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绿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灰头绿啄木鸟的图片

灰头绿啄木鸟(学名:Picus canus,英文名:Grey-headed Woodpecker)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又名山啄木、火老鸦、绿奔得儿木、香奔得儿木、黄啄木、绿啄木、黑枕绿啄木鸟。全长27cm。雄鸟上体背部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纹,下体灰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在中国为东部各地区及西南、华中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中文学名:灰头绿啄木鸟

拉丁学名:Picus canus

英文俗名:Grey-head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绿啄木鸟属(Picu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4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灰头绿啄木鸟:形态特征图
灰头绿啄木鸟: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7厘米)的绿色啄木鸟。识别特征为下体全灰,颊及喉亦灰。脚具4趾,外前趾较外后趾长。

雄鸟:前顶冠猩红,眼先及狭窄颊纹黑色。枕及尾黑色。

雌鸟:顶冠灰色而无红斑。嘴相对短而钝。诸多亚种大小及色彩各异。雌性sobrinus头顶及枕黑色。雌性tancolo及kogo顶后及枕部具黑色条纹。

雄性幼鸟:嘴基灰褐色,额红色,呈近圆形斑并具橙黄色羽缘。头顶暗灰绿色具淡黑色羽轴点斑,头侧至后颈暗灰色,两胁、下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并杂以淡黑色斑点和横斑。其余同成鸟。

虹膜-红褐;嘴-近灰;脚-蓝灰。

叫声:似绿啄木鸟的朗声大叫但声较轻细,尾音稍缓。告警叫声为焦虑不安的重复kya声。常有响亮快速、,持续至少1秒的錾木声。

地理分布

灰头绿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灰头绿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印度、中国大陆及台湾、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并不常见,但广泛分布于各类林地甚或城市园林。中国记有10个亚种:biedermanni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jessoensis于东北;zimmermanni于华北东部;guerini遍及北方其他地区;sobrinus于东南部;hainanus于海南岛;tancolo于台湾;sordidor于西藏东南部及西南;hessei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南部;kogo于西藏东部及青海。

中国为东部各地区及西南、华中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生活习性

灰头绿啄木鸟
灰头绿啄木鸟

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也出现于次生林和林缘地带,很少到原始针叶林中。秋冬季常出现于路旁、农田地边疏林,也常到村庄附近小林内活动。主要以蚂蚁、小蠹虫、天牛幼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觅食时常由树干基部螺旋上攀,当到达树权时又飞到另一棵树的基部再往上搜寻,能把树皮下或蛀食到树干木质部里的害虫用长舌粘钩出来。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如山葡萄、红松子、黄波萝球果和草子。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飞行迅速,成波浪式前进。常在树干的中下部取食,也常在地面取食,尤其是地上倒木和蚁琢上活动较多。平时很少鸣叫,叫声单纯,仅发出单音节,“ga-ga-”声。但繁殖期间鸣叫却甚频繁而洪亮,声调亦较长而多变,其声似“gao-gao-gao-”。

生长繁殖

灰头绿啄木鸟
灰头绿啄木鸟

繁殖期4-6月。

4月初即见成对活动,鸣声增多,彼此相互追逐,并发出“嘎嘎”的鸣叫声。营巢于树洞中,巢洞由雌雄亲鸟共同啄凿完成,每年都新啄巢洞,一般不利用旧巢。巢洞多选择在混交林、阔叶林、次生林或林缘的水曲柳、山杨、稠李、柞树、榆树等木材腐朽的阔叶树上。巢洞距地高2.7-11m,洞口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6cm,洞内径13-15cm,洞深27-42cm。巢内无任何内垫物。

1年繁殖1窝,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每窝产卵8-11枚,多为9-10枚。卵乳白色,光滑无斑,为卵圆形,大小为28.5-30.7mm×21-22.9mm,平均29.5mm×21.6mm,重6.5g。卵产齐后才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2-13天。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初期暖雏时间较多,喂雏次数较少,且多进人巢内喂雏。后期不暖雏,喂雏次数增多,且都站在洞口将头伸入洞内喂雏。经过23-24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和离巢。

亚种分化

灰头绿啄木鸟
灰头绿啄木鸟

(11种)

1.Picuscanuscanus分布于欧洲东部到西伯利亚西部。

2.Picuscanusjessoensis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到库页岛和日本(北海道),南到中国东北和韩国。

3.Picuscanussanguiniceps分布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印度中部和尼泊尔西端。

4.Picuscanushessei分布于尼泊尔东部至缅甸,中国云南,泰国和越南。

5.Picuscanusguerini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北部,南到中国四川。

6.Picuscanuskogo分布于中国中部,从东部到山西,青海南部到四川。

7.Picuscanussordidior分布于缅甸,中国西藏、四川和云南。

8.Picuscanussobrinus分布于越南东北和中国东南部(广西和福建)。

9.Picuscanustancolo分布于中国台湾和海南。

10.Picuscanusrobinsoni分布于马来西亚半岛的中部山脉(古农大汉和金马伦高原)。

11.Picuscanusdedemi分布于苏门答腊高地。

金喉拟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金喉拟啄木鸟的图片

金喉拟啄木鸟(学名:Megalaima franklinii,英文名:Golden-throated Barbet)是拟鴷科拟鴷属的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中。 食性: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金喉拟啄木鸟

