mackenziaenasevera

77. 珠翅蚁鵙 Megastictusmargaritatus

78. 斑翅蚁鹩 Microrhopiasquixensis

79. 黑喉蚁鸟 Myrmecizaatrothorax

80. 短尾蚁鸟 Myrmecizaberlepschi

81. 北栗尾蚁鸟 Myrmecizacastanea

82. 委内瑞拉蚁鸟 Myrmecizadisjuncta

83. 栗背蚁鸟 Myrmecizaexsul

84. 棕背蚁鸟 Myrmecizaferruginea

85. 乌蚁鸟 Myrmecizafortis

86. 高氏蚁鸟 Myrmecizagoeldii

87. 灰头蚁鸟 Myrmecizagriseiceps

88. 栗尾蚁鸟 Myrmecizahemimelaena

89. 铅色蚁鸟 Myrmecizahyperythra

90. 纯色蚁鸟 Myrmecizaimmaculata

91. 暗背蚁鸟 Myrmecizalaemosticta

92. 白腹蚁鸟 Myrmecizalongipes

93. 白枕蚁鸟 Myrmecizaloricata

94. 白肩蚁鸟 Myrmecizamelanoceps

95. 埃斯蚁鸟 Myrmecizanigricauda

96. 灰腹蚁鸟 Myrmecizapelzelni

97. 扇尾蚁鸟 Myrmecizaruficauda

98. 鳞纹蚁鸟 Myrmecizasquamosa

99. 白眉蚁鸟 Myrmoborusleucophrys

100. 灰胸蚁鸟 Myrmoboruslugubris

101. 黑尾蚁鸟 Myrmoborusmelanurus

102. 黑脸蚁鸟 Myrmoborusmyotherinus

103. 纹背蚁鸟 Myrmorchilusstrigilatus

104. 斑翅蚁鸟 Myrmornistorquata

105. 黄喉蚁鹩 Myrmotherulaambigua

106. 铅色蚁鹩 Myrmotherulaassimilis

107. 白胁蚁鹩 Myrmotherulaaxillaris

108. 纯色翅蚁鹩 Myrmotherulabehni

109. 姬蚁鹩 Myrmotherulabrachyura

110. 红蚁鹩 Myrmotherulacherriei

111. 棕尾蚁鹩 Myrmotherulaerythura

112. 里约蚁鹩 Myrmotherulafluminensis

113. 格喉蚁鹩 Myrmotherulafulviventris

114. 淡灰蚁鹩 Myrmotherulagrisea

115. 星喉蚁鹩 Myrmotherulagularis

116. 棕腹蚁鹩 Myrmotherulaguttata

117. 褐腹蚁鹩 Myrmotherulagutturalis

118. 斑喉蚁鹩 Myrmotherulahaematonota

119. 纯色喉蚁鹩 Myrmotherulahauxwelli

120. 鬃蚁鹩 Myrmotherulaignota

121. 亚马孙蚁鹩 Myrmotherulaiheringi

122. 凯氏蚁鹩 Myrmotherulaklagesi

123. 白眼蚁鹩 Myrmotherulaleucophthalma

124. 纹胸蚁鹩 Myrmotherulalongicauda

125. 长翅蚁鹩 Myrmotherulalongipennis

126. 灰蚁鹩 Myrmotherulamenetriesii

127. 小蚁鹩 Myrmotherulaminor

128. 亚马逊纵纹蚁鹩 Myrmotherulamultostriata

129. 短嘴蚁鹩 Myrmotherulaobscura

130. 丽蚁鹩 Myrmotherulaornata

131. 太平洋纵纹蚁鹩 Myrmotherulapacifica

132. 蓝灰蚁鹩 Myrmotherulaschisticolor

133. 巴西蚁鹩 Myrmotherulasclateri

134. 阿拉蚁鹩 Myrmotherulasnowi

135. 丘陵蚁鹩 Myrmotherulaspodionota

136. 南美蚁鹩 Myrmotherulasunensis

137. 纵纹蚁鹩 Myrmotherulasurinamensis

138. 纯色蚁鹩 Myrmotherulaunicolor

139. 斑尾蚁鹩 Myrmotherulaurosticta

140. 黑丛蚁鵙Neoctantesniger

141. 阿尔帕瓦约蚁鸟 Percnostolaarenarum

142. 考拉蚁鸟 Percnostolacaurensis

143. 点斑翅蚁鸟 Percnostolaleucostigma

144. 棕冠蚁鸟 Percnostolalophotes

145. 黑头蚁鸟 Percnostolarufifrons

