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鼻麻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翘鼻麻鸭的图片

翘鼻麻鸭(学名:Tadorna tadorna,英文名:Common Shelduck)是鸭科麻鸭属的鸟类,又名白鸭、冠鸭、掘穴鸭、潦鸭、翘鼻鸭、花凫。与麻鸭属其他鸟种一样,体形中等,体长约60厘米,身体颜色醒目。雄鸟的头部和上颈为黑褐色,具有绿色的光泽,体羽主要为白色,喙赤红色,基部生有一个突出的红色皮质瘤,颜色艳丽。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盐池、盐田及海湾等处等湿地活动。冬天时随潮汐涨落,在未封冻的河口可见。冬季常数十至上百只结群活动。翘鼻麻鸭食性很杂。

中文学名:翘鼻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 tadorna

英文俗名:Common Shelduc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麻鸭属(Tadorna)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n 非洲, n India, s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翘鼻麻鸭形态特征图
翘鼻麻鸭形态特征图

体大(60厘米)而具醒目色彩的黑白色鸭。

雄鸟:绿黑色光亮的头部与鲜红色的嘴及额基部隆起的皮质肉瘤对比强烈。胸部有一栗色横带。

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淡,嘴基肉瘤形小或没有。前额有一小的白色斑点,棕栗色胸带窄而色浅,腹部黑色纵带也不甚清晰,

亚成体:褐色斑驳,嘴暗红,脸侧有白色斑块。

虹膜-浅褐;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春季多鸣叫。雄鸟发出低哨音;雌鸟发出gag-ag-ag-ag-ag叫声。

翘鼻麻鸭:雄鸟非繁殖羽
翘鼻麻鸭:雄鸟非繁殖羽
翘鼻麻鸭:幼鸟
翘鼻麻鸭:幼鸟

地理分布

翘鼻麻鸭地理分布图
翘鼻麻鸭地理分布图

翘鼻麻鸭的繁殖区从挪威海岸、瑞典、英国、法国、欧洲中部、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以及中亚,往东一直到东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和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

分布范围:由西欧至东亚,越冬区至北非、印度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方及东北,迁至中国东南部越冬,较常见。

生活习性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
翘鼻麻鸭

翘鼻麻鸭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盐碱平原草地、碱水和淡水湖泊、海岸、岛屿及其附近沼泽地带。迁徙和越冬期间也栖息于浅水海湾、淡水湖泊、水库、河口、盐田和海边滩地。喜欢成群生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只至数百只的大群。繁殖期间则成对生活。飞行疾速,两翅煽动较快。善游泳和潜水,也善行走。能在地上轻快的奔跑。性机警,常不断的伸颈四处观望。

翘鼻麻鸭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藻类、软体动物、蜗牛、牡蛎、海螺蛳、沙蚕、水蛭、蜥蜴、蝗虫、甲壳类、陆栖昆虫、小鱼和鱼卵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叶片、嫩芽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翘鼻麻鸭每年3月初开始离开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地,到达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西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末至5月初;秋季在9月末开始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1O月末至11月初到达南方越冬地。迁徙时多呈家族群和小群。迁徙路线主要沿海岸与河流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

生长繁殖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幼鸟
翘鼻麻鸭:幼鸟

翘鼻麻鸭二龄时性成熟。通常在越冬地时对即已形成,但也有在迁徙途中和到达繁殖地后才形成对。交配在水中,有时也在陆地上进行。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岸和湖边沙丘或石壁间,有时也在开阔草原上天然洞穴或孤、兔等动物的废弃洞穴中营巢。洞穴有的深达4米。巢呈盘状。多以禾本科植物、芨芨草、鸟骨和鱼骨构成。内垫以大量绒羽。巢高8厘米,深6厘米,内径17.5厘米,外径26厘米。

每窝产卵7—12枚。通常8—10枚。卵为椭圆形,颜色为浅黄色或奶白色。卵的大小为62—70×42—51毫米;卵重69—78克。通常一天一枚。产完最后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当有危险时雄鸟立即发出报警叫声,同时向巢飞去。雌鸟每天离巢外出觅食时,常用绒羽将卵盖住,即使在比较深的洞中孵卵也不例外。在孵卵的最后两天,雌鸟根本不离巢。孵卵明27—29天。

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便能活动,同时独自从巢中走出来,在亲鸟的带领下进入水中活动。一个多月后雏鸟即具飞翔能力,但仍与亲鸟一起生活,直到笫二年春天。

保护现状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一直是很丰富的,是中国主要狩猎对象之一。但有关它们的种群数量过去未作过专门调查。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水鸟调查,中国共有19188只,日本475只,韩国177只,孟加拉国359只,印度656只,巴基斯坦416只,总计在亚洲地区约25000只。在欧洲为13万只。目前世界总的种群数量约15万只。

翘鼻麻鸭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胸麻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胸麻鸭的图片

黑胸麻鸭(学名:Tadorna variegata,英文名:Paradise Shelduck)是鸭科麻鸭属的鸟类。

黑胸麻鸭(学名:Tadorna variegata)是鸭科的鸟类,喜成群,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盐池、河口沼泽和草原等地带。常在海岸、盐湖边的沙丘或石壁间营巢,偶尔也利用天然洞穴或兔子的废穴,食性很杂,食物中包括咸水、淡水中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牡蛎、软体动物、海螺、贝类、蜗牛等,也吃小鱼、水蛙及植物的叶子和种子、苔藓等。每窝产卵7—12枚,卵椭圆形,淡黄色。