拉丁学名:Megalaima franklinii

英文俗名:Golden-throated Barbet

命名作者:Blyth, 1842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拟鴷科(Megalaimidae)

中文属名:拟鴷属(Megalaima)

繁殖区:东洋界 : wc Nepal to s Vietnam, Malay Peninsul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5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红色

外形特征

金喉拟啄木鸟:形态特征图
金喉拟啄木鸟:形态特征图

体略大(23厘米)而色彩艳丽的拟啄木鸟。颏及上喉黄而下喉浅灰为本种特征。头顶色型为红黄红色,具宽的黑色贯眼纹。 虹膜-近红;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单调的 ki-ti-yook或pukwowk叫声;也作高声啼叫如peeyu, peeyu。

体型: 体重♂72-122g,♀79-96g;体长♂199-240mm,♀199-230mm;嘴峰♂22-27mm,♀23-25mm;翅♂95-108mm,♀98-105mm;尾♂67-88mm,♀64-71mm;跗蹠♂22-29mm,♀24-29mm。

前额和枕各具一大块深红色斑,头顶金黄色。眼先、头顶和枕的两边黑色,眉纹灰色或黑色。背、肩、翅内侧、腰和尾草绿色,有时缀有黄色。翅表面可见部分绿色,翅上小覆羽和外侧覆羽羽缘深蓝色或紫蓝色。飞羽内翈黑褐色,具淡黄色羽缘;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翈羽缘蓝色。嘴基部有一橙色斑,颏和上喉金黄色,头侧、耳覆羽和下喉银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绿色。虹膜褐色,嘴淡蓝黑色,跗蹠、趾和爪灰绿色。

小型鸟类,体长19-24cm。额深红色,头顶金黄色,后枕具一大块深红色斑,耳羽和头侧银灰色,上体草绿色,颏和上喉金黄色,下喉淡银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绿色。嘴厚,黑色,脚绿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地理分布

金喉拟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金喉拟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偶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西南部海拔1200~-2200米山地常绿林。亚种ramsayi在云南西南部。

金喉拟啄木鸟分布图

生活习性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

多单独活动,喜欢停息在枝叶茂密的乔木树上。比其他拟啄木鸟更为近山。

生长繁殖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

繁殖期4-8月,大量的在5-6月。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中沟谷和溪流两岸地带。自己在腐朽的枯树干上或树椿上啄洞为巢,巢洞内无任何内垫物,洞距地高多在1.5-6m。每窝产卵2-5枚,通常3-4枚。卵白色,为椭圆形,大小为25-29mm×19-22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指名亚种(学名:Megalaima franklinii franklini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钩嘴翠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钩嘴翠鸟的图片

钩嘴翠鸟(学名:Melidora macrorrhina,英文名:Hook-bill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钩嘴翠鸟属的唯一种。上嘴端向下弯曲。钩嘴翠鸟在被白蚁蚀空的树干上筑巢,选择背阴处,一般位于地面3到6米。

中文学名:钩嘴翠鸟

拉丁学名:Melidora macrorrhina

英文俗名:Hook-bill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esson, 182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钩嘴翠鸟属(Melidora)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钩嘴翠鸟身长27cm,雌鸟体重85-110g,雄鸟体重90-110 g。头顶和前额是黑色羽毛,两侧有斑点状宝石蓝色的羽毛装饰。该鸟眼先黑色,白领,脖子上有断续的黑色圆圈。翕、背部、尾巴、翅膀深棕色,有鳞片黄斑分布其上。下体和分尾完全白色,往往或多或少有浅黄色,粉红色或黄色色调。有些钩嘴翠鸟的下颏,喉咙及胸部的镶着精细的黑色纹。上颌骨有黑颜色。虹膜深褐绿色,腿灰色。成年雌鸟不同于雄鸟,前额和顶部的羽毛有一道黄绿色的纹。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洲界的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钩嘴翠鸟在其生活的地区的低地森林和树丛中很常见,尤其是低于700米的区域,它们有可能达到的高度为海拔1280米。一般活动在雨林森林、柚木种植园或橡胶园,也有少数甚至进入城市。

大部分活动时间在黄昏和晚上。它们常在茂密的森林鸣叫,有时在夜间,特别是黎明前。有月亮的时候,它呼声不断,常引得一些鸟类应对模仿它们的声音。钩嘴翠鸟一般栖息在高大树木的顶部,通常在阴凉处。

食物和摄食行为人们知之甚少,往往只能参照和它同地区的翠鸟生活方式来推断。主要以大型昆虫(包括竹节虫)和青蛙为食。

生长繁殖

钩嘴翠鸟在被白蚁蚀空的树干上筑巢,选择背阴处,一般位于地面3到6米。鸟巢11至12公分。雌鸟每次产2枚卵。雄鸟参与孵化。繁殖期一般在干旱季节,从7月至10月。

亚种分化

1.Melidora macrorrhina waigiuensis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卫古岛(Waigeo Island)。

2.Melidora macrorrhina macrorrhina 分布于巴塔塔岛(Batanta Island)、苏拉瓦提(Salawati)、和新几内亚。

3.Melidora macrorrhina jobiensis 分布于新几内亚。

本文Hash:98310f0dcb43e14035b18efb2b089379db045e6e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