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虎鲸

导读: 伪虎鲸False killer whale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伪虎鲸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动物百科小编啪啪兔给大家整理了伪虎鲸的资料,包括伪虎鲸的图片资料、伪虎鲸的形态特征、伪虎鲸的生活习性、伪虎鲸的品种和种类、伪虎鲸的寿命等与伪虎鲸相关的详细信息。

伪虎鲸False killer whale

伪虎鲸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属: 伪虎鲸属 Pseudorca
种: 伪虎鲸 P. crassidens
         (Owen, 1846)
分布: 温带及热带海域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伪虎鲸(拼音:wěi hǔ jīng);
英文名:False killer whale;
学名:Pseudorca crassidens。
伪虎鲸,生活于世界各地暖温带至热带海域,也常出现在台湾东部外海一带。伪虎鲸又名黑鯃、拟虎鲸、伪领航鲸、拟逆戟鲸,为海豚科伪虎鲸属下唯一一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格兰。伪虎鲸主要以乌贼类为食,也吃鱼、小鲨鱼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数据缺乏(DD)

体长: 全长4.9-5.1米

身高:

体重: 1200-2200公斤

生命:

食性: 主要以乌贼类为食

繁殖:

习性: 群居

分布: 温带及热带海域

伪虎鲸

伪虎鲸头部特写

伪虎鲸

伪虎鲸跃出水面

伪虎鲸

伪虎鲸的尾部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伪虎鲸全长4.9-5.1米;重量1200-2200公斤。伪虎鲸全身的体色均为黑色。头圆、口大,口裂朝着眼睛的方向切入,没有喙,上颌比下颌略微前突。背鳍比虎鲸小,鳍肢很尖,长度约为体长的1/10,向后显著弯曲,前缘中部突出,末端尖。尾鳍的宽度约为体长的1/5。伪虎鲸体型和虎鲸类似,因此得名,但是它们并非近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伪虎鲸喜群居,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头一群,同伴间眷恋性很强,很少单独活动。也会攻击大翅鲸仔鲸。在伪虎鲸群体里有时会分成较小的组或家族,平均18头为一组(通常为10至30)。 家族型包括所有年龄段的雄性和雌性伪虎鲸。 
伪虎鲸是快速、活跃的泳者。当它浮升时,经常将整个头部与躯体的大部分扬升出水;有时甚至连胸鳍都看得见。浮现时,经常张开大口,露出成排的牙齿。有时会突然停止前进,或急转弯,尤其是在猎食时。会接近船只以进行探察,会船首乘浪或船尾乘浪。经常跃身击浪,通常会转体以侧身击水,造成几乎与其体型同样大的水花。兴奋时,会优雅地跃离水面,并鲸尾击浪。比较容易搁浅,有时数量相当惊人(曾有一次800多只的罕见案例)。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伪虎鲸似乎极为罕见,但其实生活于世界各地暖温带至热带海域,伪虎鲸也常出现在台湾东部外海一带。

伪虎鲸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false killer whale (Pseudorca crassidens) is a cetacean, and the third-largest member of the oceanic dolphin family (Delphinidae). It lives in temperate and tropical wat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its name implies, the false killer whale share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ppearance, with the more widely known killer whale. Like the killer whale, the false killer whale attacks and kills other cetaceans, but the two species do not belong to the same genus.
The false killer whale has not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he wild; much of the data about it have been derived by examining stranded animals.

虎鲸

动物百科小编CoCo_小鱼er给大家整理了虎鲸的资料,包括虎鲸的图片资料、虎鲸的形态特征、虎鲸的生活习性、虎鲸的品种和种类、虎鲸的寿命等与虎鲸相关的详细信息。

虎鲸

虎鲸(学名:Orcinusorca)是一种大型齿鲸,身长为8~10米,体重9吨左右,头部略圆,具有不明显的喙;背鳍高而直立,弯曲长达1米;身体黑、白两色。两翼骨远隔开。颞窝大。下颌骨相对较短。在上、下颌每齿列有10~12枚圆锥形的齿。嘴巴细长,牙齿锋利,性情凶猛,食肉动物,善于进攻猎物,是企鹅、海豹等动物的天敌。有时它们还袭击其它鲸类,甚至是大白鲨,可称得上是海上霸王。虎鲸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有一些群体组成的家族是动物界中最稳定的家族。虎鲸的一些复杂社会行为,捕猎技巧,和声音交流,被认为是虎鲸拥有自己的文化的证据。分布于几乎所有的海洋区域,从赤道到极地水域,以北美洲海域居多。水温或深度没有限制其范围。分布延伸到许多封闭或半封闭的海域,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亚湾,墨西哥湾,红海和波斯湾。

