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吻剃刀鱼

导读: 锯吻剃刀鱼Ghost pipefish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动物百科小编灬狂飙的蜗牛给大家整理了锯吻剃刀鱼的资料,包括锯吻剃刀鱼的图片资料、锯吻剃刀鱼的形态特征、锯吻剃刀鱼的生活习性、锯吻剃刀鱼的品种和种类、锯吻剃刀鱼的寿命等与锯吻剃刀鱼相关的详细信息。

锯吻剃刀鱼Ghost pipefish

锯吻剃刀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 棘背鱼目 Gasterosteiformes
亚目: 海龙亚目 Syngnathoidei
科: 沟口鱼科 Solenostomidae
属: 剃刀鱼属 Solenostomus
种: 锯吻剃刀鱼 S. cyanopterus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锯吻剃刀鱼(拼音:jù wěn tì dāo yú);
英文名:Ghost pipefish;
学名:Solenostomus cyanopterus。
锯吻剃刀鱼,又称蓝鳍剃刀鱼、漂潮鱼、鬼刀,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海龙亚目沟口鱼科的其中一种。以吸食方式猎取浮游生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未予评估

体长: 17厘米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以浮游生物为食

繁殖: 卵生,雌鱼有孵卵袋

习性: 体色随环境变化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

锯吻剃刀鱼

锯吻剃刀鱼雌性与雄性

锯吻剃刀鱼

锯吻剃刀鱼嘴部特写

锯吻剃刀鱼

锯吻剃刀鱼游动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锯吻剃刀鱼长度17厘米。母鱼腹鳍的一部分下缘变形为相接而成的孵卵袋,体型也比公鱼大。体侧扁,无侧线,体色多变化,由褐色至粉红色或黄色均有,体侧布满许多小黑点及白点;吻延长为扁管状,无齿,具有一对须;第一背鳍无棘,胸鳍小,第二背鳍及尾鳍特大,尾鳍几乎与躯干同长,臀鳍圆形。第一背鳍有2枚大型暗色斑,皮肤具有数列星状突起;吻部背面无锯齿,平直而不弯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锯吻剃刀鱼体色适其栖地环境而定,多半生活或靠近海草或藻床,以拟态方式模仿海草,不易被发现。常成对出现,以吸食方式猎取浮游生物。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锯吻剃刀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红海、东非,东至斐济,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附近海域。台湾分布于南部、北部及小琉球附近岩礁海域。

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

动物百科小编微微虫给大家整理了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的档案资料,包括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的图片、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所属门、纲、目、科及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描述介绍、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标本等与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相关的详细信息。

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档案信息

物种名:剃刀鱼

拉丁名:Selenostomus armat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鱼纲Pisces

目:刺鱼目 Gasterosteiform

科:剃刀鱼科 Solenostomidae

资源编码:21131119293

描述:剃刀鱼(学名:Solenostomus paradoxus)为辐鳍鱼纲棘背鱼目剃刀鱼科剃刀鱼属的鱼类。这是一种体长只有10厘米的小怪鱼,生活在有藻类的珊瑚礁区,以其巧妙的变色本领,随时跟着环境而改变体色,有些鱼则混在潮流中的浮游生物及污物里,随潮流漂流,从中吃适合的鱼饵,因体积小,且体色等都与漂流污物相似,很难发现。水族箱中饲养很难,与其他海龙和海马混养在一起。放入珊瑚缸中一般不会伤害用于观赏的无脊椎动物,需要足够的躲藏地点,像洞穴或岩石缝。水流要弱及沙底。当被其他鱼骚扰时反应很迟缓。喂食小的活无脊椎动物,像海虾、片脚类动物、小草虾、蚊子幼虫及水蚤。当刚入缸时,可以用活的盐水虾诱其开口。因为用小管形嘴进食慢。建议用营养液浸泡食物再饲喂,以保证营养。体长:可达10(厘米)。

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

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

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

剃刀鱼 Selenostomus armatus

平台号:2111C0002400010105

标本号:51188

标本馆:IOZ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采集地:广东省

产地1:GD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刀鱼

动物百科小编被鱼叼着的猫给大家整理了刀鱼的资料,包括刀鱼的图片资料、刀鱼的形态特征、刀鱼的生活习性、刀鱼的品种和种类、刀鱼的寿命等与刀鱼相关的详细信息。

刀鱼

刀鱼(学名CoiliaectenesJordan),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与河鲀、鲥鱼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刀鱼产量逐年下降。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

中文学名长颌鲚,刀鱼拉丁学名CoiliaecetenesJordan别称刀鲚,刀鱼、苦初鱼二名法Coiliaecetenes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硬骨鱼纲目鲱形目科鳀科族鱼类属鲚属种长颌鲚分布区域长江/东海

目录

1外形特征2生活习性3生长繁殖4人工驯养5利用价值经济价值营养价值

刀鱼外形特征

刀鱼从头向尾部逐渐变细,腹部圆润,上颔长,超过胸鳍基部,胸鳍鳍条细长,有6个长的细丝,臀鳍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臀鳍软条80条,体长可达26厘米,体长、身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一般体长18~25厘米、体重10~20克。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及背部浅蓝色。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

刀鱼生活习性

刀鱼是典型的洄游鱼种之一。生殖季节从河口区进入淡水区,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刀鱼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

刀鱼生长繁殖

平时生活在海里,部分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中也有,每年2~3月份亲鱼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年春季3、4月进入生殖季节后,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肥育生长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冬季,刀鱼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刀鱼和鲥鱼、河鲀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

刀鲚的性腺在洄游途中逐渐发育成熟,繁殖期为4~10月。该鱼对产卵场要求不严,多在泥质或砂质的S形或腰鼓形江段产卵,通常是刀鲚鱼汛集中的地段。1~2龄达性成熟,属一次性产卵鱼,绝对怀卵量一般在3万~4万粒。成熟卵粒具有油球,受精卵粒漂浮于上层水体孵化发育,幼鱼育肥至秋后或翌年入海。

刀鱼人工驯养

技术人员在水桶里面加了千分之五的海水晶[1],模拟出海水的生长环境,这样幼苗才能安全到达养殖基地。长江刀鱼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工作人员经过不断尝试后发现,采用水循环,模拟长江养殖模式,刀鱼可以较好地适应新环境。樊昌杰介绍到,技术人员每天不断地测定水池里的PH值、水质、溶解氧、氨氮含量,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刀鱼利用价值

刀鱼经济价值

清明节前的刀鱼,因处于长江入海口,淡水与海水的交界处,饵料丰富,肉质鲜嫩。由于产量锐减,物以稀为贵,网上曝出的长江刀鱼价格却令人乍舌,在6000元至1万元间不等。2012年,在江苏举办的长江刀鱼王公益拍卖会上,一条重325克的长江刀鱼王竟拍出了59000元的天价。2013年3月,在上海最大水产品批发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调查发现,刀鱼由2012年最高价位由每斤8千元跌至4百元。

刀鱼营养价值

野生刀鱼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P<0.05),而粗脂肪含量为则显著高于养殖(P<0.05),两者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和养殖肌肉鲜样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但在含量上养殖绝大多数氨基酸均显著高于野生刀鲚(P<0.05)。其中,养殖刀鲚氨基酸总量高出野生11.97%,鲜味氨基酸总量高出野生刀鲚14.12%。根据氨基酸评分(ASS)和化学评分(CS),野生和养殖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而养殖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显著高于野生(P<0.05)。由此得出,以活饵为食的养殖,其营养品质不会降低,完全可以替代野生。

本文Hash:745d8fabdbac7b8ef92d64ec2023701fcfcc4598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