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冕鹤的简介、传说、地理分布、外形特征

导读: 鸟种简介 传说 地理分布 外形特征

灰冕鹤的图片

灰冕鹤(学名:Balearica regulorum,英文名:Grey Crowned Crane)是鹤科冕鹤属的鸟类。

灰冕鹤(学名:Balearica regulorum),又名东非冠鹤,一种小型鹤类,属留鸟。是冠鹤属、种为黑冕鹤与灰冕鹤。它们出没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干旱大草原,但却会在较为潮湿的环境筑巢。乌干达的国鸟。编辑摘要

中文学名:灰冕鹤

拉丁学名:Balearica regulorum

英文俗名:Grey Crowned Crane

命名作者:Bennett, ET, 1834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鹤科(Gruidae)

中文属名:冕鹤属(Balearica)

繁殖区:非洲 : e, s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鸟种简介

灰冕鹤
灰冕鹤

非洲戴冕鹤分为东非冕鹤(BalearicaregulorumEastAfricanCrownedCrane)和西非冕鹤(BalearicapavoninaWestAfricanCrownedCrane),二者的不同之处是东非冕鹤羽色较浅,又叫“灰冕鹤”;西非冕鹤遍体黑羽,因而又叫“黑冕鹤”,但是两种鸟都长有美丽的金色羽冠。

传说

在非洲广泛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土著酋长在沙漠里迷了路。他饥渴难耐,对生存几乎绝望了。这时飞来一群大鸟,在他头上盘旋长唳,似有引导之意。他就朝着鸟群飞去的方向前进,终于回到了绿洲。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国王制造了许多金王冠并亲手戴在这种鸟的头上,而且当众宣布所有的子民都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这种鸟。但以后很多贪婪的人为了夺取金冠而大肆猎杀这种鸟,国王的恩赐反而造成了这种鸟的灾难。了解这一情况后,国王请来一位巫师,用法术把鸟头上的金冠变成了羽冠,永远戴在头上,使它成了给非洲大陆最熠熠生辉的鸟。这种鸟也因此得名“戴冕鹤”。

地理分布

灰冕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在树上筑巢的鹤类,分布于乌干达、肯尼亚南部与津巴布韦北部之间以及莫桑比克北部,是乌干达的国鸟。

外形特征

它的体态几乎与黑冠鹤相同,也有金光闪烁的“皇冠”,喉部有红色的肉垂,但它的体羽比黑冠鹤浅,为浅蓝灰色。灰冠鹤一般栖息在沼泽地上或低平的树顶上。非洲人民对灰冠鹤十分喜爱,尤其喜欢听它那轻柔的鸣声,由于鸣叫时间都在黎明、中午和子夜,农民把它看成是准确的生物钟。灰鹤主要分布在非洲乌干达、刚果、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南非等地。在乌干达,灰冠鹤被奉为国鸟。分布于乌干达、肯尼亚南部与津巴布韦北部之间,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现存数量约十万只以上,有三个亚种,由于人对沼泽进行排水开发,造成了灰冠鹤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加上狩猎等原因,使得其数量也在不断减少。灰冠鹤属于留鸟。

灰冠鹤体长约l27cm,颜色比黑冠鹤浅,颈部更浅,体羽淡蓝灰色,体态几乎与黑冠鹤相同,头上有闪耀的羽冠,两颊的斑纹白色,带有粉红斑点,红色的肉垂很明显。灰冠鹤区别于多数鹤的是,其筑巢于树上,喙短而肥。
灰冕鹤
灰冕鹤

黑颈鸊鷉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

黑颈鸊鷉的图片

黑颈鸊鷉(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英文名:Black-necked Grebe)是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

黑颈鸊鷉颈鸊鷉(学名: Podiceps nigricollis )为鸊鷉科 鸊鷉属的鸟类,是一种候鸟。繁殖期成鸟具松软的黄色耳簇,耳簇延伸至耳羽后,分布于欧亚中部、南部、非洲、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中国等地,多见于沼泽、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盖物的溪流。

中文学名:黑颈鸊鷉

拉丁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

英文俗名:Black-necked Grebe

命名作者:Brehm, CL, 1831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鸊鷉属(Podiceps)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北美洲, 中美洲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黑颈鸊鷉
黑颈鸊鷉中文名称:黑颈鸊鷉

