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鳾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普通鳾的图片

普通鳾(学名:Sitta europaea,英文名:Eurasian Nuthatch)属鳾科鳾属,又叫茶腹鳾,俗名蓝大胆、穿树皮、松枝儿、贴树皮。是广泛分布于欧洲及亚洲等地的小型雀鸟,但在爱尔兰却没有分布。这鸟是?科鸟类中最常见且分布最广泛的鸟类,因此在英文中的 Nuthatch 常单指这种鸟类。体长14厘米,并有?科鸟类常有的大头、短尾及强而有力的喙及足。上半身蓝灰及有黑色眼线。与其他鳾科鸟类一样,它们能够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啄木鸟等在这个状态下则只能往上爬。每到繁殖季节,此鸟就会展现出其侵略性,并主动驱赶其他鸟种。

中文学名:普通鳾

拉丁学名:Sitta europaea

英文俗名:Eurasian Nuthat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鳾科(Sittidae)

中文属名:鳾属(Sitt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3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普通鳾
普通鳾

体型似山雀,嘴细长而直,约1.5厘米,体长约13厘米。身体的背面为石板蓝色,具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贯眼纹沿头侧伸向颈侧,翅的飞羽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为蓝灰色,其余为黑色。颏喉、颈侧和胸部为白色,腹部两侧栗色,下腹土黄褐色。

诸亚种细部有别 — asiatica下体白;amurensis具狭窄的白色眉纹,下体浅皮黄;sinensis整个下体粉皮黄。

虹膜-深褐;嘴-黑色,下颚基部带粉色;脚-深灰。

叫声:发出响而尖的seet, seet 叫声,似责骂声twet-twet, twet及悦耳笛音的鸣声。

生活习性

普通鳾
普通鳾

是我国分布广泛的山林中的鸟类,在300-3,200米的山林间、针阔混交林及阔叶林和针叶林内都可见到,有时也活动于村落附近的树丛中。能在树干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树皮下的昆虫,亦有时以螺旋形沿树干攀缘活动,鸣声似“zhe-zhe”。性活泼,遇到人时并不惊慌,而是停在树干上,一动一动地向人张望。不停的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上,当遇惊吓时,可以发出“der-der”的急叫声。鸣声多样,优美动听。

喜居老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在森林草原的高大栎树林里及古老的公园内也有分布,一般分布在海拔800~1300m的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中,在低山丘陵地带的森林中也有分布。

食性
普通鳾
普通鳾

食物以昆虫为主,其中包括金花虫、天牛、金龟子、叶蜂及螟蛾等害虫,几乎占98%。亦取食一部分益虫,例如蜜蜂、食蚜虻、瓢虫等。所食的植物种子中有红松种子。育雏期间以昆虫幼虫为食。由于普通鳾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它们对农、林业特别是林业有较多的经济效益;由于它可以在树干的裂缝中觅食昆虫,因而能消灭许多其它森林鸟类吃不到的害虫,它亦能到地面上啄食各种鳞翅目的幼虫及其蛹。秋、冬以植物种子、叶片和果实为食,包括橡实、松、杉、椴、桦等,冬季有时也到居民点取食禽畜的饲料。

生长繁殖

普通鳾
普通鳾

繁殖期常利用啄木鸟的弃洞或在树干上凿穴,洞口背风向东南或南,巢筑毕5~6天即开始产卵,日产一枚,每窝产6~12枚卵,粉白色,具紫赭色斑点,斑点密布,经过14~15天的孵化,幼鸟出壳。双亲每天捕捉200多次昆虫喂养幼鸟。经过22~23天育雏,幼鸟飞出。在寻找巢址、筑巢、配对、产卵时,雌雄鸟总是形影不离。

地理分布

普通鳾
普通鳾

分布范围:古北界。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的落叶林区。亚种scorsa为中国西北部的留鸟;asiatica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amurensis于中国东北的其余地区;sinensis见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东南包括台湾。