146. 蓝灰蚁鸟 Percnostolaschistacea

147. 眼斑蚁鸟 Phaenostictusmcleannani

148. 红翅裸眼蚁鸟 Phlegopsiserythroptera

149. 黑斑裸眼蚁鸟 Phlegopsisnigromaculata

150. 白羽蚁鸟 Pithysalbifrons

151. 白脸蚁鸟 Pithyscastanea

152. 点翅蚁鵙 Pygiptilastellaris

153. 镶背红眼蚁鸟 Pyriglenaatra

154. 白背红眼蚁鸟 Pyriglenaleuconota

155. 白肩红眼蚁鸟 Pyriglenaleucoptera

156. 橙颊蚁鸟 Rhegmatorhinaberlepschi

157. 栗冠蚁鸟 Rhegmatorhinacristata

158. 裸眼蚁鸟 Rhegmatorhinagymnops

159. 白胸蚁鸟 Rhegmatorhinahoffmannsi

160. 发冠蚁鸟 Rhegmatorhinamelanosticta

161. 纤蚁鸟 Rhopornisardesiaca

162. 领蚁鵙 Sakesphorusbernardi

163. 黑冠蚁鵙 Sakesphoruscanadensis

164. 银颊蚁鵙 Sakesphoruscristatus

165. 辉蚁鵙 Sakesphorusluctuosus

166. 黑背蚁鵙 Sakesphorusmelanonotus

167. 斑尾蚁鵙 Sakesphorusmelanothorax

168. 银色蚁鸟 Sclaterianaevia

169. 灰脸裸眼蚁鸟 Skutchiaborbae

170. 巴拉那蚁鹩 Stymphalornisacutirostris

171. 大蚁鵙 Tarabamajor

172. 棕腰蚁鹩 Terenuracallinota

173. 栗肩蚁鹩 Terenurahumeralis

174. 纹顶蚁鹩 Terenuramaculata

175. 黄腰蚁鹩 Terenurasharpei

176. 橙腹蚁鹩 Terenurasicki

177. 灰翅蚁鹩 Terenuraspodioptila

178. 褐蚁鵙 Thamnistesanabatinus

179. 灰喉蚁鵙 Thamnomanesardesiacus

180. 灰蚁鵙 Thamnomanescaesius

181. 暗色蚁鵙 Thamnomanessaturninus

182. 蓝蚁鵙 Thamnomanesschistogynus

183. 白肩蚁鵙 Thamnophilusaethiops

184. 亚马孙蚁鵙 Thamnophilusamazonicus

185. 索瑞蚁鵙 Thamnophilusambiguus

186. 山蚁鵙 Thamnophilusaroyae

187. 西蓝灰蚁鵙 Thamnophilusatrinucha

188. 黑头蚁鵙 Thamnophilusbridgesi

189. 杂色蚁鵙 Thamnophiluscaerulescens

190. 卡氏蚁鵙 Thamnophiluscryptoleucus

191. 横斑蚁鵙 Thamnophilusdoliatus

192. 纹背蚁鵙 Thamnophilusinsignis

193. 斑冠蚁鵙 Thamnophilusmultistriatus

194. 鼠灰蚁鵙 Thamnophilusmurinus

195. 黑蚁鵙 Thamnophilusnigriceps

196. 黑灰蚁鵙 Thamnophilusnigrocinereus

197. 栗背蚁鵙 Thamnophiluspalliatus

198. 高原蚁鵙 Thamnophiluspelzelni

199. 厄瓜多尔蚁鵙 Thamnophiluspraecox

200. 蓝灰蚁鵙 Thamnophiluspunctatus

201. 棕顶蚁鵙 Thamnophilusruficapillus

202. 黑顶蚁鵙 Thamnophilusschistaceus

203. 纳氏蚁鵙 Thamnophilusstictocephalus

204. 玻利维亚蚁鵙 Thamnophilussticturus

205. 线纹蚁鵙 Thamnophilustenuepunctatus

206.棕翅蚁鵙 Thamnophilustorquatus

207.纯色蚁鵙 Thamnophilusunicolor

208. 查氏蚁鵙 Thamnophiluszarumae

209. 点胸蚁鵙 Xenornissetifrons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极危(CR)——3种,濒危(EN)——9种,易危(VU)——12种,近危(NT)——14种,低危(LC)——171种。

