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斑胸草雀的图片

斑胸草雀(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英文名:Zebra Finch)是梅花雀科斑胸草雀属的鸟类。

斑胸草雀(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别名:斑马纹草雀、金山珍珠、锦花鸟、锦华鸟、珍珠鸟、小珍珠、锦花雀,属于雀形目梅花雀科,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新几内亚的热带森林中。身长10-11cm,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斑胸草雀与其他梅花雀科鸟类同样有高度的社会性,雄鸟会通过“唱情歌”求偶。常用于脊椎动物脑、行为和演化研究的模型。中国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澳大利亚引进,目前为世界许多国家饲养的观赏鸟。

中文学名:斑胸草雀

拉丁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

英文俗名:Zebra Finch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梅花雀科(Estrildidae)

中文属名:斑胸草雀属(Taeniopygia)

繁殖区:澳洲界 : Lesser Sundas, c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斑胸草雀
斑胸草雀

斑胸草雀体长10cm,雄鸟头顶青灰色,眼前方灰白色,眼后下方有棕红色圆形大斑,上体大部羽毛棕灰色;翅羽黑褐色,肋部棕红色并有白色珍珠样点斑;尾羽黑色并有较规整的白色横纹,尾端呈圆铲形;喉及颈侧淡灰色,并有黑色横纹,胸腹部土灰色。嘴壳朱红色,足趾肉红色,雌鸟羽色暗淡,头、面颊、喉均呈青灰色;眼下方具有黑色纵纹;上体羽色为淡灰褐色;胸腹皆为淡灰色;嘴壳红色略淡于雄鸟,足趾红色也淡于雄鸟。

人工饲养条件下,培育有全身羽毛白色的变种,白色珍珠鸟雄鸟嘴红的深,雌鸟红色淡。另有驼色,花色、头顶有冠,嘴巴黄色等变种。

生活习性

斑胸草雀
斑胸草雀

在原产地生活在以草原、灌木、荒漠为主的开阔地带,也见于园林和民居附近,觅食植物种子、嫩芽,也吃少量小昆虫,栖息在树林,喜集群生活。

鸣声轻,很像急促的车轮因缺油发出的“吱吱”声,受惊时和彼此呼唤时发出的叫声很像小喇叭在极远的地方吹奏时的声音,偶尔也会发出类似猫叫的“喵喵”声。

生长繁殖

繁殖时仍然结群营巢,完成筑巢后,一周之内会有数次交配行为,配对成功后约一周就在巢中产下5~8枚卵,卵椭圆形,呈白色,两性共同孵化育雏,雌雄鸟交替孵化,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14天左右。不哺育的鸟仍然在一起觅食嬉戏。

斑胸草雀的雌鸟喜欢以“歌”择偶,雄鸟谁经常“唱”且“唱”得久、调子多,谁就更受雌鸟的青睐。德国鸟类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雄性斑胸草雀声调越高越对雌性斑胸草雀有吸引力。

加州大学科学家则在实验中发现,在没有异性出现的时候,斑胸草雀竟然会对着同性大力放歌,互相吸引,并组成搭档伴侣,其忠贞程度不亚于异性伴侣,证明动物中也存在同性行为。

黑胸麻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胸麻雀的图片

黑胸麻雀(学名:Passer hispaniolensis,英文名:Spanish Sparrow)是雀科雀属的鸟类。

黑胸麻雀(学名:Passer hispaniolensis)属雀形目雀科麻雀属,栖于旷野及有树的田地。分布于佛得角群岛、南欧、北非、中东、中亚和中国西部地区。

中文学名:黑胸麻雀

拉丁学名:Passer hispaniolensis

英文俗名:Spanish Sparrow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雀属(Passer)

繁殖区:古北界 : sw, sc, also n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黑胸麻雀
黑胸麻雀

中等体型(15.5厘米)的粗壮麻雀。嘴厚。成年雄鸟头顶及颈背栗色,脸颊白,上背及两胁密布黑色纵纹,颏及上胸黑色。

雌鸟:较为单色,似家麻雀雌鸟但嘴较大且眉纹较长,上背两侧色浅,胸及两胁具浅色纵纹。

虹膜-深褐;嘴-雄鸟黑色,雌鸟黄色,嘴端黑色;脚-粉褐。

叫声:鸣声似家麻雀但较有韵律。叫声似家麻雀但音调较高。吱叫声较深沉。

地理分布

黑胸麻雀分布图
黑胸麻雀分布图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佛得角群岛、南欧、北非、中东、中亚和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transcapicus为地方性常见留鸟,见于新疆西北部喀什、天山及昆仑山地区的较低海拔处。