普通燕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普通燕鸻的图片

普通燕鸻(学名:Glareola maldivarum,英文名:Oriental Pratincole)是燕鸻科燕鸻属的鸟类,又叫东方燕鸻,一般称燕鸻、土燕子。喉部和上胸淡灰色而带有一黑色半环。兼有燕和鹬的习性,形态优雅,以小群至大群活动,性喧闹。与其他涉禽混群,栖于开阔地、沼泽地及稻田。善走,头不停点动。飞行优雅似燕,于空中捕捉昆虫。常见于飞机场。分布于欧亚大陆部分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东北、西北及沿海地区为夏候鸟。

中文学名:普通燕鸻

拉丁学名:Glareola maldivarum

英文俗名:Oriental Pratincole

命名作者:Forster, JR, 1795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燕鸻科(Glareolidae)

中文属名:燕鸻属(Glareola)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e, ne China

非繁殖区: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0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普通燕鸻:形态特征图
普通燕鸻: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5厘米), 翼长,叉形尾,喉皮黄色具黑色边缘(冬候鸟较模糊)。上体棕褐色具橄榄色光泽;两翼近黑;尾上覆羽白色;腹部灰;尾下白;叉形尾黑色,但基部及外缘白色。

虹膜-深褐;嘴-黑色,嘴基猩红;脚-深褐。

叫声:嘶哑的喘息声tar-rak。

地理分布

普通燕鸻:地理分布图
普通燕鸻: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东部;冬季南迁经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鸟。指名亚种繁殖于华北、东北、华东、新疆及海南岛。留鸟见于台湾。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多数地区。

普通燕鴴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国外繁殖于贝加尔湖东南部、蒙古、印度、缅甸、泰国。越冬于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迁徙期间经过我国四川、云南、广东、福建、台湾和兰屿。

生活习性

普通燕鸻
普通燕鸻

普通燕鴴栖息于开阔平原地区的湖泊、河流、水塘、农田、耕地和沼泽地带。也出现于离水域不远的潮湿沙地和草地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常成群。飞

行迅速,常长时间的在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水域上空飞翔,常常边飞边叫,叫声尖锐,似gi—i—gi—i声。降落地面后,常作短距离的奔跑。在地上多活动在河流两岸或湖边沙滩、砾石堆和泥地上,缓步走动觅食,间或急速奔跑啄食。休息时多站立于土堆或沙滩上,由于体色和周围环境很相似,一般不易被发现。

普通燕鴴主要吃金黾甲、蚱蜢、蝗虫、螳螂等昆虫。也吃蟹、甲壳类等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在地面捕食。有时也在飞行中捕食。

生长繁殖

普通燕鸻
普通燕鸻

普通燕鴴的繁殖期为5—7月。繁殖初期常成群在空中飞翔。营巢于河流、湖泊岸边或附近沙土地上,也在河心小岛、溪旁和稻田地边筑巢。常成群营巢。巢甚简陋,常在沙土地上稍微扒一浅坑即可产卵。有的坑内仅垫少许枯草,但多数直接产卵于沙土窝中。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黄灰色,土灰色或乳白色,其上被有暗褐色,灰色或棕黑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8—34×21一26毫米。

保护现状

普通燕鸻
普通燕鸻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普通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普通朱雀的图片

普通朱雀(学名:Carpodacus erythrinus,英文名:Common Rosefinch)是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也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雄鸟鲜红艳丽,翼黑,腹白。雌鸟灰褐或橄榄褐色,具两道白色翼斑。单独、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飞行呈波状。不如其他朱雀隐秘。

中文学名:普通朱雀

拉丁学名:Carpodacus erythrinus

英文俗名:Common Rosefinch

命名作者:Pallas, 177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朱雀属(Carpodac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普通朱雀:形态特征图
普通朱雀:形态特征图

