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喉原鸡的外形特征、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分类地位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蓝喉原鸡的图片

蓝喉原鸡(学名:Gallus lafayetii,英文名: Sri Lanka Junglefowl)属雉科原鸡属,又名黑尾原鸡、斯里兰卡原鸡、锡兰原鸡或锡兰野鸡,是斯里兰卡特有的一种鸡,也是当地的国鸟。它们是原鸡的近亲。其学名是为纪念法国的拉法叶侯爵。

中文学名:蓝喉原鸡

拉丁学名:Gallus lafayetii

英文俗名:Sri Lanka Junglefowl

命名作者:Lesson, 1831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原鸡属(Gallus)

繁殖区:东洋界 : Sri Lank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黑尾原鸡表现出强烈的两性异形:雄鸡比雌鸡大很多,羽毛更为鲜艳,而且具有跨张的垂肉及鸡冠。雄鸡长66-73厘米,羽毛呈橙红色,双翼及尾巴呈深紫至黑色。由头部至脊椎底的羽毛呈金色,红色面部没有羽毛但有垂肉。鸡冠是红色的,中央黄色。它们像绿原鸡般没有冬羽。

雌鸡较为细小,只长35厘米。羽毛呈深褐色,下颈部及胸部有一些白斑。

蓝喉原鸡:雄鸟
蓝喉原鸡:雄鸟
蓝喉原鸡:雌鸟
蓝喉原鸡:雌鸟

分类地位

黑尾原鸡是原鸡属下的一个物种。属内它们最为接近绿原鸡,但外观却最似灰原鸡及原鸡。黑尾原鸡像绿原鸡般是岛屿物种,与岛内的掠食者及竞争者一同演化。它们具有一种复杂的对抗掠食者行为策略。

生活习性

蓝喉原鸡
蓝喉原鸡

黑尾原鸡是地盘性的。它们大部份时间都在觅食,主要吃多种种子、掉下来的果实及昆虫。

黑尾原鸡栖息在森林及丛林。它们在基图尔格勒(Kitulgala)、雅拉国家公园(Yala National Park)及辛哈拉加热带雨林(Sinharaja Forest Reserve)最为普遍。

生长繁殖

蓝喉原鸡的鸟卵
蓝喉原鸡的鸟卵
蓝喉原鸡
蓝喉原鸡

黑尾原鸡是地栖的鸟类,每次会生2-4颗蛋。雄鸡并不会帮忙孵化及哺育幼鸡,只靠雌鸡来负责。雄鸡是会负责保护鸟巢的。

黑尾原鸡是兼性一妻多夫制,即雌鸡会与2-3只雄鸡有关联。这些雄鸡往往是亲属。雌鸡会与领袖雄鸡交配,并在高处筑巢。

黑尾原鸡的蛋颜色多变,一般呈奶白色有黄色或粉红色色彩,有时一些会呈红色,也有紫色或褐色斑点的。 雌鸡会负责孵蛋,领袖雄鸡会保护鸟巢。其他雄鸡会留在附近防范入侵者或掠食者,如其他雄鸡、蛇及獴。孵化期可以短至20天。

雏鸡主要吃活的食物,如昆虫及等足目。地蟹科对它们的生长及存活率起了重要的作用。饲养的黑尾原鸡特别容易受细菌性疾病感染。 雏鸡未能处理植物性的蛋白质及脂肪。由于没有适合的商用饲料,故很少会饲养它们。

蓝喉太阳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蓝喉太阳鸟的图片

蓝喉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gouldiae,英文名:Mrs. Gould’s Sunbird)是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俗名桐花凤,酷似《愤怒的小鸟》中的George。雄鸟前额至后颈、耳后块斑、颏、喉绿色而具金属光泽,眼先、颊、头侧黑色,颈侧和背暗红色。生活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阿萨姆至中国西南及印度支那。春季常取食于杜鹃灌丛,夏季于悬钩子,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3100米的高原盆地和山地的阔叶林、沟谷林、稀树灌丛以至河边和公路边的乔木树丛和竹丛中以及尤喜在花丛间活动。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蓝喉太阳鸟