食蚊鸟科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种类、保护现状、食蚊鸟科大全

食蚊鸟科的图片

食蚊鸟科(学名:Conopophagidae)是雀形目(学名:Passeriformes)的一属。

食蚊鸟科雀形目的一科。食蚊鸟与蚁鸟比较相似,但几乎没有尾羽,喜食蚊,蚋等昆虫。食蚊鸟分布限于美洲热带地区,仅有2属8种。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食蚊鸟科(Conopophagidae)

鸟种简介

食蚊鸟科
食蚊鸟科栗带食蚊鸟

食蚊鸟科(Conopophagidae)

雀形目的一科。食蚊鸟与蚁鸟比较相似,但几乎没有尾羽,喜食蚊,蚋等昆虫。食蚊鸟分布限于美洲热带地区,仅有2属8种。

体长约12-19厘米,外形略似八色鸫。腿长;趾强健;尾极退化。体色以棕褐为主。雌雄异色。喜食蚊,蚋等昆虫。在地面筑碗状巢,产卵2枚。分布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外形特征

食蚊鸟一些体形丰满,短尾和长脚的南美洲的森林草丛鸟。该科只有8种,小巧可爱,喜欢直立。体长在约12-19厘米之间,两性异形。虽然大多数物种之间差别很大,但雄性却有一点非常惊人的一致,除了冠食蚊鸟,其他种类的食蚊鸟在眼睛背后的位置都有一簇白色羽毛。食蚊鸟身体羽毛的颜色尤如整齐的板块,基本是由板栗色、棕色,黑色和灰色组成。

地理分布

食蚊鸟科
食蚊鸟科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栖息环境

食蚊鸟大多数栖息于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盆地,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和中部,沿大西洋的森林及邻近地区,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有些生活在巴西东部干旱地区和东南部的亚热带地区、灌木丛或更加开放的森林区。栖息在潮湿森林的林下,并在地面觅食,是生活在森林和竹林的林下鸟。有时在林下聚群,胆怯、安静。只有约清晨或黄昏时活跃,是最突出的黄昏鸟类之一,通常在白天不易发现其踪影。

生活习性

食蚊鸟科
食蚊鸟科

该科种类是树栖性食虫鸟类。始终出现在森林附近的地面上,通常在草地、树木、树干上的树枝和地面活动。很少上升到超过地面1.5米以上的高度,也很少旅行,绝大多时间在地面上跳跃觅食。“食蚊鸟”顾名思义是食虫的。该科成员大多采用两种方法觅食:一是在栖息地的森林树木上静候,直到发现猎物,然后冲到地上捕食,这种猎食方法速度很快,停留在树上和扑到地面的时间不会超过几秒钟。第二个方法是在树皮的裂隙、苔藓、地衣和附生植物中觅食,主要食昆虫、蜘蛛,毛毛虫,昆虫的幼虫,蚱蜢和甲虫。有时也吃植物的果实、种子,甚至和蚁鸟一样追随移动的蚂蚁大军,以捕捉这些蚂蚁为食。

生长繁殖

食蚊鸟在地面营巢,鸟巢是由细根、树皮,地衣和植物纤维丝铺就。每巢产2至3枚卵。雌雄亲鸟双方共同承担建巢,孵卵和饲养雏鸟的工作。孵化期为15-21天,哺育期19-23天。

种类

食蚊鸟科
食蚊鸟科

1.蓝灰食蚊鸟(学名:Conopophagaardesiaca)

2.栗带食蚊鸟(学名:Conopophagaaurita)

3.栗顶食蚊鸟(学名:Conopophagacastaneiceps)

4.棕食蚊鸟(学名:Conopophagalineata)

5.黑腹食蚊鸟(学名:Conopophagamelanogaster)

6.黑颊食蚊鸟(学名:Conopophagamelanops)

7.灰喉食蚊鸟(学名:Conopophagaperuviana)

8.冠食蚊鸟(学名:Conopophagaroberti)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食蚊鸟科鸟类大全

食蚊鸟属食蚊鸟科:食蚊鸟属

学名:Conopophaga
鸫食蚊鸟属食蚊鸟科:鸫食蚊鸟属

学名:Pittasoma

红鸢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红鸢的图片

红鸢(学名:Milvus milvus)为鹰科齿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猛禽,也是比较典型的鸢,身长60-66 cm,虹膜琥珀色;视力是人类的近8倍。活动于开放的森林,林地,草地,农田,湿地,连绵的乡村和竹林。是杂食鸟类,捕捉老鼠,蜥蜴,青蛙,甲虫和蚯蚓。最喜欢的吃蝼蛄。其饮食的50%左右是无脊椎动物。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红鸢