鉴别特征:小型鸟类,体长13-16cm。

雄鸟头顶、腰、喉、胸红色或洋红色,背、肩褐色或橄榄褐色,羽缘沾红色,两翅和尾黑褐色,羽缘沾红色。

雌鸟上体灰褐或橄榄褐色、具暗色纵纹,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亦具黑褐色纵纹。

虹膜暗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脚褐色。

普通朱雀雌鸟

本种雄鸟特征极明显,特别是纯色无斑纹的鲜红色头、颏、喉和胸,可明显与其他朱雀分开。但雌鸟鉴别较困难。

雌鸟翅膀上有两道白色横纹,据此以及嘴型可以和白腰文鸟区别开来。

普通朱雀雌鸟,作者义胆雄丰,摄于江西,2012年8月
普通朱雀雌鸟,作者义胆雄丰,摄于江西,2012年8月
普通朱雀雌鸟,作者义胆雄丰,摄于江西,2012年8月
普通朱雀雌鸟,作者义胆雄丰,摄于江西,2012年8月

地理分布

普通朱雀:地理分布图
普通朱雀: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其中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为繁殖鸟或留鸟,其他地区为冬候鸟或旅鸟。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芬兰南部、瑞典南部,往南到德国东部、波兰、乌克兰、俄罗斯南部、小亚细亚东北部,往东经高加索、伊朗北部、中亚和阿富汗北部到喜马拉雅山区、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岸、俄罗斯远东、蒙古和朝鲜,偶尔到日本越冬。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区北部及中亚的高山、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部及西北部。越冬南迁至印度、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常见的留鸟及候鸟,常于海拔2000~2700米,但在中国东北较低而在青藏高原则较高。亚种roseatus广泛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及西部,整个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外缘至宁夏、湖北及云南北部。越冬在中国西南的热带山地。亚种grebnitskii繁殖于中国东北呼伦池及大兴安岭,经中国东部至沿海省份及南方低地越冬。

生活习性

普通朱雀
普通朱雀

迁徙:中国主要为留鸟,部分冬候鸟和旅鸟。在长白山我们曾于2-3月、5-8月和11-12月采得标本,表明在长白山或许也有部分留居。

生境:普通朱雀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在西藏、西南和西北地区栖息较高,夏季上到海拔3000-4100m的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冬季多下降到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尤以林缘、溪边和农田地边的小块树丛和灌丛中较常见,有时也到村寨附近的果园、竹林和房前屋后的树上。

食性:主要以果实、种子、花序、芽苞、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呈几只至十余只的小群活动和觅食。性活泼,频繁地在树木或灌丛间飞来飞去,飞行时两翅扇迅速,多呈波浪式前进,有时亦见停息在树梢或灌木枝头。很少鸣叫,但繁殖期间雄鸟常于早晚站在灌木枝头鸣叫鸣声悦耳。

生长繁殖

普通朱雀
普通朱雀

繁殖期5-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分散成对,雄鸟站在小树或灌木顶枝上鸣叫,并不时地在上下树枝间跳跃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到邻近的另一棵树上,雌鸟飞来站在雄鸟下面的低枝上或地上,交配亦在低枝上或地上进行。营巢于蔷薇等有刺灌木丛中和小树枝权上。距地高0.5-1m,较隐蔽。巢呈杯状,结构较松散,用枯草茎、草叶和须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须根和少量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1-15cm,内径5-8cm,高10cm,深5cm。营巢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鸣唱和警戒。

每窝产卵3-6枚,多为4-5枚。卵淡蓝绿色、被有褐色斑点,也有的被有黑色或紫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7-22.0mm×13.2-15.2mm。隔1天下1枚卵,孵卵完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雌鸟孵卵期间寻食喂雌鸟,孵化期13-14天。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则可离巢。

保护现状

普通朱雀
普通朱雀

普通朱雀在中国分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由于该种鸟类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又易于饲养,目前已在部分地区被用作笼养观赏鸟,应控制猎取。人工饲养的普通朱雀几年后雄鸟红羽色消失。——鸟类是属于大自然的,呼吁网友不要捕捉野鸟,一起关爱生态。

本文Hash:5c4968e100ce2a5938ff0c8e631bb40927786f36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