拉丁学名:Aethopyga gouldiae

英文俗名:Mrs. Gould’s Sunbird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属名:太阳鸟属(Aethopyg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8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雄鸟前额至后颈、耳后块斑、颏、喉绿色而具金属光泽,眼先、颊、头侧黑色,颈侧和背暗红色。肩和下背橄榄绿色,腰鲜黄色。尾上覆羽暗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中央尾羽延长,颜色与尾上覆羽相同,但先端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先端稍较浅淡。

两翅暗褐色,翅表面橄榄绿色。胸鲜黄色而杂有不明显的火红色细纹,下腹、后胁和尾下覆羽黄沾绿色或橄榄黄色,尾下覆羽较黄。雌鸟上体橄榄绿色。头顶羽毛中央有被遮盖住的暗褐色斑,头侧灰褐色微沾绿色。

腰和尾上覆羽染黄色,中央尾羽不延长,浅褐色沾橄榄黄色,外侧尾羽黑色,先端淡褐色,外侧4对尾羽内翎具白色端斑,越往外侧端斑越大。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黄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

颏、喉、颈侧和上胸淡灰绿色或橄榄灰色,到腹逐渐变为橄榄黄色,到尾下覆羽变为鲜黄色,翅下覆羽白色微沾黄色。虹膜暗褐至红褐色,嘴黑色,脚黑色或黑褐色。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酷似《愤怒的小鸟》中的George

雄鸟:体型略大(14厘米)的猩红、蓝色及黄色的太阳鸟,蓝色尾有延长。与黑胸太阳鸟的区别在色彩亮丽且胸猩红色,与火尾太阳鸟及黄腰太阳鸟的区别在尾蓝色。

指名亚种胸黄色,仅具少量的猩红色细纹。雌鸟上体橄榄色,下体绿黄,颏及喉烟橄榄色。腰浅黄色而有别于其他种类,仅黑胸太阳鸟与其相似但尾端的白色不清晰。

体重♂4-12g,♀5-8g;体长♂131-160mm,♀91-111mm;嘴峰♂13-17mm,♀13-17mm;翅♂51-58mm,♀45-54mm;尾♂64-88mm,♀30.5-40mm;跗蹠♂13-15.5mm,♀12-16mm(西南亚种)。

生活习性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见3-5只或10多只成群,彼此保持一定距离。

活动在盛开花朵的树丛间或树冠层寄生植物花丛中,很少到近地面的花朵间觅食,有时也见成群在种植的四季豆农作物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胆小怕人,很远见人就飞,行动甚为敏捷,但通常飞不多远或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就停息。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500m的常绿阔叶林、沟谷林季雨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稀树草坡、果园、农地、河边与公路边的树上,有时也见于竹林和灌丛。

生长繁殖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繁殖期4-6月。4月中旬即见雌鸟衔羽毛筑巢,此时雌雄鸟常追逐鸣叫,时而成对边飞边叫,时而停息在树枝上昂头翘尾不停地鸣叫,鸣声单调清脆,似“zhai-zhai-zhai”。

营巢于海拔1000-3000m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呈椭圆形或梨形,主要由植物绒、苔藓、草、植物纤维、蜘蛛网等构成。巢的大小为长15-18cm,宽10-11.5cm,多固定于灌木细枝上。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多被有淡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3.5-15.3mm×10.5-11.5mm。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地理分布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1、蓝喉太阳鸟西南亚种(学名:Aethopyga gouldiae dabryii)

分布于自印度以东至泰国以北的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康定。

2、蓝喉太阳鸟指名亚种(学名:Aethopyga gouldiae gouldiae)

分布于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棕胸竹鸡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食性、生长繁殖、体型、其他相关资料