红鸢
红鸢

拉丁学名:Milvusmilvus

别称:赤鸢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隼形目

科:鹰科

亚科:齿鹰亚科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红鸢
红鸢

英文名称:RedKite

外形特征

红鸢是比较典型的鸢,身长60-66cm,翼展145-165cm,雌鸟体重950-1300g,雄鸟体重750-1050g,寿命26年。头部具有白色的纵条纹和红棕色的羽毛,有红色的喙,鱼鳞状的羽毛叠成漂亮的翅膀,常成群作低空飞行。寻找猎物时,局部弯曲翅膀,尾部像船舵般经常使身体保持倾斜。狭长的翅膀展开以后有一定的角度。尾巴分叉呈锯齿状。从下面看,红鸢的翅膀下有一个白色的“手”。胸部和腹部有红褐色斑块和黑色细条纹。嘴、眼睛周围和腿根部是黄色;虹膜琥珀色;视力是人类的近8倍。
红鸢
红鸢红鸢卵

地理分布

红鸢
红鸢红鸢(分布图)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栖息环境

红鸢喜欢开放的森林,林地,草地附近地区的小树林,农田,湿地,规模有限的森林边缘,连绵的乡村,竹林,尤其是山区,也出现于平原,只要这些林地里有大树可以支持筑巢。红鸢在欧洲看不到。红鸢的飞行方式是鸢类最普遍的方式,在低地的山坡上节奏缓慢,翅膀不知疲倦的在空中划出各种轨迹,长尾巴作为它的方向舵使飞行这得轻松容易。飞行是根据气候变化,选择在明朗的天空飞行,阴天和雨天在树上栖息。
红鸢
红鸢

生活习性

红鸢
红鸢在冬天,南部的红鸢飞往地中海北部,甚至迁移到非洲食物丰富地区。迁移的队伍和鸟群可高达100只以上。休息时通常单独或成对的栖息。红鸢最喜欢在开阔的水域上获渔,低空盘旋飞行。有时候在空中很平静,翅膀一动不动,看到下方的猎物如果是尸体,它会变成慢慢降落在附近。但是,如果看到活的猎物,会突然下潜,脚落地前用爪抓住猎物。经常在飞行中吞食猎物。红鸢是杂食鸟类,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以适应当地的条件。出于需要,它们会专注于捕捉地面的老鼠,蜥蜴,青蛙,甲虫和蚯蚓。最喜欢的菜肴是蝼蛄。其饮食的50%左右是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交配期在3月底前或4月初,雌雄共同飞往巢区,通常选择和草原接壤的林地。有时两个伙伴抱住对方旋转,再打开翅膀追逐。夫妻共同搭建设一个杯形的新巢,有时也重新使用一些去年或乌鸦的旧巢。巢通常建在树上,离地面12-15米的高度。巢可能非常大,用短树枝干构筑,内部衬干燥的草和羽毛。平均每巢产4枚白色光泽的卵,上有红色或紫色斑点。孵化由雌鸟担纲,雄鸟偶尔更换很短的时间。孵化需31-32天,最多38天。红鸢(图6)雏鸟具奶油色的头,背部浅棕色,下体乳白色。28天后,羽毛长成。父母喂养45到46天时,小鸟开始起飞,48至50天离巢。

亚种分化

1、Milvusmilvusmilvus分布于瑞典东部,乌克兰,欧洲中南部,地中海盆地,威尔士,高加索和加那利群岛。

2、Milvusmilvusfasciicauda分布于佛得角群岛

保护现状

这个物种的分布主要局限于欧洲。而在东欧和东南亚,俄罗斯西部地区也有,但数量很少。该物种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的迫害,狩猎,中毒和栖息地改造。较小程度的伤害是碰撞和电源线触电,杀虫剂污染所致的不孕症。
红鸢
红鸢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小美洲鸵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小美洲鸵的图片

小美洲鸵(学名:Rhea pennata,英文名:Lesser Rhea)是美洲鸵鸟科美洲鸵鸟属的鸟类。

小美洲鸵(学名:Rhea pennata)是美洲鸵鸟目美洲鸵鸟科的鸟类,又名达尔文美洲鸵,共有三个亚种,是现存美洲鸵鸟中体形最小的物种。身高92-100 cm,体重15-25 kg。翅发达,但不会飞行。有10枚初极飞羽,指骨3枚。腿强大,3个前趾均具爪。头、颈、腿和围眼部除少数羽毛外均裸出。无真正尾羽。群居性。栖息于安地斯山脉平原的辽阔丛林,稀疏林地、灌木丛和草原。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繁殖期为5-10月,孵化期35-40 天,寿命20-40年。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及秘鲁。

