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彩雀莺的简介、特性、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鸟种简介 特性 叫声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花彩雀莺的图片

花彩雀莺(学名:Leptopoecile sophiae,英文名:White-browed Tit-warbler)是长尾山雀科雀莺属的鸟类。

分布范围:中亚、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部。n分布状况:罕见留鸟。指名亚种于新疆喀什、天山及哈密地区、甘肃北部、青海祁连山东北部、青海南部;major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及青海柴达木盆地;stoliczkae于塔里木盆地的山区,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周围,以及西藏西部的狮泉河;obscura于西藏东部至甘肃、四川及青海东部。

中文学名:花彩雀莺

拉丁学名:Leptopoecile sophiae

英文俗名:White-browed Tit-warbler

命名作者:Severtsov, 187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

中文属名:雀莺属(Leptopoecile)

繁殖区:古北界 : c,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7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花彩雀莺
花彩雀莺

花彩雀莺 White-browed Tit-Warbler

雀形目 > 莺科 > 雀莺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eptopoecile sophiae

特性

描述:体小(10厘米)的毛茸茸偏紫色雀莺。顶冠棕色,眉纹白。雄鸟胸及腰紫罗兰色,尾蓝色,眼罩黑色。雌鸟色较淡,上体黄绿,腰部蓝色甚少,下体近白。与凤头雀莺的区别为眉纹白,无羽冠,顶冠棕色,外侧尾羽有白边。亚种obscura较指名亚种色深,下体全紫,腰蓝色而非紫罗兰色;major色较淡,腹部蓝粉色上伸至胸;stoliczhae的色最淡,下体皮黄色上延至喉基部。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灰褐。

叫声

鸣声为甜美而嘹亮的唧唧声。叫声为金属般高音tzret。

地理分布

中亚、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指名亚种于新疆喀什、天山及哈密地区、甘肃北部、青海祁连山东北部、青海南部;major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及青海柴达木盆地;stoliczkae于塔里木盆地的山区,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周围,以及西藏西部的狮泉河;obscura于西藏东部至甘肃、四川及青海东部。

生活习性

栖于矮小灌丛,夏季于林线以上至海拔4600米,冬季下至海拔2000米。繁殖期外结群生活。飞行弱。常下至地面。

巨嘴沙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巨嘴沙雀的图片

巨嘴沙雀(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英文名:Desert Finch)是燕雀科巨嘴沙雀属的鸟类。

巨嘴沙雀是一种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的燕雀科鸟类。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她们把巢建在松树的树杈上,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拉丁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俗名:Desert Finch

命名作者:Lichtenstein, MHK, 182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巨嘴沙雀属(Rhodospiza)

繁殖区:古北界 :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3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雄鸟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燕雀科

中文属名:沙雀属

拉丁文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名:Desert Finch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chenstein,1823

外形特征

体长约15厘米。两翼粉红,嘴亮黑,翼及尾羽黑而带白色及粉红色羽缘。具厚大的黄嘴,两翼及眼周绯红。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雌鸟

雄鸟:头顶黑褐,背褐有黑色纵纹,腰褐而沾粉红;眼周绯红,颊褐,眉纹

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且绯红色较少,雄鸟眼先黑色而雌鸟眼先无黑色。

与所有相似种类的区别在体羽纯沙色且嘴黑。

与其他沙雀的区别在色较深,体羽多杂斑,顶冠色深且嘴较厚。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

鸣声为轻柔的噗声间杂以颤音、卷舌音及叫声;较赤胸朱顶雀声哑且鼻音重。叫声为唇音r-r-r-r-r-ee或哑声turr,飞行时也作尖声的shreep。

地理分布

北非、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北。

地理分布

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肃、内蒙古的大部地区。

生活习性

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不喜干燥多石或多沙的荒漠。也见于花园及耕地。飞行迅速而有起伏。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

花腹绿啄木鸟的简介、外形特征、食性、生长繁殖、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花腹绿啄木鸟的图片

花腹绿啄木鸟(学名:Picus vittatus,英文名:Laced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

花腹绿啄木鸟体约30厘米,绿色。 分布于孟加拉、东南亚至苏门答腊及爪哇。

中文学名:花腹绿啄木鸟

拉丁学名:Picus vittatus

英文俗名:Lac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绿啄木鸟属(Picu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to Jav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鸟种简介

花腹绿啄木鸟
花腹绿啄木鸟

中文名称:花腹绿啄木鸟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Vieillot,1818

拉丁文名: Picus vittatus

外形特征

描述:中等体型(30厘米)的绿色啄木鸟。雄鸟顶冠红色,雌鸟黑色;背绿;腰黄;尾黑;初级飞羽黑色具白色条纹;喉皮黄;胸皮黄而具明显的绿色羽缘花纹;黑色的过眼纹及颊纹杂白;颊蓝灰。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近绿。

花腹绿啄木鸟雄鸟顶冠为红色。虹膜为红色。颊为蓝灰色,有杂白色颊纹。过眼纹为黑色。嘴为黑色。喉为皮黄色。胸为皮黄色,有明显的绿色羽缘花纹。初级飞羽为黑色,有白色条纹。背为绿色。腰为黄色。雌鸟顶冠为黑色。虹膜为红色。颊为蓝灰色,有杂白色颊纹。过眼纹为黑色。嘴为黑色。喉为黄皮色。胸为皮黄色,有明显的绿色羽缘花纹。初级飞羽为黑色,有白色条纹。背为绿色。腰为黄色。

花腹绿啄木鸟叫声响亮。

食性

花腹绿啄木鸟以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

花腹绿啄木鸟为卵生,营巢于树洞中。

叫声

尖厉的kweep叫声, 渐下抑。

地理分布

孟加拉、东南亚至苏门答腊及爪哇。

地理分布

亚种eisenhoferi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高至海拔200米的适宜生境内为地方性常见。

生活习性

见于开阔林地及人工林。于地面、倒木或竹林取食。

花腹绿啄木鸟为留鸟。

本文Hash:8b5f928aa257f12de2f2753fb6d184906ce4dccf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