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苇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蓝苇鳽的图片

蓝苇鳽(学名:Ixobrychus sturmii,英文名:Dwarf Bittern)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

而该鸟喙是灰色。有一个灰纵斑纹的喉咙,黄腿,尾巴灰黑色。眼睛黄色。喉咙是灰色。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栖息于南部非洲的湿地,河流和潮湿的森林草原。夜行性,主要表现在单独、成双或成群在野外,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但在隐蔽阴暗的地方。栖息于南部非洲的湿地,河流和潮湿的森林草原。夜行性,主要表现在单独、成双或成群在野外,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但在隐蔽阴暗的地方。

中文学名:蓝苇鳽

拉丁学名:Ixobrychus sturmii

英文俗名:Dwarf Bittern

命名作者:Wagler, 1827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苇鳽属(Ixobrychus)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蓝苇鳽
蓝苇鳽

蓝苇鳽身长25厘米,体重约140克。头部的背部灰黑色,而该鸟喙是灰色。有一个灰纵斑纹的喉咙,黄腿,尾巴灰黑色。眼睛黄色。喉咙是灰色。蓝眼先,翅膀边缘粉红色,虹膜红色。

地理分布

蓝苇鳽
蓝苇鳽

蓝苇鳽分布图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习性

蓝苇鳽栖息于南部非洲的湿地,河流和潮湿的森林草原。夜行性,主要表现在单独、成双或成群在野外,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但在隐蔽阴暗的地方。性胆小而机警,通常很少飞行.多在芦苇丛中通过,或在芦苇上行走。食物主要是蝴蝶,蜜蜂,黄蜂,蝗虫和蚂蚁昆虫。

生长繁殖

蓝苇鳽
蓝苇鳽

蓝苇鳽蓝苇鳽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是终生伴侣品种。巢建于高高的无花果树冠的树枝上,有时也见在小灌木上营巢。巢结构简陋。通常用秸秆和树叶搭建。每窝产卵2~5牧。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蓝色。

保护现状

蓝苇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姬苇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姬苇鳽的图片

姬苇鳽(学名:Ixobrychus exilis,英文名:Least Bittern)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

姬苇鳽(学名:Ixobrychus exilis)属鹳形目鹭科苇鳽属,分布于美洲,是一种小型涉禽,只有14英寸高(28~36厘米)。下体和喉部是白色和浅棕色条纹。脸和脖子的两侧浅棕色,眼睛黄色,鸟喙黄色。成年雄鸟有光滑的背羽和墨绿色的顶冠,成年雌鸟这些部分是褐色并有光泽。它们在飞行中,能看到伸展的翅膀具有棕色光泽。

中文学名:姬苇鳽

拉丁学名:Ixobrychus exilis

英文俗名:Least Bitter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苇鳽属(Ixobrychus)

繁殖区:北美洲, 拉丁美洲 : e, sw U南美洲 to se Brazil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姬苇鳽
姬苇鳽

姬苇鳽是一种小型涉禽,只有14英寸高(28~36厘米)。下体和喉部是白色和浅棕色条纹。脸和脖子的两侧浅棕色,眼睛黄色,鸟喙黄色。

成年雄鸟有光滑的背羽和墨绿色的顶冠,成年雌鸟这些部分是褐色并有光泽。它们在飞行中,能看到伸展的翅膀具有棕色光泽。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姬苇鳽和小苇鳽的区别:都具显著黑色上体,但小苇鳽胫部被羽直达关节,而姬苇鳽胫部羽毛未达关节。两者分布没有重叠,小苇鳽分布于欧亚非等地,姬苇鳽分布于美洲。小苇鳽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