生活习性

黑胸麻雀
黑胸麻雀

栖于旷野及有树的田地。在城镇栖于家麻雀不出现的栖息生境。

生长繁殖

黑胸麻雀
黑胸麻雀

斑腹沙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腹沙锥的图片

斑腹沙锥(学名:Gallinago media,英文名:Great 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鸟类。

斑腹沙锥,属鹬科(Scolopacidae,snip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中文学名:斑腹沙锥

拉丁学名:Gallinago media

英文俗名:Great Snipe

命名作者:Latham, 1787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沙锥属(Gallinago)

繁殖区:古北界 : nw

非繁殖区:非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躯体短粗、喙长、栖息于潮湿稠密林地的5种鸟,与沙锥近缘。是会令人吃一惊的猎禽﹕会蹲伏在枯叶中一动不动,淡黄褐色有斑纹的羽衣与环境一致,直到几乎被人踩上才突然迅速飞走。眼睛在头部的位置比其他任何鸟都靠後,视野为360度。耳孔位于眼眶下而非眼後。体羽以淡黄褐色为主。上体具黑色带状横纹;尾羽黑色,并散有锈色红斑,其末端上面黄灰色;下体白色,密布暗色横斑。雌鸟与雄鸟相似。

虹膜-褐色;嘴-基部偏粉,端黑;脚-粉灰。

生活习性

独栖,黄昏时最活跃。主要以蚯蚓为食。用脚敲地把蚯蚓引诱到地表,然後用长而敏感的喙(喙尖张开)像镊子一样,将蚯蚓拖出,这种取食习性迫使丘鹬必须迁徙,土地一开始冻结就离开。每个个体每天食量约450克(1磅),相当於其体重两倍,这些吃进腹中的食物,一直被人视为美味佳肴。丘鷸於早春营巢,巢由树叶构成,通常筑於树脚下,每窝产4卵,由雌鸟单独孵化。受惊时,雌鸟能双腿抱著一只幼雏飞去。幼雏一月之内即可长到成鸟大小。美洲丘鹬(Scolopaxminor或Philohelaminor)的雌鸟体长约28公分(11吋,包括喙),雄鸟略小。翅圆且外侧飞羽稀少,在飞行时能发出振动响声,这种响声似乎为有意发出的。雄鸟求偶表态时发出悦耳而多变哨声般的鸣啭,先螺旋式地向上飞到60~90公尺(200~300呎)高空,接著拍动翅膀降落到原地,这种动作在黄昏时进行,反覆半小时之久。美洲丘鹬繁殖於北美温带,并在美国东南部越冬。欧洲丘鹬(S.rusticola)在英国到日本的旧大陆温带地区繁殖,偶然迁徙到美国东部。颜色与美洲丘鷸不同,腹部有褐色横斑。雌雄大小几乎相同,均约35公分。求偶炫耀时雄鸟按三角形途径低飞过树梢,同时发出呱呱的叫声。其他丘鷸产於印度和东印度群岛。

大多栖息在潮湿、阴暗、落叶层厚的稠密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白天常隐伏林中,很少飞出。如果受惊,只飞过一段很短的距离,就又隐伏在树丛中。黄昏常飞到森林附近的湿地、湖畔、河边、水田和沼泽地上觅食。平常很少鸣叫,发情时鸣声多变。取食蚯蚓、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也吃蜗牛、淡水螺蛳。

叫声:被赶时常悄然无声,但偶尔发出快速的etsh-etsh-etsh声。占域飞行时雄鸟发出oo-oort的嘟哝声,紧接着发出具爆破音的尖叫。

丘鹬是飞越喜玛拉雅山的候鸟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一雄多雌。通常在夜间结合,白天分离。回巢区时开始发情飞翔。大都在夕阳西下时,雄鸟飞到树林的上空。发情停止后,雄鸟找雌鸟在地上交配。巢在密林中的地上、小灌木丛的下面或枯枝落叶中,为浅坑洼状,用枯枝、干草、干叶等筑成。4~6月产卵,每窝3~4枚。卵长梨形,壳薄,有棕、黄褐和粉红色,并具天蓝色或淡紫灰色斑点。孵化期22~24天。

本文Hash:8e64141b52995a64b72ac3cb1a8992b2944e1a62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