中文学名:小美洲鸵

拉丁学名:Rhea pennata

英文俗名:Lesser Rhea

命名作者:d’Orbigny, 1834

中文目名:美洲鸵鸟目(Rheiformes)

中文科名:美洲鸵鸟科(Rheidae)

中文属名:美洲鸵鸟属(Rhea)

繁殖区:南美洲 : Southern Con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拉丁文学名:Pterocnemia pennata

鸵形类中最小的一种,产南美。较美洲鸵稍小,高约1.2米,重约20-30千克。尾羽退化。足三趾,善奔跑。灰褐色,杂棕色。习性与美洲鸵相近。现已人工饲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美洲鸵鸟目(Rheiformes)

美洲鸵鸟目只有美洲鸵鸟科(Rheidae)一科,分大美洲鸵和小美洲鸵两种。大美洲鸵是美洲最大的鸟,但比鸵鸟要小得多,体重只有25千克。小美洲驼体型更小,是体型最小的大型走禽。美洲鸵鸟有三个脚趾,又被称作三趾鸵鸟,虽然也不会飞,翼却比较发达。

外形特征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高90-100厘米,重15-25公斤。双翼较其他鸵鸟大,但仍然不会飞。成鸟通体灰褐,背上和下体具都有很多白色斑点,足具三趾,缺后趾。光滑柔软的羽毛覆盖在大腿和跗骨上,上肢也有羽毛,在每个翅上有一强壮的爪,爪很锋利,是很有效的武器。在繁殖季节小美洲鸵的颈部就会具有明显的环。两性相似,但雄鸟体色略暗,体形略大于雌鸟。幼鸟比成鸟体色暗,背上无斑点,而具有黑、灰和白三色相间的条纹。

地理分布

小美洲鸵栖息在巴塔哥尼亚平原和东部斜坡草原地区及安地斯山脉平原的辽阔丛林,横跨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及秘鲁。

栖息环境

所有小美洲鸵的亚种都喜欢栖息在草原、丛林及沼泽。小美洲鸵其中一些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生活于潘帕斯植被地区(南美洲的温带草原),另一些分布于南美洲西部的自秘鲁南部到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地区,生活于普那植被地区(安第斯山区的山地植被类型)。指名亚种分布在低于海拔1500米以下,而其他的亚种则分布在介乎海拔3000-4500米的地方,南至海拔1500米的地方。

生活习性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奔跑速度每小时60公里,具有很好的视力及听力,成年雄鸟平时愿意独自生活,有与世隔绝的孤独。该物种非常合群,常见不同的年龄组在一起成群活动,在非繁殖期聚群,会以5-30只鸟聚居。在繁殖季节会出现于湖泊,河流和湿地附近,此时雌鸟会主动进入雄鸟的领地求偶,而雄鸟也会出现竞争,以短暂的战斗确保自己的领土。

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食性很杂,但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为主,特别是开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芦科植物和野生无花果等,也吃昆虫、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生长繁殖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婚配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鸟配2—12只雌鸟。雄鸟在试图吸引雌鸟时,会快速的用翅膀拍打雌鸟,繁殖期为5-10月,孵化期35-40天。雄鸟同时孵化几只雌鸟在一个窝里下的蛋。窝由雄鸟在地面上挖成,比较浅,上面铺一些草。雌鸟在里面每窝下大约50个长约8-13厘米呈黄绿色的蛋。小鸟在孵化6周以后出世,然后由雄鸟抚养6个星期左右。雄鸟在孵蛋时会特别带有攻击性,所以雌鸟会在巢边产后来的蛋,而非在巢内。大部份的蛋都是由雄鸟搬入巢内,其中有些会遗留在巢外变坏,吸引苍蝇,这些苍蝇成了雄鸟和出生的雏鸟的食物。

亚种分化

1.小美洲鸵秘鲁亚种(学名:Pterocnemiapennatagarleppi)

2.小美洲鸵智利亚种(学名:Pterocnemiapennatatarapacensis)

3.小美洲鸵指名亚种(学名:Pterocnemiapennatapennata)

保护现状

小美洲鸵因人为猎杀、捕蛋及栖息地分散而变得近危。农业生产令该物种失去大部份栖息地,其野外分布地只有1百万平方公里。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本文Hash:7aecf727ba1421c50f5e560faae67e871f7fb4f9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