姬苇鳽:胫部覆羽未达关节
姬苇鳽:胫部覆羽未达关节
小苇鳽:顶冠黑色,胫部被羽直达关节
小苇鳽:顶冠黑色,胫部被羽直达关节

地理分布

姬苇鳽分布图
姬苇鳽分布图

姬苇鳽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姬苇鳽在香蒲和芦苇丛中寻找鱼和小动物。和所有鹭科动物一样,姬苇鳽比较容易受惊扰。受惊后,姬苇鳽就立刻纹丝不动,将喙指向空中。它们胸前有条深棕色条纹,保持这个姿势,就可以和周围的草丛混合在一起。姬苇鳽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动。如果它们的天敌改变了位置,姬苇鳽会非常缓慢地移动,使胸前的深棕色条纹总是朝向天敌。食物主要是小鱼、以及昆虫。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这些候鸟在冬天从美国北部地区南下到南部海岸地区,在夜间迁移。

生长繁殖

姬苇鳽
姬苇鳽

姬苇鳽巢建于芦苇沼泽、湖边、水塘和水稻田边的芦苇丛和灌丛中,有时也见在小灌木上营巢。巢结构简陋。巢是一个良好的隐蔽的平台,采用沼泽中的香蒲植被和其他建材。雌鸟产4或5枚卵。父母双方共同哺育雏鸟。

亚种分化

姬苇鳽
姬苇鳽

姬苇鳽共5个亚种:

(1)Ixobrychus exilis exilis 分布于北美洲到印度西部、巴西;

(2)Ixobrychus exilis pullus 分布于墨西哥的索诺拉;

(3)Ixobrychus exilis bogotensis 分布于哥伦比亚中部;

(4)Ixobrychus exilis erythromelas 分布于特立尼达岛、亚郡;

(5)Ixobrychus exilis peruvianus 分布于秘鲁沿岸;

保护现状

姬苇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栗头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栗头鳽的图片

栗头鳽(学名:Gorsachius goisagi,英文名:Japanese Night Heron)为鹭科夜鳽属的鸟类,又叫栗鳽,俗名麻鹭、粟头虎斑鳽、栗头夜鳽,英文名直译为日本夜鳽。体型粗胖、嘴短而下弯。分布于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湾、河口及附近稻田、芦苇丛、树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是濒危物种。

中文学名:栗头鳽

拉丁学名:Gorsachius goisagi

英文俗名:Japanese Night Heron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夜鳽属(Gorsachius)

繁殖区:古北界 : Japan

非繁殖区:se Chin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栗头鳽:形态特征图
栗头鳽: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49厘米)而矮扁的褐色鹭鸟。似黑冠鳽但区别在嘴及头顶冠形小,颈背灰褐色至栗色而非黑色,翼尖非白色。翼上具特征性黑白色肩斑;上体深褐而具较浅的蠹斑;下体皮黄,有由深褐色纵纹形成的中线。飞行时灰色的飞羽与褐色覆羽成对比。

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色;嘴-角质色;脚-暗绿色。

叫声:于繁殖期及迁徙时发出深沉而带回音的似鸮类呼呼叫声。进食时发出呱呱声。

栗头鳽:外形特征图
栗头鳽:外形特征图
栗头鳽
栗头鳽

地理分布

栗头鳽:地理分布图
栗头鳽: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越冬至菲律宾及苏拉威西岛。

分布状况:罕见过境鸟,见于上海、台湾及广东沿海。

生活习性

栗头鳽
栗头鳽

喜林区,早晚在多草地区取食。

栗头鳽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溪流、沼泽、河谷、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但在隐蔽的阴暗地方。夜受惊时一跳而起,飞行低,振翼缓慢有力。性胆小而机警,通常很少飞行.多在芦苇丛中通过,或在芦苇上行走。食物主要为小鱼、黄鳝、蛙、小螃蟹、水蜘蛛、昆虫等。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质。

生长繁殖

栗头鳽(梦里开车摄于杭州植物园,2012年10月)
栗头鳽(梦里开车摄于杭州植物园,2012年10月)

栗头鳽繁殖期5~7 月。营巢于山地密林中,巢结构简单,由树枝筑成。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大小为47mm×37mm。孵化期17-20 天,幼鸟离巢时间35-37 天。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栗头鳽
栗头鳽

本文Hash:094a632a86c850c8aabe86f04f2c6660c90e4c65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