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牛椋鸟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导读: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红嘴牛椋鸟的图片

红嘴牛椋鸟(学名:Buphagus erythrorhynchus,英文名:Red-billed Oxpecker)是牛椋鸟科牛椋鸟属的鸟类。

红嘴牛椋鸟(学名:Buphagus erythrorhynchus,英文名:Red-billed Oxpecker)属雀形目椋鸟科牛椋鸟属,又叫做红嘴啄牛鸟。从名字可以看出来这种鸟儿和非洲水牛的共生关系,红嘴啄牛鸟吃非洲水牛身上的寄生虫。与同属的黄嘴牛椋鸟(Yellow-billed Oxpecker)区别在于其嘴全为红色。

中文学名:红嘴牛椋鸟

拉丁学名:Buphagus erythrorhynchus

英文俗名:Red-billed Oxpecker

命名作者:Stanley, 181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牛椋鸟科(Buphagidae)

中文属名:牛椋鸟属(Buphagus)

繁殖区:非洲 : e,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生活习性

红嘴牛椋鸟
红嘴牛椋鸟

红嘴牛椋鸟
红嘴牛椋鸟

在非洲大草原上,基本是有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地方就有牛椋鸟的存在,它们通过其扁平的喙,帮助食草动物整理毛发,挑出其中的跳蚤虱子、吸血苍蝇、或者皮上的蜱蛆,然后吃掉,这就是牛椋鸟的主要食物。

然而在这善良行为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丝血腥和狡诈,牛椋鸟并非完全善类,在做着清创护理工作的同时,它们也会毫不留情的吸食寄主的血,甚至到了嗜血成性,手段残忍的地步。它们一旦找到了食草动物的小小伤口,就绝不会错过,这个时候本来扁平用作梳理的喙成为了锋利的割刀,它们会把伤口慢慢扩大,直接吸食血液,而且这些伤口一般都不容易结痂,这样好几天牛椋鸟都会有新鲜血液吃。此外这些伤口还会滋生更多吸血虱子和寄生虫,也是牛椋鸟长期的食物来源。不过,为了更好的维护和食草动物寄主之间的关系,牛椋鸟也额外附送一个增值服务:警报功能。一旦有大型猎食动物靠近,牛椋鸟便会发出嘶嘶尖叫报警,给食草动物提供了逃脱被猎杀的机会。

地理分布

红嘴牛椋鸟
红嘴牛椋鸟

分布于东非和南非。

红嘴椋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红嘴椋鸟的图片

红嘴椋鸟(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英文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为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原作为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酒红胸椋鸟。头近白,嘴红(或黄),过眼纹近黑。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热带开阔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以及活动于河谷耕作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中文学名:红嘴椋鸟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英文俗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

命名作者:Jerdon,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to Cambodia and Vietne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是体型略大(25厘米)的近灰色椋鸟。头近白,嘴红,过眼纹近黑,胸及腹部酒红色,两翼深灰,飞行时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白斑明显。

虹膜-黄色;嘴-红色(或黄色),嘴基黑色;脚-褐黄。

叫声:结群进食时发出吱吱声。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地理分布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分布范围: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罕见于云南极西南部。

生活习性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喜开阔而干燥郊野、耕地及花园。结群进食,夜晚群栖。

亚种分化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指名亚种(学名: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铲嘴翠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铲嘴翠鸟的图片

铲嘴翠鸟(学名:Clytoceyx rex,英文名:Shovel-billed Kookaburra)是翠鸟科铲嘴翠鸟属的鸟类。

铲嘴翠鸟分布于新几内亚半岛、印尼部分岛屿的东端、巴布亚和米尔恩湾。

中文学名:铲嘴翠鸟

拉丁学名:Clytoceyx rex

英文俗名:Shovel-billed Kookaburra

命名作者:Sharpe, 1880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铲嘴翠鸟属(Clytoceyx)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褐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铲嘴翠鸟

铲嘴翠鸟
铲嘴翠鸟

【中文别名】锹嘴翠鸟、勺嘴翠鸟

【拉丁学名】Clytoceyx rex

【命名时间】Sharpe, 1880

【英文名称】Shovel-bill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外形特征

铲嘴翠鸟
铲嘴翠鸟

铲嘴翠鸟身长31-34 cm,雌鸟体重245-310 g,雄鸟体重247-325 g。雄鸟头部装饰有许多不同的颜色:深棕色的头顶,橙色的领有红色调,鼻孔为橙色,眼橙色,咽喉白色,侧颈对比鲜明的桔色。背部是黑色,肩胛骨和翅膀是非常深的棕色。尾部亮天蓝色,与深蓝棕色的尾巴鲜明的对比。翅膀的底面、胸部、两翼、下腹部和尾巴,构成一个整体橙色。鸟嘴非常粗壮强大,颌骨深棕色。虹膜深褐色,腿部黄褐色。

雌鸟与雄鸟类似,除了尾巴是棕红色。幼鸟酷似雌鸟,羽毛颜色更暗。颈部和胸部的羽毛有黑褐色的边界。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铲嘴翠鸟
铲嘴翠鸟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

铲嘴翠鸟分布图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地雨林和直到海拔2400米的山地。更广泛的分布于丘陵地区和平原。它们沿着森林山谷和沟壑中所包围的水道,也生活在人们居住的花园。分布于新几内亚半岛、印尼部分岛屿的东端、巴布亚和米尔恩湾。主要食物是大蚯蚓、昆虫及其幼虫、蜗牛、小蜥蜴,也有捕食小蛇的记录。

生长繁殖

铲嘴翠鸟筑巢在高大的树木上,离地面约25至30米。用嘴在树干上挖掘一个非常简短的洞穴,重复使用数年。每年的10月份繁殖,一次下2枚卵,雌鸟育雏,每次喂完雏鸟之后会将尾部朝向巢外排泄。

地理分布

1.Clytoceyx rex rex 分布于新几内亚,从佛吉克普半岛(Vogelkop )、欧文?斯坦利岭。

2.Clytoceyx rex imperator 分布于新几内亚西南部(R Noord to Mt Goliath.)。

本文Hash:ee0020098837d3450f65ed18c11daa214fd0e6d7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