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蜡嘴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黑尾蜡嘴雀的图片

黑尾蜡嘴雀(学名:Eophona migratoria,英文名:Chinese Grosbeak)是燕雀科蜡嘴雀属的鸟类,俗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灰儿(雌性),英文名直译为中华蜡嘴雀。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中型鸟类,体长17-21cm。嘴粗大、黄色,但尖端为黑色。雄鸟头辉黑色,雌鸟头灰褐色。黑尾蜡嘴雀利用林地及果园,从不见于密林。与黑头蜡嘴雀区别在于嘴尖端黑色,初级飞羽翼尖白色。非法鸟类贸易和驯养对黑尾蜡嘴雀的野外种群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中文学名:黑尾蜡嘴雀

拉丁学名:Eophona migratoria

英文俗名:Chinese Grosbeak

命名作者:Hartert, 190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蜡嘴雀属(Eophon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9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尾蜡嘴雀:形态特征图
黑尾蜡嘴雀: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7厘米)而墩实的雀鸟。黄色的嘴硕大而端黑。

繁殖期雄鸟:外形极似有黑色头罩的大型灰雀,体灰,两翼近黑。

雌鸟:似雄鸟但头部黑色少。

幼鸟:似雌鸟但褐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深黄而端黑;脚-粉褐。

雏鸟
黑尾蜡嘴雀:雏鸟
黑尾蜡嘴雀:雏鸟
黑尾蜡嘴雀:雏鸟
黑尾蜡嘴雀:雏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尾蜡嘴雀与黑头蜡嘴雀的区别在:

(1)黑尾蜡嘴雀嘴端黑色,而黑头蜡嘴雀嘴全黄;

(2)黑尾蜡嘴雀初级飞羽、三级飞羽及初级覆羽羽端白色,臀黄褐;

(3)黑尾蜡嘴雀头部黑色面积比黑头蜡嘴雀面积大得多,越过眼后;而黑头蜡嘴雀头部黑色止于眼圈。

黑尾蜡嘴雀:雄鸟
黑尾蜡嘴雀:雄鸟
黑头蜡嘴雀:雄鸟
黑头蜡嘴雀:雄鸟
黑尾蜡嘴雀:雌鸟
黑尾蜡嘴雀:雌鸟

地理分布

黑尾蜡嘴雀:地理分布图
黑尾蜡嘴雀: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南部、河南、山东,往南至陕西、安徽、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等省。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和远东南部、朝鲜、日本等地。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东部、朝鲜、日本南部及中国东部,越冬至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的落叶林及混交林,至中国南方及台湾越冬。亚种sowerbyi繁殖于华中及华东尤其是长江下游的集水处,向西可抵四川;越冬在西南。

生活习性

黑尾蜡嘴雀,雄鸟。
黑尾蜡嘴雀,雄鸟。

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也成群,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树栖性,频繁地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或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飞行迅速、两翅鼓动有力,在林内常一闪即逝。

性活泼而大胆,不甚怕人。平时较少鸣叫,叫声是一种单调的‘tek、tek’声,繁殖期间鸣叫频繁。鸣声高亢,悠扬而婉转,很远即能听到。

夏候鸟或留鸟。每年4月初从中国南方迁来东北繁殖,10月中下旬开始迁回。

生境
黑尾蜡嘴雀,雌鸟,背部。
黑尾蜡嘴雀,雌鸟,背部。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中,也出现于林缘疏林、河谷、果园、城市公园以及农田地边和庭院中的树上。

食性

主要以种子、果实、草子、嫩叶、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所吃食物有甲虫、膜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小螺狮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性食物有蔷薇种子、高粱、槐树种子、豆类、红花子和嫩芽。

生长繁殖

黑尾蜡嘴雀
黑尾蜡嘴雀
黑尾蜡嘴雀:雌鸟
黑尾蜡嘴雀:雌鸟

繁殖期5-7月。

在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即开始求偶鸣叫和配对,雄鸟常站在树枝上高声鸣唱,鸣声清脆悦耳。5月初至5月中旬即开始在柞树、杨树、山丁子树或其他乔木树侧枝枝权上营巢,距地高2-7m。巢呈杯状或碗状,由枯草叶、草茎、须根、细枝等材料构成。巢外径9-14cm,内径6-8.5cm,高8-13cm,深5-8cm。

每窝产卵3-7枚,多为4-5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呈米黄色被有淡红色斑点,有为灰色或灰白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和斑纹,也有呈鸭蛋青色或深灰色被黑褐色斑纹。卵为椭圆形和长卵圆形,大小为16-19mm×20-27mm,常见为17mm×25mm,重3-3.8g,多为3.5g。最早产卵时间在吉林省为5月中旬,大量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1天产1枚卵,卵产齐后才开始孵卵。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保护现状

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黑尾蜡嘴雀在中国东北地区常被驯养作笼养观赏鸟。非法鸟类贸易和驯养对黑尾蜡嘴雀的野外种群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黑尾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尾鸥的图片

