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尾树鹊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盘尾树鹊的图片

盘尾树鹊(学名:Crypsirina temia,英文名:Racket-tailed Treepie)是鸦科黑头树鹊属的鸟类。珍稀鸟类,是一种中等体型的近黑色树鹊。尾甚长而端部展开;通体体羽闪亮深灰色,并具铜绿色光泽;嘴粗厚而呈钩状;眼先蓝色。虹膜蓝色;嘴黑色;脚黑色。单独或成对活动,栖于次生林、竹林、灌丛以至庭院。中国西南部、东南亚至爪哇。于中国罕见。仅在云南南部低地,尤其在红河流域有记录。不见于西双版纳。

中文学名:盘尾树鹊

拉丁学名:Crypsirina temia

英文俗名:Racket-tailed Treepie

命名作者:Daudin, 180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黑头树鹊属(Crypsirina)

繁殖区:东洋界 : Burma to Jav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3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盘尾树鹊
盘尾树鹊

盘尾树鹊体形中等,身长约35厘米,包括尾长18厘米。是近黑色树鹊。

尾甚长而端部展开;

通体体羽有金属光泽,具闪亮深灰色,并具铜绿色光泽;

嘴粗厚而呈钩状;

眼显著蓝色。

虹膜-蓝色;嘴-黑色;脚-黑色。

两性相同。

幼鸟与亚成鸟
盘尾树鹊。作者:雅诗。摄于湖北。
盘尾树鹊。作者:雅诗。摄于湖北。

第一次换毛的幼鸟羽色更沉闷,偏暗灰,尾巴细长而窄,没有抹刀形式的盘尾。鸟喙是黑色,嘴尖橙色,眼环橙色,边界淡蓝色。

第一年的亚成鸟也有别于成鸟而更加暗灰,尾部保留原来的形状,嘴黄色而不是橙色。

在第二次换羽后,会获得成鸟的羽毛,直到2岁才完全与父母相同。

地理分布

盘尾树鹊:地理分布图
盘尾树鹊: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东南亚至爪哇。于中国罕见。仅在云南南部低地,尤其在红河流域有记录。

生活习性

盘尾树鹊
盘尾树鹊

盘尾树鹊栖息于干燥的森林。包括次生林和再生竹丛林、竹林、灌丛以至庭院。这个物种在当地可以飞至海拔高拔1000米的高空。发出沙哑而无韵律的嘶叫声,两至三声的金属音叫声。一般单独、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它的翅膀在飞行时产生呼呼声。活动方式类同普通树鹊,也就是说,它很少降临到地面活动。在林下植被觅食,攀爬灵活,长尾巴可以作很多动作。主要是食虫,吃蝗虫,蝗虫,螳螂和翅白蚁。

生长繁殖

盘尾树鹊
盘尾树鹊

盘尾树鹊的繁殖期在5月至6月,雌鸟单独筑巢。巢是用植物草茎、卷须和小根构成。有时用草覆盖,有圆顶,看起来像一个较小的喜鹊的巢。巢被放置在一个小乔木或灌木上。每巢产卵有2至4枚,乳白色或绿色,上面有许多褐色斑点。

白枕鹊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枕鹊鸭的图片

白枕鹊鸭(学名:Bucephala albeola,英文名:Bufflehead)是鸭科鹊鸭属的鸟类。

白枕鹊鸭(学名:Bucephala albeol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又名白帽鹊鸭、巨头鹊鸭,黑白色鸭类。是最小的能潜水的鸭子,善潜水,一次能在水下潜泳30秒左右。飞行快而有力,但起飞时两翅需要在水面不断拍打和助跑才能从水面飞起。分布于北美地区。白枕鹊鸭飞行、游水和潜水行动敏捷。

中文学名:白枕鹊鸭

拉丁学名:Bucephala albeola

英文俗名:Bufflehea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鹊鸭属(Bucephala)

繁殖区:北美洲 : n

非繁殖区:to Mexico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枕鹊鸭
白枕鹊鸭

白枕鹊鸭身长37 cm ,翼展55 cm,体重450 – 340 g,寿命14年。

该鹊鸭有一个源于羽毛蓬松的而显得很大的头,身体羽毛轮廓比小潜鸭敦实。

成年雄鸭有一个黑色外套,脑后有大块白色羽毛,次级飞羽和中覆羽白色,大覆羽亦为白色而具黑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大块白斑。下颈、胸、腹及两胁白色,近腰侧略杂以黑色条纹,尾下覆羽灰色至黑褐色,肛周灰褐色而杂有白点。腿部是明亮的粉红色。

地理分布

白枕鹊鸭
白枕鹊鸭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生活习性

白枕鹊鸭
白枕鹊鸭

10月底和11月初开始迁徙,白枕鹊鸭飞跃高原山区和草原上空,从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向东到大西洋沿岸,跨区域的距离约800公里,以平均55至65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夜航的白枕鹊鸭也是如此。

白枕鹊鸭飞行、游水和潜水行动敏捷。是最小的能潜水的鸭子。飞行时雄性白枕鹊鸭粉红色的双脚露出于白色腹部和白色的翅膀里侧。不同于其他潜水鸭,能使用双脚直接潜水。为了安全常常成组下潜,或在水面上观察行动。冬天,流连于浅水区、海湾、河口和海岸泻湖。非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流速缓慢的江河、湖泊、水库、河口、海湾和沿海水域。

