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鹩鹛的介绍、地理分布

导读: 介绍 地理分布

斑翅鹩鹛的图片

斑翅鹩鹛(学名:Spelaeornis troglodytoides,英文名:Bar-winged Wren-Babbler)是画眉科鹩鹛属的鸟类。

斑翅鹩鹛是一种体小(13厘米)而尾稍长的鹩鹛。上体红褐而具黑白色点斑,尾及两翼具黑色细横斑的鸣禽。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西南及缅甸东北部,罕见且局部分布。

中文学名:斑翅鹩鹛

拉丁学名:Spelaeornis troglodytoides

英文俗名:Bar-winged Wren-Babbler

命名作者:Verreaux, J, 18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画眉科(Timaliidae)

中文属名:鹩鹛属(Spelae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7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介绍

斑翅鹩鹛 Bar-winged Wren-Babbler

雀形目 > 莺科> 鹩鹛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Spelaeornis troglodytoides
斑翅鹩鹛
斑翅鹩鹛

描述:体小(13厘米)而尾稍长的鹩鹛。上体红褐而具黑白色点斑,尾及两翼具黑色细横斑。下体棕色,喉白色明显,胸通常具浅淡的白色纵纹。亚种souliei 脸颊褐色较重而少棕色;rocki的体型较大,脸颊深橙色,背多灰且两翼的横斑较少。

虹膜-红褐;嘴-上嘴近黑,下嘴偏粉;脚-褐色。

叫声:4~5个音节的低鸣。告警叫声为细弱的churr。叫声为压抑的cheep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西南及缅甸东北部。

地理分布

罕见且局部分布。指名亚种为留鸟于四川中部及西南部;halsueti于甘肃南部白水江及陕西南部秦岭;rocki仅局限于云南西北部澜沧江以东的一小块地区;souliei 在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及西北部的澜沧江以西地区。

习性:栖于海拔1500~3600米的山区森林林下层。

长尾鹩鹛的介绍、地理分布

长尾鹩鹛的图片

长尾鹩鹛(学名:Spelaeornis chocolatinus,英文名:Naga Wren-Babbler)是画眉科鹩鹛属的鸟类。

长尾鹩鹛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缅甸、中国西南部及越南北部等地,属于濒危动物,受到世界各国法律保护

中文学名:长尾鹩鹛

拉丁学名:Spelaeornis chocolatinus

英文俗名:Naga Wren-Babbler

命名作者:Godwin-Austen & Walden, 187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画眉科(Timaliidae)

中文属名:鹩鹛属(Spelae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ne Ind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介绍

长尾鹩鹛
长尾鹩鹛长尾鹩鹛 Long-tailed Wren-Babbler

雀形目 > 莺科 >鹩鹛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Spelaeornis chocolatinus

描述

体小(11厘米)而纤细的深褐色鹩鹛。尾相对长,喉白,头侧偏灰,上体橄榄褐色而具黑色鳞斑。诸亚种的下体有别。亚种kinneari喉皮黄白,胸橄榄褐而具皮黄及黑色的横斑及点斑,腹部略灰具白色点斑。亚种reptatus的喉近白而具浅褐色点或黄褐而具红褐色点,渐变成下体余部的橄榄褐色,腹中心灰色。

虹膜-红褐;嘴-黑色;脚-偏粉色。

叫声

响亮的爆破哨音wheeuh。鸣声为快速重复的两或三个音节的颤鸣,最后的音上升;也作偏高而快速的ticki-ticki-ticki-ticki或嘟声,似鹪鹩的鸣声。

分布范围

印度东北部、缅甸、中国西南部及越南北部。

地理分布

罕见。亚种reptatus留鸟为于云南西部和四川中部及西南部。亚种kinneari 从邻近的越南进入云南东南部(金屏)。习性:栖于海拔1650~3000米的山区森林、林缘及次生植被。

长嘴鹩鹛的介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长嘴鹩鹛的图片

长嘴鹩鹛(学名:Rimator malacoptilus,英文名:Long-billed Wren-Babbler)是幽鹛科长嘴鹩鹛属的鸟类。

体小(13厘米)尾短、体羽蓬松的褐色而具皮黄色纵纹的鹩鹛。嘴长而下弯,与纹胸鹪鹛的区别在嘴长且无显著眉纹。下体深褐,喉皮黄白色,胸具淡皮黄色纵纹。

中文学名:长嘴鹩鹛

拉丁学名:Rimator malacoptilus

英文俗名:Long-billed Wren-Bab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4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幽鹛科(Pellorneidae)

中文属名:长嘴鹩鹛属(Rimator)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from ne India to s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6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介绍

毫微米:

长嘴鹩鹛
长嘴鹩鹛

长嘴鹩鹛

英文名:Long-billed Wren-babbler

雀形目 > 莺科 > 鹩鹛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Rimator malacoptilus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粉红。

叫声:在缅甸,据报道为动听的哨音;也作轻柔的吱吱叫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苏门答腊。

地理分布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指名亚种不常见,但也可能是常被忽视,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900~2500米的山区森林。此亚种最近还见于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据Robson介绍)。亚种pasquieri见于越南的黄连山省,也应留意有可能在云南东南部的金屏地区出现。

生活习性

栖于地面或近地面处,跳动于浓密地表植被中。

斑翅拟鹂的简介、分类地位、地理分布

斑翅拟鹂(学名:Icterus maculialatus,英文名:Bar-winged Oriole)是拟鹂科拟鹂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斑翅拟鹂

拉丁学名:Icterus maculialatus

英文俗名:Bar-winged Oriole

命名作者:Cassin, 184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拟鹂科(Icteridae)

中文属名:拟鹂属(Icterus)

繁殖区:中美洲 : s Mexico to El Salvador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橙色

次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中文名:斑翅拟鹂

拉丁名:Icterusmaculialatus

英文名:Bar-wingedOriole

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拟鹂科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本文Hash:fcc4f2d592224c24f6dbcf8857db06512a46a676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