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氏岩鹀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导读: 戈氏岩鹀-外形描述 戈氏岩鹀-叫声 戈氏岩鹀-地理分布 戈氏岩鹀-生活习性

戈氏岩鹀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戈氏岩鹀-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17厘米)的鹀。似灰眉岩鹀但头部灰色较重,侧冠纹栗色而非黑色。与三道眉草鹀的区别在顶冠纹灰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淡。各亚种有异,南方的亚种yunnanensis较指名亚种色深且多棕色,最靠西的亚种decolorata色彩最淡。幼鸟头、上背及胸具黑色纵纹–野外与三道眉草鹀幼鸟几乎无区别。

虹膜—深褐;嘴—蓝灰;脚—粉褐。

戈氏岩鹀-叫声

叫声:鸣声多变且似灰眉岩鹀,但由更高音的tsitt音节导出。叫声为细而拖长的tzii及生硬的pett pett声。

戈氏岩鹀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戈氏岩鹀-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具独特扩散方式的种类,分布于阿尔泰山,俄罗斯的外贝加尔 ,蒙古,中国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冬在缅甸东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在新疆极西部天山山麓地带及塔里木盆地的西缘(decolorata);西藏东南部、青海南部及四川西部(khamensis);青海西部、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西部(godlewskii);云南北部、西藏极东南部至四川中部(yunnanensis);四川北部及东部直至黑龙江南部(omissa包括styani)。亚种godlewskii及yunanensis冬季部分地南迁。

戈氏岩鹀-生活习性

习性:喜干燥而多岩石的丘陵山坡及近森林而多灌丛的沟壑深谷,也于农耕地。

灰眉岩鹀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灰眉岩鹀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灰眉岩鹀-外形描述

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特征为头具灰色及黑色条纹,下体暖褐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与戈氏岩鹀的区别在头部条纹黑色而非褐色,且头部的灰色甚显白。亚种stracheyi较小,下体色深,腰棕色较深。亚种stracheyi及par均具皮黄色的翼斑。

虹膜—深红褐;嘴—灰色,嘴端近黑,下嘴基黄或粉色;脚—橙褐。

灰眉岩鹀-叫声

叫声:鸣声甚悠长,加速成清晰的啾啾短句声似鹪鹩或芦鹀。叫声为尖而拖长的tsii;告警时加长并重复。其他叫声包括短促的tiip,唧啾声及卷舌音trrr。

灰眉岩鹀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灰眉岩鹀-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西北非、南欧至中亚和喜马拉雅山脉。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4000米。亚种par在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及西天山;stracheyi于西藏西南部札达、噶尔及普兰地区。

灰眉岩鹀-生活习性

习性:喜干燥少植被的多岩丘陵山坡及沟壑深谷,冬季移至开阔多矮丛的栖息生境。

灰眉岩鹀-别名俗名

灰眉子

雪鹀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雪鹀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雪鹀-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17厘米)而矮圆的黑白色鹀。形小的嘴黑色。繁殖期雄鸟特征明显,白色的头、下体及翼斑与其余的黑色体羽成对比。繁殖期雌鸟对比不强烈,头顶、脸颊及颈背具近灰色纵纹,胸具橙褐色纵纹。第一冬的鸟黑色较少,且散有橙褐色,尤其在头顶及胸上。幼鸟的头及胸灰色。

虹膜—色深;嘴—成鸟黑色,幼鸟及第一冬鸟偏黄;脚—黑色。

雪鹀-叫声

叫声:立于巨砾或在振翼下行时作叫,鸣声仅为单调的短句交替。常有的飞行叫声为颤音tiriririt接流水般的tew声。两种叫声均似铁爪鹀但富有乐感。也作沙哑的djeee叫声。

雪鹀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雪鹀-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极区苔原冻土带及海岸陡崖。越冬南迁至大约北纬50°。

分布状况:数量甚少的亚种vlasowae越冬见于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北部。偶有鸟至河北。

雪鹀-生活习性

习性:栖于光裸地面。冬季群栖但一般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常规步调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鸟作蛙跳式前行。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的炫耀舞姿飞行然后突然降至地面。

本文Hash:5902607a9aca7309689527a007b57b392dc8971c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