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鹈鹕的物种分类、外形特征、栖息环境、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亚种分化

导读: 物种分类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澳洲鹈鹕(学名:Pelecanus conspicillatus,英文名:Australian Pelican)是鹈鹕科鹈鹕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澳洲鹈鹕

拉丁学名:Pelecanus conspicillatus

英文俗名:Australian Pelican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4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鹈鹕科(Pelecanidae)

中文属名:鹈鹕属(Pelecanus)

繁殖区: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物种分类

澳洲鹈鹕最初是由荷兰自然学家Coenraad Jacob Temminck于1824年描述。其种小名的拉丁文意思是“明显”。

外形特征

澳洲鹈鹕在鹈鹕中算中等身型:长1.6-1.8米,翼展2.3-2.5米,重4-13公斤。它们主要呈白色,双翼的主羽呈黑色。喙呈淡粉红色,在鸟类中是最大的,可以长达49厘米。

栖息环境

澳洲鹈鹕喜欢生活在辽阔及没有太多植物的水面。只要有足够的鱼类供应,周边的环境并不重要,可以是森林、草原、沙漠、入海的泥地、公园或工业废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澳洲鹈鹕并没有特定的行动模式,只会追随食物的供应。当艾尔湖于1974年至1976年间注满时,周边的城市只有少量的澳洲鹈鹕;但当湖水干涸后,它们就再次分散到其他地方,去到边海岸,甚至到达圣诞岛、帕劳及新西兰。

繁殖方式

澳洲鹈鹕2-3岁就开始繁殖。在热带(即南纬26°以北),繁殖季节始于冬天,南部的是始于春末,内陆地区的则很多是在雨季后。它们的巢是在地上的一个浅洼,有时会有草围边。它们的巢是共享的。它们会生1-3只蛋,蛋呈粉白色及约有93×57毫米大。经孵化后,较大的雏鸟会吃得较多,而最细小的则因饥饿或自杀而死亡。孵化后首两星期,雏鸟会吃双亲反刍的液体,之后两个月则会吃鱼类及一些脊椎动物。

亚种分化

于1947年,在新西兰格拉斯米尔湖(LakeGrassmere)发现了少量的亚化石骨头,当时认为这些骨头是属于澳洲鹈鹕的新亚种Pelecanus(conspicillatus)novaezealandiae。但是,后来发现这其实不是独有的亚种。

小美洲鸵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小美洲鸵的图片

小美洲鸵(学名:Rhea pennata,英文名:Lesser Rhea)是美洲鸵鸟科美洲鸵鸟属的鸟类。

小美洲鸵(学名:Rhea pennata)是美洲鸵鸟目美洲鸵鸟科的鸟类,又名达尔文美洲鸵,共有三个亚种,是现存美洲鸵鸟中体形最小的物种。身高92-100 cm,体重15-25 kg。翅发达,但不会飞行。有10枚初极飞羽,指骨3枚。腿强大,3个前趾均具爪。头、颈、腿和围眼部除少数羽毛外均裸出。无真正尾羽。群居性。栖息于安地斯山脉平原的辽阔丛林,稀疏林地、灌木丛和草原。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繁殖期为5-10月,孵化期35-40 天,寿命20-40年。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及秘鲁。

中文学名:小美洲鸵

拉丁学名:Rhea pennata

英文俗名:Lesser Rhea

命名作者:d’Orbigny, 1834

中文目名:美洲鸵鸟目(Rheiformes)

中文科名:美洲鸵鸟科(Rheidae)

中文属名:美洲鸵鸟属(Rhea)

繁殖区:南美洲 : Southern Con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拉丁文学名:Pterocnemia pennata

鸵形类中最小的一种,产南美。较美洲鸵稍小,高约1.2米,重约20-30千克。尾羽退化。足三趾,善奔跑。灰褐色,杂棕色。习性与美洲鸵相近。现已人工饲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美洲鸵鸟目(Rheiformes)

美洲鸵鸟目只有美洲鸵鸟科(Rheidae)一科,分大美洲鸵和小美洲鸵两种。大美洲鸵是美洲最大的鸟,但比鸵鸟要小得多,体重只有25千克。小美洲驼体型更小,是体型最小的大型走禽。美洲鸵鸟有三个脚趾,又被称作三趾鸵鸟,虽然也不会飞,翼却比较发达。

外形特征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高90-100厘米,重15-25公斤。双翼较其他鸵鸟大,但仍然不会飞。成鸟通体灰褐,背上和下体具都有很多白色斑点,足具三趾,缺后趾。光滑柔软的羽毛覆盖在大腿和跗骨上,上肢也有羽毛,在每个翅上有一强壮的爪,爪很锋利,是很有效的武器。在繁殖季节小美洲鸵的颈部就会具有明显的环。两性相似,但雄鸟体色略暗,体形略大于雌鸟。幼鸟比成鸟体色暗,背上无斑点,而具有黑、灰和白三色相间的条纹。

地理分布

小美洲鸵栖息在巴塔哥尼亚平原和东部斜坡草原地区及安地斯山脉平原的辽阔丛林,横跨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及秘鲁。

栖息环境

所有小美洲鸵的亚种都喜欢栖息在草原、丛林及沼泽。小美洲鸵其中一些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生活于潘帕斯植被地区(南美洲的温带草原),另一些分布于南美洲西部的自秘鲁南部到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地区,生活于普那植被地区(安第斯山区的山地植被类型)。指名亚种分布在低于海拔1500米以下,而其他的亚种则分布在介乎海拔3000-4500米的地方,南至海拔1500米的地方。