黑尾鸥(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英文名:Black-tailed Gull)属鸥科鸥属。是一种中型海鸥,身长大概45厘米,翼展大概126至128厘米。这种雀鸟聚居于东亚地区,当中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也会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东北部分一带漂泊。黑尾鸥长有黄色的脚,鸟喙末端上有红色的斑点,继以黑色环带,腰尾白,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幼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需要四年才羽翼丰盛达至成长期。正如名字所说,它们拥有黑色的尾巴,并会发出像猫叫的哀怨叫声,所以在日本被称作“海猫”,在韩国则为“猫鸥”。黑尾鸥的主要食粮为细小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产与其内脏。它们经常跟着船只与渔艇觅食,也会从其他海鸟偷取食物。每年四月中旬,黑尾鸥会连群结队地筑巢,在六月上旬会生两至三只蛋,孵卵期为二十四天。

中文学名:黑尾鸥

拉丁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

英文俗名:Black-tailed Gull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鸥属(L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co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黑尾鸥
黑尾鸥

中等体型(47厘米)的鸥。两翼长窄,上体深灰,腰白,尾白而具宽大的黑色次端带。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合拢的翼尖上具四个白色斑点。

第一冬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尾上覆羽白。

第二年鸟:似成鸟但翼尖褐色,尾上黑色较多。

虹膜-黄色;嘴-黄色,嘴尖红色,继以黑色环带;脚-绿黄色。

叫声:哀怨的咪咪叫声。

黑尾鸥:繁殖羽
黑尾鸥:繁殖羽
黑尾鸥:非繁殖羽
黑尾鸥:非繁殖羽
黑尾鸥:第一年鸟,嘴粉红
黑尾鸥:第一年鸟,嘴粉红
黑尾鸥:第二年鸟
黑尾鸥:第二年鸟

地理分布

黑尾鸥
黑尾鸥

分布范围:日本沿海及中国海域。

分布状况:常见。繁殖于山东及福建沿海。越冬于华南及华东沿海和台湾,于内陆在云南及沿长江有分布。季候鸟于辽宁、河北、山西及云南北部有记录。 习性:繁殖于多岩岛屿。松散群栖。

生活习性

黑尾鸥
黑尾鸥

黑尾鸥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悬岩、草地以及邻近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成天在海面上空飞翔或伴随船只觅食。也常群集于沿海渔场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到河口、江河下游和附近水厍与沼泽地带。

黑尾鸥主要在海面上捕食上层鱼类为食,也吃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生长繁殖

黑尾鸥
黑尾鸥

黑尾鸥的繁殖期为4~7月。常成小群集群营巢。在好的营巢地,也集成数十对的大群营巢。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海岸悬崖峭壁的岩石平台上,也营巢于海边小岛和海岸附近内陆湖泊和沼泽地中的土丘上。巢呈浅碟状,由枯草构成。巢的大小直径为外径15~25厘米,内径10~13厘米,深1.5~2.2厘米。巢间距最近为0.75米。

最早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蓝灰色。灰褐色或赭绿色,密被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6~74×39~49毫米,重57~68克。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梨形。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27天。雏鸟孵出后全身被有灰褐色绒羽,嘴先端具红斑。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食物主要为鱼和昆虫。雌性期主要由亲鸟半消化后再吐出喂养。大约经过30~45天的喂养,幼鸟即能飞翔。

保护现状

黑尾鸥
黑尾鸥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鸦嘴卷尾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鸦嘴卷尾的图片

鸦嘴卷尾(学名:Dicrurus annectans,英文名:Crow-billed Drongo)是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

鸦嘴卷尾(学名:Dicrurus annectans)是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体型较黑卷尾稍为大些;嘴厚重似乌鸦,尾叉形,外侧尾羽上翻,体羽灰或黑色。树栖鸟类,善于空中滑翔,捕食空中飞行的昆虫;主要营巢于高大乔木顶端分岔枝处;雌雄亲鸟共同承担营巢、孵卵和育雏;每窝卵2—4枚。分布于中国于云南西部、南部西双版纳及东南部,河口,广西融水三防,为夏候鸟;海南南半部为留鸟。

中文学名:鸦嘴卷尾

拉丁学名:Dicrurus annectans

英文俗名:Crow-billed Drongo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卷尾科(Dicruridae)

中文属名:卷尾属(Dicr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e Himalayas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中等体型(29厘米)的黑色卷尾。嘴厚重似乌鸦,尾叉形,外侧尾羽上翻。

亚成鸟:下体下部具偏白色横纹。

虹膜-红褐;嘴及脚-黑色。

叫声:卷尾特有叫声,响亮悦耳的哨音及粗哑啭鸣;也发出一连串下降的似harp声。

鸦嘴卷尾:亚成鸟
鸦嘴卷尾:亚成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鸦嘴卷尾与黑卷尾的区别:鸦嘴卷尾的嘴较厚较宽,尾开叉不如其深,体羽具绿色光泽而非蓝色光泽。

地理分布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分布范围:大部分夏季繁殖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东北部;迁徙至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藏东南部。罕见冬候鸟于云南西部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中,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啄食树上的昆虫,或在林缘的田坝区捕食农田昆虫,偶尔也见在空中飞翔捕食飞虫。

生长繁殖

鸦嘴卷尾:亚成鸟
鸦嘴卷尾:亚成鸟

繁殖季节一般为4~6月,营巢于树杈之间,巢呈杯状,由草丝及茎杆构成。每窝产卵3~4枚。

保护现状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海南等地近几年的考察中,尚可见到,但数量较为稀少。主要是农田及经济作物区大量施用农药,鸦嘴卷尾采食了受毒的昆虫以后,间接致毒而造成种群繁殖率下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168ea258dbb7137970c55ebd45f48ce2bec2cce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