拉丁名称:Podiceps nigricollis

英文名称:Eared Grebe

科目名称: 鸊鷉目、鸊鷉科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30厘米)的。繁殖期成鸟具松软的黄色耳簇,耳簇延伸至耳羽后,前颈黑色,嘴较角上扬。冬羽:与角的区别在嘴全深色,且深色的顶冠延至眼下。颏部白色延伸至眼后呈月牙形,飞行时无白色翼覆羽。幼鸟似冬季成鸟,但褐色较重,胸部具深色带,眼圈白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灰黑。

叫声:繁殖期发出哀怨笛音poo-eeet及尖厉颤音。

地理分布

分布不连贯,于北美洲西部、欧亚大陆至蒙古西部、非洲、南美洲及中国东北。冬季分散至北纬30°以南地区。

地理分布

指名亚种为罕见繁殖鸟及冬候鸟。繁殖于天山西部、内蒙古及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多数地区,越冬于华南和东南沿海及中国西南的河流。可能在云南北部洱海湖也有繁殖现象。在香港为迷鸟。

习性:

成群在淡水或咸水上繁殖。冬季结群于湖泊及沿海。

棕草鹛的分类地位、简介、地理分布、外形特征、外形特征、经济价值

棕草鹛的图片

棕草鹛(学名:Babax koslowi,英文名:Tibetan Babax)是噪鹛科草鹛属的鸟类。

棕草鹛为鶲科草鹛属的鸟类,中国的特有物种。上体包括两翅表面均深棕色,尾较长,上体棕褐而具浅色鳞斑,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文学名:棕草鹛

拉丁学名:Babax koslowi

英文俗名:Tibetan Babax

命名作者:Bianchi, 190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草鹛属(Babax)

繁殖区:古北界 : Tibe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8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分类地位

棕草鹛
棕草鹛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鹟科 Muscicapidae

属:草鹛属 Babax

种:棕草鹛 B. koslowi

鸟种简介

棕草鹛(学名:Babax koslowi)为鹟科草鹛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西藏等地,多生活于灌丛、薮丛、河谷阳坡林缘以及阶地柏树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昌都地区杂曲河。

地理分布

1、棕草鹛指名亚种(学名:Babax koslowi koslow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西藏、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昌都地区杂曲河。

2、棕草鹛玉曲亚种(学名:Babax koslowi yuquens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左贡。

外形特征

棕草鹛
棕草鹛

棕草鹛(依据采自青海玉树的标本)。雄鸟:上体包括两翅及尾等的表面概深棕色,上背羽级棕灰,因而便此部略呈深棕色纵纹状;腰转纯灰棕褐色;初级飞羽的内暗棕褐,外棕灰;尾羽陷约具一系列更深棕色的细横斑。头与颈的两侧以及下喉以下的下体均棕白或灰白,而满杂以深棕色的细纵纹,向后渐变粗;颏和上喉棕白无斑,羽轴黑;下腹灰白;尾下覆羽及胫羽均灰棕色;翼下覆羽及腹羽纯棕。雌鸟:上体纯深棕色,余部似雄鸟。虹膜暗褐;嘴、跗躔黑。

野外鉴别特征:上体包括两翅表面均深棕色,尾较长,栗棕色;颏和喉棕灰;下体余部棕棕,杂以深棕色纵纹。

中等体型(28厘米)的黄褐色草鹛。上体棕褐而具浅色鳞斑,眼先偏黑,头侧偏灰。上背羽羽缘灰色,两翼及尾棕褐,初级飞羽羽缘灰色。喉灰,胸浅黄褐而具灰色鳞状斑纹,翼下及尾下覆羽浅黄褐。虹膜-黄色;嘴-近黑;脚-黑褐。叫声:尚无记录。

外形特征

棕草鹛生活在河谷旁圆柏林中,多在地面活动,不远高飞,移动迅速,也能上树,5-7月曾观察到成单个或成对活动。由3个鸟胃的剖检,得知食鞘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草籽各青稞种子等。同其他草鹛,隐匿于矮丛地带、多岩地区及荒芜的耕地。

经济价值

棕草鹛中国特有种,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嗜吃有害昆虫。

本文Hash:ae1e966c1206805f31dc9b270b1aa6f54470f0d3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