生活习性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奔跑速度每小时60公里,具有很好的视力及听力,成年雄鸟平时愿意独自生活,有与世隔绝的孤独。该物种非常合群,常见不同的年龄组在一起成群活动,在非繁殖期聚群,会以5-30只鸟聚居。在繁殖季节会出现于湖泊,河流和湿地附近,此时雌鸟会主动进入雄鸟的领地求偶,而雄鸟也会出现竞争,以短暂的战斗确保自己的领土。

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食性很杂,但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为主,特别是开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芦科植物和野生无花果等,也吃昆虫、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生长繁殖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婚配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鸟配2—12只雌鸟。雄鸟在试图吸引雌鸟时,会快速的用翅膀拍打雌鸟,繁殖期为5-10月,孵化期35-40天。雄鸟同时孵化几只雌鸟在一个窝里下的蛋。窝由雄鸟在地面上挖成,比较浅,上面铺一些草。雌鸟在里面每窝下大约50个长约8-13厘米呈黄绿色的蛋。小鸟在孵化6周以后出世,然后由雄鸟抚养6个星期左右。雄鸟在孵蛋时会特别带有攻击性,所以雌鸟会在巢边产后来的蛋,而非在巢内。大部份的蛋都是由雄鸟搬入巢内,其中有些会遗留在巢外变坏,吸引苍蝇,这些苍蝇成了雄鸟和出生的雏鸟的食物。

亚种分化

1.小美洲鸵秘鲁亚种(学名:Pterocnemiapennatagarleppi)

2.小美洲鸵智利亚种(学名:Pterocnemiapennatatarapacensis)

3.小美洲鸵指名亚种(学名:Pterocnemiapennatapennata)

保护现状

小美洲鸵因人为猎杀、捕蛋及栖息地分散而变得近危。农业生产令该物种失去大部份栖息地,其野外分布地只有1百万平方公里。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西丛鸦的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西丛鸦的图片

西丛鸦(学名:Aphelocoma californica,英文名:California Scrub Jay)是鸦科丛鸦属的一种鸟类,又叫加利福尼亚州丛鸦。是一种蓝白相间的鸟,平均体重约为80克。西丛鸦有和松鼠类似的行为,经常把采集到的食物贮藏起来。除了直接采集食物,西丛鸦还会偷窃别的鸟贮藏的食物。主要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

中文学名:西丛鸦

拉丁学名:Aphelocoma californica

英文俗名:California Scrub Jay

命名作者:Vigors, 183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丛鸦属(Aphelocoma)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Washington to Baja California

非繁殖区:Subspecies follow HBW 14 and B北美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西丛鸦
西丛鸦
西丛鸦
西丛鸦

西丛鸦是雀形目中一种体型较大的鸣禽,体长27-31厘米,翼展39厘米,体重约80克。有明亮的蓝色、白色和灰色组成的羽毛图案,有一个蓝色的头,翅膀和尾巴灰蓝色,背部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喉咙处有白色与蓝色羽毛组成的环状的项带。鸟喙和脚爪灰黑色,虹膜黑色。

嘴坚实、强大;上下喙缘光滑,或上喙尖端有一缺刻。鼻孔为羽毛或鼻须所掩盖,在鼻孔处的喙脊到上喙缘的厚度大于下喙的底部到下喙缘的厚度;跗蹠后侧为两片纵长鳞片所包被,前侧为盾状鳞;初级飞羽10枚,第1枚初级飞羽较长,超过第2枚初级飞羽的一半;尾羽12枚。雌雄相似,幼鸟似成鸟,但体色较淡。

栖息环境

西丛鸦
西丛鸦

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红树林、乡村花园、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和地中海型疏灌丛。

生活习性

西丛鸦
西丛鸦

西丛鸦一般不作长途迁移,但在寒冷的冬季会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区。通常居住在有河流的山谷底,覆盖橡树的山麓,橡树林立的泥淖,小溪,以及遮阳的树木和灌木林密集的住宅区。饮食中植物成分的比例是73%和27%,约有三分之一的水果和浆果,三分之二橡子,坚果和谷物。坚果和橡子经常隐藏储存供日后使用。

西丛鸦和松鼠类似,西丛鸦经常把采集到的食物贮藏起来。除了直接采集食物,西丛鸦还会偷窃别的鸟贮藏的食物。最有趣的是,西丛鸦似乎知道所谓“黑吃黑”的含义。它们会提防其他鸟偷走他们贮藏的食物——尽管这些食物的一部分可能也是偷来的。

相关研究

西丛鸦
西丛鸦

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一组科学家证实,西丛鸦在防备“黑吃黑”方面,具有很有趣的行为。当一只西丛鸦贮藏食物的时候,它会注意周围是否有其他鸟看到了它贮藏食物的行为。如果这只西丛鸦发现了某只鸟看到了它以及它的“食品仓库”,它会记住“目击者”,并有针对性地调整“食品仓库”的地点,防止食物被偷走。

鸟类研究专家发现,当西丛鸦死亡时,众多同类会聚集成群,纷纷飞到尸体身边,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盛大的哀悼仪式:西丛鸦们会共同发出一种叫声,并不断传开,吸引更多的同类,它们随即一起发出叫声,因此形成此起彼伏的悲伤“奏鸣曲”。

生长繁殖

西丛鸦
西丛鸦

西丛鸦的鸟巢通常筑在山坡树木上,或在有溪流的低灌木下部,位于鸟巢附近一般有水,产卵期从3月初到6月,4月份是繁殖的高峰期。通常一巢产4至6枚卵。孵化持续大约16天,幼鸟在18天左右离开鸟巢。丛鸦一般不集群,行为方式类同其他鸦或椋鸟。它们可以连续线飞行获取食物来源。

地理分布

西丛鸦
西丛鸦

西丛鸦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亚种分化

西丛鸦
西丛鸦

亚种分化

本文Hash:ddbabf9a442d32d3c5cd44b3066551225c13c1f3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