棕胸竹鸡的图片

棕胸竹鸡(学名:Bambusicola fytchii,英文名:Mountain Bamboo Partridge)是雉科竹鸡属的鸟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棕胸竹鸡

拉丁学名:Bambusicola fytchii

英文俗名:Mountain Bamboo Partridge

命名作者:Anderson, 1871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竹鸡属(Bambusicola)

繁殖区:东洋界 : ne India to Burma and s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分类地位

棕胸竹鸡
棕胸竹鸡

鸟类 > 鸡形目 > 雉科 > 竹鸡属

GALLIFORMES > Phasianidae > Bambusicola fytchii

外形特征

棕胸竹鸡
棕胸竹鸡

中等体型(34厘米)的灰褐色鹑类。尾长,外侧尾羽棕色,脸、喉皮黄白色,一道从眼后延至颈部的黑线与白色眉纹形成对照是为本种特征。上胸栗色,上具白色和灰色的点斑或细纹;下胸及肛周皮黄白色,上具心形黑色大点斑。雄雌同色。

虹膜-红褐;嘴-近黑;脚-灰色。

叫声:雄鸟啼叫声似che-chirree-che-chirree, chiree。雌鸟也有不和谐的刺耳叫声。被赶时尖声大叫。

雄鸟自额至枕棕褐色,具细小而不甚明显的黑色羽干纹,眼先淡棕黄色,眼后有一粗的黑色纹,向后延伸至颈;紧接其上又有白色沾棕的眉纹,亦向后延伸至颈。后颈栗棕色,具灰棕色羽缘;上背、肩、次级覆羽和三级飞羽褐灰色,缀有暗褐色虫蠹状斑和棕黑色近端中央斑,两边有栗棕色条纹;三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密布有细小的暗褐色虫蠹状横斑。尾上覆羽末端具白色斑点,较长的尾上覆羽末端中央还具黑色斑点。尾羽、初级覆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大都红棕色,中央尾羽红棕色较淡,并缀有棕白色和棕黑色虫蠹状横斑。颏、喉和头、颈的两侧淡棕黄色,略较眼先为深;前胸深栗棕色,羽缘缀有灰色;后胸、腹至尾下覆羽淡乳黄色,除肛周外各羽均具黑斑;腹侧和两胁白色,具黑色横斑,到近端处扩大为三角形斑,几相连成一片黑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眼后纹不为黑色而为棕色,下体黑斑较小而少。 虹膜棕色或红褐色,嘴角褐色,跗蹠与趾暗绿褐色或绿灰色。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

棕胸竹鸡
棕胸竹鸡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缅甸和印度阿萨姆邦。

生活习性

以小群栖居。雄鸟春季异常喧哗,常飞上桤木栖木鸣叫。多近溪水。受惊时飞行数米远即遁入高草丛中。

栖息在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森林、灌丛、草丛和竹林中,特别喜欢在陡峭山沟溪流旁的灌丛和草丛地带活动。有时也到麦田觅食,晚上栖息于树上或竹林上。

食 性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浆果、种子、以及大豆、小麦等各种农作物为食,也吃各种昆虫、蠕虫、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500-2500m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巢多置于草地或竹林中地上,偶尔在森林和灌丛中地上营巢。巢甚简陋,多系地上隐蔽较好的凹坑,或由亲鸟自己刨掘成凹坑,再垫以枯草和树叶即成。每窝产卵3-7枚,通常4-5枚,卵壳厚而且硬,卵的大小为36-41mm×27-31mm,平均39mm×29mm。

体 型

体重♂278-360g,♀256-330g;体长♂318-356mm,♀303-340mm;嘴峰♂19.5-21.2mm,♀18-21mm;翅♂140-149mm,♀129-143mm;尾♂105-130mm,♀90-115mm;跗蹠♀43-46mm,♀41-45mm。

其他相关资料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迁 徙: 留鸟

本文Hash:401986ffa165f756b2c09cda91f8d855b8b23e98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