通过潜水觅食。觅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鱼和水生植物。在海水中觅食虾、各种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一般10-20多只,亦见有多至40-50只的大群。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游泳时尾翘起。白天活动成群游泳在水流缓慢的江河与沿海海面,边游边不断潜水觅食。

生长繁殖

白枕鹊鸭
白枕鹊鸭

一般在靠近森林或森林中富有水生动物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上繁殖。对多在冬季末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也有在到达繁殖地后才成对。一夫一妻制,单独筑巢。由雌性孵卵,每窝卵7-11枚,颜色有象牙黄、亮橄榄油黄、奶油浅黄色等,卵形为椭圆5.1×3.8 cm。幼雏28-33天出壳,由雌性照顾,50-55天后能飞翔。每年一窝。

北红尾鸲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北红尾鸲的图片

 
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英文名:Daurian Redstart)属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俗名灰顶茶鸲、红尾溜,台湾称作黄尾鸲。是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常见。雄鸟下体栗色,雌鸟下体褐色。区别于其他红尾鸲,北红尾鸲雌雄均具有显著的白色倒三角形的翼斑。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一带的夏候鸟,较常见。

中文学名:北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

英文俗名:Daurian Redstart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非繁殖区:s China, ne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具明显而宽大的白色翼斑。

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两翼褐黑,仅翼斑白色;头顶及颈背灰色而具银色边缘;体羽余部栗褐,中央尾羽深黑褐。

雌鸟:褐色,白色翼斑显著,眼圈及尾皮黄色似雄鸟,但色较黯淡。臀部有时为棕色。

亚成鸟:白色翼斑以及尾羽同成鸟,但上体具密集斑纹,注意辨识。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一连串轻柔哨音接轻柔的tac-tac声,也作短而尖的哨音peep或 hit,wheet;鸣声为一连串欢快的哨音。

北红尾鸲,雄鸟。作者:CYF。2009年12月。香港。
北红尾鸲,雄鸟。作者:CYF。2009年12月。香港。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摄光人。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摄光人。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panerai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panerai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panerai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panerai
北红尾鸲,亚成鸟。作者:关注宝儿。2010年7月。
北红尾鸲,亚成鸟。作者:关注宝儿。2010年7月。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北红尾鸲和白顶溪鸲的区别:白顶溪鸲头顶为亮白色而不是灰色,背部颜色更加深黑,双翅没有白斑,腹部颜色更加深红。

北红尾鸲和白喉红尾鸲的区别:(1)首先是分布地域不同,白喉红尾鸲仅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一种高山森林和高原灌丛鸟类;而北红尾鸲分布广泛。(2)其次,白喉红尾鸲无论雄鸟、雌鸟、亚成鸟,特征均为白喉,而北红尾鸲不具备此特征。(3)白喉红尾鸲双翅的白斑呈纵向条状(可能断裂),而北红尾鸲双翅的白斑呈倒三角的块状。

白顶溪鸲。作者:绿水青山。2009年11月。
白顶溪鸲。作者:绿水青山。2009年11月。
白喉红尾鸲,分布于西南地区,雄鸟
白喉红尾鸲,分布于西南地区,雄鸟

生活习性

北红尾鸲,雄鸟。作者:CYF。2009年12月。香港。
北红尾鸲,雄鸟。作者:CYF。2009年12月。香港。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摄光人。
北红尾鸲,雌鸟。作者:摄光人。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频繁地在地上和灌丛间跳来跳去啄食虫子,偶尔也在空中飞翔捕食。有时还长时间地站在小树枝头或电线上观望,发现地面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才立刻疾速飞去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繁殖期间活动范围不大,通常在距巢80-100m范围内活动,不喜欢高空飞翔。每次飞翔距离都不远,一般是在林间短距离地逐段飞翔前进。性胆怯,见人即藏匿于丛林内。

活动时常伴随着‘滴-滴-滴’的叫声,声音单调、尖细而清脆。根据声音很容易找到它。停歇时常不断地上下摆动尾和点头。

北红尾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尤以居民点和附近的丛林、花园、地边树丛较常见,有时也沿公路、河谷伸入到大的森林中,但亦多在路边林缘地带活动,很少进入茂密的原始大森林内。

主要以昆虫为食,据赵正阶 (1975) 在长白山通过对成鸟胃的大量解剖和通过对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北红尾鸲在长白山几乎全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蓝腚果等灌木浆果.其中雏鸟和幼鸟主要以蛾类、蝗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成鸟则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北红尾鸲在我国主要为夏候鸟和部分冬候鸟。

生长繁殖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5~7月繁殖,在树洞、墙缝、石缝中筑巢,窝卵数以6枚居多,卵淡绿色、浅红色或白色并密布点斑.孵化期13天,1年繁殖2-3窝。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4±1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

地理分布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国内分布: 国内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南部、宁夏、青海东部和南部、甘肃西北部和西部及东部、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南部,越冬于长江以南,包括四川南部、云南南部、西藏南部、香港、台湾和海南岛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繁殖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西面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到远东和萨哈林岛,往南到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和日本。

本文Hash:2c2756b6dea269df9cf80193f419fbcda1d14b1e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