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鹰鹃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普通鹰鹃的图片

普通鹰鹃(学名:Hierococcyx varius,英文名:Common Hawk-Cuckoo)是杜鹃科鹰鹃属的鸟类。国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海拔1200米以下,为常见鸟。

中文学名:普通鹰鹃

拉丁学名:Hierococcyx varius

英文俗名:Common Hawk-Cuckoo

命名作者:Vahl, 1797

中文目名:鹃形目(Cuculiformes)

中文科名:杜鹃科(Cuculidae)

中文属名:鹰鹃属(Hierococcyx)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to Burm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普通鹰鹃:形态特征图
普通鹰鹃: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34厘米)的杜鹃。上体灰色,尾具横斑,胸棕色,腹及腿部多条带。喉白,颏黑而成带至中喉。与棕腹杜鹃区别在尾端皮草黄且下体多横斑。雌鸟上体褐色具深褐色鳞纹,偏白的下体具浓重的棕黑色纵纹。

虹膜-黄色;嘴-黄绿色;脚-黄色。

叫声:春季叫声为单调的响亮尖声wee-piwhit,重音在pi上,一连串上升音调然后突然停止,停顿片刻又开始叫。雌鸟发出粗哑的喘息叫声。

地理分布

普通鹰鹃:地理分布图
普通鹰鹃: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及斯里兰卡。

分布状况:在西藏东南部海拔1200米以下为常见鸟。

生活习性

普通鹰鹃:幼鸟
普通鹰鹃:幼鸟

习性:林栖性杜鹃,多栖于林地、园林及半常绿林。

普通鳾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普通鳾的图片

普通鳾(学名:Sitta europaea,英文名:Eurasian Nuthatch)属鳾科鳾属,又叫茶腹鳾,俗名蓝大胆、穿树皮、松枝儿、贴树皮。是广泛分布于欧洲及亚洲等地的小型雀鸟,但在爱尔兰却没有分布。这鸟是?科鸟类中最常见且分布最广泛的鸟类,因此在英文中的 Nuthatch 常单指这种鸟类。体长14厘米,并有?科鸟类常有的大头、短尾及强而有力的喙及足。上半身蓝灰及有黑色眼线。与其他鳾科鸟类一样,它们能够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啄木鸟等在这个状态下则只能往上爬。每到繁殖季节,此鸟就会展现出其侵略性,并主动驱赶其他鸟种。

中文学名:普通鳾

拉丁学名:Sitta europaea

英文俗名:Eurasian Nuthat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鳾科(Sittidae)

中文属名:鳾属(Sitt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3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普通鳾
普通鳾

体型似山雀,嘴细长而直,约1.5厘米,体长约13厘米。身体的背面为石板蓝色,具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贯眼纹沿头侧伸向颈侧,翅的飞羽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为蓝灰色,其余为黑色。颏喉、颈侧和胸部为白色,腹部两侧栗色,下腹土黄褐色。

诸亚种细部有别 — asiatica下体白;amurensis具狭窄的白色眉纹,下体浅皮黄;sinensis整个下体粉皮黄。

虹膜-深褐;嘴-黑色,下颚基部带粉色;脚-深灰。

叫声:发出响而尖的seet, seet 叫声,似责骂声twet-twet, twet及悦耳笛音的鸣声。

生活习性

普通鳾
普通鳾

是我国分布广泛的山林中的鸟类,在300-3,200米的山林间、针阔混交林及阔叶林和针叶林内都可见到,有时也活动于村落附近的树丛中。能在树干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树皮下的昆虫,亦有时以螺旋形沿树干攀缘活动,鸣声似“zhe-zhe”。性活泼,遇到人时并不惊慌,而是停在树干上,一动一动地向人张望。不停的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上,当遇惊吓时,可以发出“der-der”的急叫声。鸣声多样,优美动听。

喜居老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在森林草原的高大栎树林里及古老的公园内也有分布,一般分布在海拔800~1300m的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中,在低山丘陵地带的森林中也有分布。

食性
普通鳾
普通鳾

食物以昆虫为主,其中包括金花虫、天牛、金龟子、叶蜂及螟蛾等害虫,几乎占98%。亦取食一部分益虫,例如蜜蜂、食蚜虻、瓢虫等。所食的植物种子中有红松种子。育雏期间以昆虫幼虫为食。由于普通鳾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它们对农、林业特别是林业有较多的经济效益;由于它可以在树干的裂缝中觅食昆虫,因而能消灭许多其它森林鸟类吃不到的害虫,它亦能到地面上啄食各种鳞翅目的幼虫及其蛹。秋、冬以植物种子、叶片和果实为食,包括橡实、松、杉、椴、桦等,冬季有时也到居民点取食禽畜的饲料。

生长繁殖

普通鳾
普通鳾

繁殖期常利用啄木鸟的弃洞或在树干上凿穴,洞口背风向东南或南,巢筑毕5~6天即开始产卵,日产一枚,每窝产6~12枚卵,粉白色,具紫赭色斑点,斑点密布,经过14~15天的孵化,幼鸟出壳。双亲每天捕捉200多次昆虫喂养幼鸟。经过22~23天育雏,幼鸟飞出。在寻找巢址、筑巢、配对、产卵时,雌雄鸟总是形影不离。

地理分布

普通鳾
普通鳾

分布范围:古北界。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的落叶林区。亚种scorsa为中国西北部的留鸟;asiatica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amurensis于中国东北的其余地区;sinensis见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东南包括台湾。