中文学名:黑胸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 variegata

英文俗名:Paradise Shelduck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麻鸭属(Tadorna)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是一种雌雄异形的鸟类,无论雌雄都具有颜色鲜明的羽毛,雄鸭有一个黑色的头部和近黑色的身体,雌鸭头白色,体羽栗色。成鸭的翅膀上有多种色块:蓝色、灰色、棕色、绿色和黑色相杂;鸭喙、眼睛和腿均黑色。幼鸭是色彩斑澜分明的麻色。

地理分布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栖息于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泽、沙滩、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主要在内陆淡水生活,有时也见于海边沙滩和咸水湖区及远离水域的开阔草原上。繁殖期成对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时也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大群。在草地上放牧和杂草,并袭击农作物,尤其是在蜕皮。

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芽、种子、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虾、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黄昏和清晨,有时白天也觅食,特别是秋冬季节,常见几只至20多只的小群在河流两岸耕地上觅食散落的谷粒,也在水边浅水处和水面觅食。

生长繁殖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2龄时性成熟。通常1年繁殖1次,偶尔有1年繁殖2次的。繁殖期8月至12月。通常繁殖在开阔的平原,对的结合较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地上进行,交配前雌鸭颈部向前伸直,头低向地面,并发出‘嘎嘎’叫声,来回在雄鸭周围走动,雄鸭此时也伸长脖子走向雌鸭,随后衔住雌鸭肩羽,上到雌鸭背上进行交配。营巢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动物废弃洞穴、墓穴以及山间和湖泊岛屿上的土洞和石穴中,亦见营巢于草原荒漠地上洞穴和胡杨树洞内。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窝卵数9枚。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险时则高声鸣叫以示警,有时雄鸟还飞向入侵者作出攻击姿势进行恐吓。雌鸟离巢时用绒羽将卵盖住,然后才随雄鸟一起外出觅食。觅食结束后雄鸟又伴随雌鸟飞回巢中,然后才离开雌鸟栖息于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30天,5月初即有雏鸟孵出。已孵出的雏鸟和亲鸟一起游泳在水塘和小溪中,见人后雏鸟立刻藏入岸边草丛。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长满了绒羽,并会游泳和潜水。雏鸟在亲鸟带领下经过5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具飞翔能力。

保护现状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棕胸麻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棕胸麻鸭的图片

棕胸麻鸭(学名:Tadorna tadornoides,英文名:Australian Shelduck)是鸭科麻鸭属的鸟类。

棕胸麻鸭(学名:Tadorna tadornoides)是鸭科的鸟类,喜成群,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盐池、河口沼泽和草原等地带。常在海岸、盐湖边的沙丘或石壁间营巢,偶尔也利用天然洞穴或兔子的废穴,食性很杂,食物中包括咸水、淡水中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牡蛎、软体动物、海螺、贝类、蜗牛等,也吃小鱼、水蛙及植物的叶子和种子、苔藓等。每窝产卵7—12枚,卵椭圆形,淡黄色。

中文学名:棕胸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 tadornoides

英文俗名:Australian Shelduck

命名作者:Jardine & Selby, 182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麻鸭属(Tadorna)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棕胸麻鸭
棕胸麻鸭

棕胸麻鸭是一种大型水鸭,雄鸭主要体羽黑色,有一个深绿色的头,胸部栗红色,颈部有一圈白色领带。雌鸭类似,但是有白眼圈。雌雄棕色麻鸭飞行时都能看见翼角处有大块白色和绿色翼镜。

地理分布

棕胸麻鸭
棕胸麻鸭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棕胸麻鸭
棕胸麻鸭

栖息于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泽、沙滩、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主要在内陆淡水生活,有时也见于海边沙滩和咸水湖区及远离水域的开阔草原上。繁殖期成对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时也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大群。性机警,人难于接近。·

棕胸麻鸭
棕胸麻鸭

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芽、种子、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虾、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黄昏和清晨,有时白天也觅食,特别是秋冬季节,常见几只至20多只的小群在河流两岸耕地上觅食散落的谷粒,也在水边浅水处和水面觅食。

生长繁殖

棕胸麻鸭
棕胸麻鸭

龄时性成熟。通常1年繁殖1次,偶尔有1年繁殖2次的。繁殖期4-6月。通常繁殖在开阔的平原,对的结合较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地上进行,交配前雌鸭颈部向前伸直,头低向地面,并发出‘嘎嘎’叫声,来回在雄鸭周围走动,雄鸭此时也伸长脖子走向雌鸭,随后衔住雌鸭肩羽,上到雌鸭背上进行交配。营巢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动物废弃洞穴、墓穴以及山间和湖泊岛屿上的土洞和石穴中,亦见营巢于树洞内。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窝卵数8-10枚。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险时则高声鸣叫以示警,

有时雄鸟还飞向入侵者作出攻击姿势进行恐吓。雌鸟离巢时用绒羽将卵盖住,然后才随雄鸟一起外出觅食。觅食结束后雄鸟又伴随雌鸟飞回巢中,然后才离开雌鸟栖息于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30天,5月初即有雏鸟孵出。已孵出的雏鸟和亲鸟一起游泳在水塘和小溪中,见人后雏鸟立刻藏入岸边草丛。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长满了绒羽,并会游泳和潜水。也有资料说雏鸟孵出后通常由亲鸟从巢区背负到水域。在水中游泳时雏鸟亦常爬到亲鸟背上玩耍,雏鸟在亲鸟带领下经过5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具飞翔能力。

保护现状

棕胸麻鸭
棕胸麻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本文Hash:931c42dc6807137cebc0027967e98feae3c0f865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