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鸨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黑头鸨的图片

黑头鸨(学名:Neotis ludwigii,英文名:Ludwig’s Bustard)是鸨科黑冠鸨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黑头鸨

拉丁学名:Neotis ludwigii

英文俗名:Ludwig’s Bustard

命名作者:Rüppell, 1837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黑冠鸨属(Neotis)

繁殖区:非洲 : sw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鸟种简介

黑头鸨

黑头鸨
黑头鸨【中文名称】黑头鸨

【中文别名】鲁氏鸨

【拉丁学名】Neotis ludwigii

【命名时间】Ruppell, 1837

【英文名称】Ludwig’s Bustard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鸨科

外形特征

特征

黑头鸨
黑头鸨黑头鸨的头到颈的内侧部布满黑色羽毛,白腹,主体棕褐色,上面有白色羽毛交错。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跖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习性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黑头鸨
黑头鸨

地理分布

繁殖

喜欢选择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作为栖息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小鸨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黑头黄鹂的科属、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

黑头黄鹂的图片

黑头黄鹂(学名:Oriolus xanthornus,英文名:Black-hooded Oriole)是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

黑头黄鹂是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中等体型,雌雄同色,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叫声如流水般的笛音wye-you或yiu-hu-a-yu。主要以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浆果、幼芽、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中文学名:黑头黄鹂

拉丁学名:Oriolus xanthornus

英文俗名:Black-hooded Oriol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黄鹂科(Oriolidae)

中文属名:黄鹂属(Oriolus)

繁殖区:东洋界 : n India through Southeast Asia to Borne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5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科属

黑头黄鹂
黑头黄鹂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黄鹂科

中文属名:黄鹂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拉丁文名:Oriolus xanthornus

同物异名:Coracias xanthornus Linnaeus,1758

英文名:Black-hooded Oriole

鸟种简介

黑头黄鹂
黑头黄鹂

生 境: 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桦树林、栎林、林线以上的杜鹃灌丛和矮树丛中,冬季常下到3000m以下甚至2000m左右的低山山脚和沟谷地带。

体 型: 体重♂60-67g,♀60-70g;体长♂210-229mm,♀201-236mm;嘴峰♂21 -25mm,♀22-24mm;翅♂119-126mm,♀123-124.5mm;尾♂89-95.5mm,♀81-94.5mm;跗蹠♂26-27mm,♀24-26mm。

食 性: 主要以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浆果、幼芽、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习 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亦成群,在灌木或树上活动。活动或飞翔时常发出一种单调而尖锐的叫声‘kurr’,像两块石头碰击后发出的声响此外它也有一种七音节的歌声,其声似‘te-de-le-li-di-li-um’。

繁殖方式: 卵生。

外形特征

黑头黄鹂
黑头黄鹂

中等体型(23厘米),头、颈及上胸黑色,下体黄色,翼及尾黑色。雄雌同色。亚成鸟似成鸟,但额为黄色,嘴及眼圈偏白,喉污白并具略黑色条纹。

虹膜-红色;嘴-红色 ;脚-黑色。

叫声:如流水般的笛音wye-you或yiu-hu-a-yu,重音在中间音节上。叫声为粗哑而带鼻音kwaak。雄鸟炫耀时发出圆润的笛音,间杂着粗哑音,同时身体低下,尾羽扇开。也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西藏南部通麦、扎曲贡、申达和昌都地区西南部,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西部康定、北部汶川、平武、中部峨眉、宝兴和甘肃西部。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和印度阿萨姆等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及缅甸北部。

黑颈鸊鷉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

黑颈鸊鷉的图片

黑颈鸊鷉(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英文名:Black-necked Grebe)是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

黑颈鸊鷉颈鸊鷉(学名: Podiceps nigricollis )为鸊鷉科 鸊鷉属的鸟类,是一种候鸟。繁殖期成鸟具松软的黄色耳簇,耳簇延伸至耳羽后,分布于欧亚中部、南部、非洲、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中国等地,多见于沼泽、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盖物的溪流。

中文学名:黑颈鸊鷉

拉丁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

英文俗名:Black-necked Grebe

命名作者:Brehm, CL, 1831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鸊鷉属(Podiceps)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北美洲, 中美洲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黑颈鸊鷉
黑颈鸊鷉中文名称:黑颈鸊鷉

拉丁名称:Podiceps nigricollis

英文名称:Eared Grebe

科目名称: 鸊鷉目、鸊鷉科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30厘米)的。繁殖期成鸟具松软的黄色耳簇,耳簇延伸至耳羽后,前颈黑色,嘴较角上扬。冬羽:与角的区别在嘴全深色,且深色的顶冠延至眼下。颏部白色延伸至眼后呈月牙形,飞行时无白色翼覆羽。幼鸟似冬季成鸟,但褐色较重,胸部具深色带,眼圈白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灰黑。

叫声:繁殖期发出哀怨笛音poo-eeet及尖厉颤音。

地理分布

分布不连贯,于北美洲西部、欧亚大陆至蒙古西部、非洲、南美洲及中国东北。冬季分散至北纬30°以南地区。

地理分布

指名亚种为罕见繁殖鸟及冬候鸟。繁殖于天山西部、内蒙古及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多数地区,越冬于华南和东南沿海及中国西南的河流。可能在云南北部洱海湖也有繁殖现象。在香港为迷鸟。

习性:

成群在淡水或咸水上繁殖。冬季结群于湖泊及沿海。

本文Hash:51a942b935e41a9bf3dc7e326cea596e49ca8fe2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