普通夜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普通夜鹰的图片

普通夜鹰(学名:Caprimulgus jotaka,英文名:Grey Nightjar)是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又名蚊母鸟、贴树皮、鬼鸟、夜燕。分布很广,北起西伯利亚,南至日本、印度、东南亚。体长约27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通体几乎全为暗褐斑杂状,喉具白斑,具有极佳的保护色。常在夜间活动,黄昏在空中飞捕昆虫最为活跃,白天蹲伏在草地或树枝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普通夜鹰

拉丁学名:Caprimulgus jotaka

英文俗名:Grey Nightjar

命名作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中文目名: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中文科名:夜鹰科(Caprimulgidae)

中文属名:夜鹰属(Caprimulg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e, se Asia

非繁殖区:Indian subcontinent, se Asia s to Indonesi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7

外形特征

普通夜鹰:形态特征图
普通夜鹰: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8厘米)的偏灰色夜鹰。

雄鸟:缺少长尾夜鹰的锈色颈圈;外侧四对尾羽具白色斑纹,飞翔时尤为明显。雌鸟似雄鸟,但白色块斑呈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偏黑;脚-巧克力色。

叫声:生硬、尖厉而高速重复的chuck声,以每秒约六次为稳定频率,以chrrrr声结尾。越冬鸟几乎不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普通夜鹰和欧夜鹰的区别:

普通夜鹰和林夜鹰的区别:

生活习性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

常在夜间活动,黄昏在空中飞捕昆虫最为活跃。以昆虫为食。

飞行

飞时无声,两翅鼓动缓慢,有时甚至翅不动,仅浮翔或滑翔。有时由于捕虫,突然曲曲折折地绕飞。

普通夜鹰,摄影自然之美
普通夜鹰,摄影自然之美
普通夜鹰,摄影自然之美
普通夜鹰,摄影自然之美贴树皮
普通夜鹰典型的贴树皮姿态,摄影自然之美
普通夜鹰典型的贴树皮姿态,摄影自然之美

白天大都蹲伏在山坡的草地上或树枝上。栖息时,身体主轴与树枝平行,伏贴在树上,故有“贴树皮”之称。因羽色酷似树皮,在树枝上很难发现。

生长繁殖

在废木材中孵卵育雏的普通夜鹰,摄影东木
在废木材中孵卵育雏的普通夜鹰,摄影东木

不营巢,卵产在地面或岩石上,或在茂密的针叶林、竹林或树丛间,或在开阔的裸露地方。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杂以灰褐色和暗灰色。因嗜食昆虫而为益鸟。

地理分布

普通夜鹰:地理分布图
普通夜鹰: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中国、东南亚及菲律宾;南迁至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亚种jotaka繁殖于华东和华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南迁越冬;迁徙时见于海南;亚种hazarae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分布至海拔3300米。

亚种分化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西藏亚种(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 hazarae)。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巴基斯坦。

普通夜鹰普通亚种(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甘肃、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保护现状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鹰鹃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鹰鹃的图片

鹰鹃(学名: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英文名:Large Hawk-Cuckoo)是杜鹃科鹰鹃属的鸟类,俗名大鹰鹃、子规、鹰头杜鹃、贵贵阳、米贵阳、阳雀。尾部次端斑棕红,尾端白色;胸棕色,具白色及灰色斑纹;腹部具白色及褐色横斑而染棕。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经秦岭至四川、西藏、云南、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山林中、山旁平原、冬天常到平原地带以及限于树上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因为鹰鹃独特的“贵-贵-阳”的叫声,故俗称为贵贵阳、米贵阳、阳雀等。

中文学名:鹰鹃

拉丁学名: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

英文俗名:Large Hawk-Cuckoo

命名作者:Vigors, 1832

中文目名:鹃形目(Cuculiformes)

中文科名:杜鹃科(Cuculidae)

中文属名:鹰鹃属(Hierococcyx)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8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鹰鹃:形态特征图
鹰鹃:形态特征图

略显型大(40厘米)的灰褐色鹰样杜鹃。尾部次端斑棕红,尾端白色;胸棕色,具白色及灰色斑纹;腹部具白色及褐色横斑而染棕;颏黑色。

亚成鸟:上体褐色带棕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近黑色纵纹。与鹰类的区别在其姿态及嘴形。

虹膜-橘黄色;嘴-上嘴黑色,下嘴黄绿色;脚-浅黄色。

叫声:繁殖季节发出“贵贵阳”的叫声,速度及音调不断增高至狂暴高潮。

鹰鹃
鹰鹃
鹰鹃
鹰鹃
鹰鹃
鹰鹃
鹰鹃:亚成鸟
鹰鹃:亚成鸟

地理分布

鹰鹃:地理分布图
鹰鹃: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为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菲律宾、婆罗洲及苏门答腊的留鸟。冬季见于苏拉威西及爪哇。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中国西藏南部、华中、华东、东南及西南和海南岛的不常见夏季繁殖鸟;一些为云南南部及海南岛的留鸟。偶见于台湾及河北。

中国自辽宁以南经秦岭至四川及西藏南部为夏候鸟,在云南和海南为留鸟。偶见于台湾。

生活习性

鹰鹃
鹰鹃

喜开阔林地,高至海拔1600米。典型的隐于树冠的杜鹃。冬天常到平原地带。隐蔽于树木叶簇中鸣叫,白天或夜间都可听到。

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

生长繁殖

鹰鹃
鹰鹃

繁殖期4~7月,寄生于喜鹊等鸟类巢中,产1~2枚卵,卵为橄榄灰色,密布褐色细斑。

保护现状

鹰鹃
鹰鹃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119956ab983012287e48d7bf4b127b187f2bd640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