中文学名虎鲸拉丁学名Orcinusorca别称逆戟鲸、杀人鲸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目鲸目科海豚科属虎鲸属种虎鲸分布区域无限制,以北美洲海域居多。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英文名称KillerWhale英文名称Orca

目录

1外形特征2栖息环境3生活习性游水声音集群社会祖系捕猎4分布范围5繁殖方式6亚种分化7种群现状8保护级别9饲养驯化

外形特征

虎鲸成年雄性身长最大记录是9.75米,体重9524千克。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身体大小、鳍肢大小和背鳍高度有明显的性二型。雌性最大体长达7.70米,雄性体长达9米。雄性成体的背鳍直立,高可达1.0~1.8米,雌性的背鳍明显地镰刀形,高不及0.7米。头部略带圆,具有不明显的喙。椭圆形的鳍肢位于体全长的前1/4处。雄性的鳍肢长可达体全长的20%,雌性的达11%~13%。尾叶宽可超过体全长的1/5。体背面黑色,在背鳍后方有1个浅灰色的鞍斑。下颌及从下颌前端到尿殖区的体腹面白色。有1个白色的叶状斑从尿殖区向上伸到背鳍后的体侧。尾叶的腹面白色或浅灰色,可能具黑色边缘。在每侧眼的后上方各有1个白色椭圆形斑。鞍斑在年幼时不明显,性成熟后更显著。[1]

成体头骨的髁基长可达1000mm。在眶前凹前方过两前颌骨的宽小于吻突宽。两翼骨远隔开。颞窝大。下颌骨相对较短。在上、下颌每侧都有10~12枚齿,其横切面呈椭圆形,齿尖向内和向后。在一些较老的个体,齿常被磨蚀或溃烂损坏。[1]

虎鲸体形很大,呈纺锤形,表面光滑,皮肤下面有一层很厚的脂肪用来保存身体的热量。体长约为600~1000厘米,体重5000~000千克。身体上的颜色黑白分明,背部为漆黑色,只是在鳍的后面有一个马鞍形的灰白色斑,两眼的后面各有一块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为雪白的颜色。头部较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头顶的右侧,有开关自如的活瓣,当浮到水面上时,就打开活瓣呼吸,喷出一片泡沫状的气雾,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气就变成了一根水柱。前肢变为一对鳍,很发达,后肢退化消失。高耸于背部中央的强大的三角形背鳍,十分显眼,雄兽的可达1.5米高,既是进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颌上共有40~50枚圆锥形的大牙齿,能把一只海狮整个吞下。[2]

体长(最长) 体重(最重) 雄性 9.8米 9000千克 雌性 8.5米 5,500千克

初生虎鲸

2.1~2.4米 180千克

[3]

栖息环境

虎鲸的生境为极地和温带海域为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岛,对于水温、深度等因素似乎没有明显的限制。它们在高纬度地区有相当高的栖息密度,特别是在猎物充足的海域。它们的移动情形普遍与追踪猎物或增加捕食率有关,时间通常在鱼类产卵季与海豹的生产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数的虎鲸都栖息于浮冰边缘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须鲸、企鹅、海豹等为食。它们会迁徙至何处、会移动多远,仍未有定论。部分虎鲸会终年停留于南极海域,而在北极的虎鲸则很少接近浮冰。据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虎鲸研究者指出,当地有定居型与过境型两种型态的虎鲸群,当地终年皆可发现此二种群体。部分个体有非常大的活动范围,由各地的照片辨识结果发现,有些虎鲸的活动范围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国南方的加州。

生活习性

游水

虎鲸时常会有跃身击浪、浮窥等行为,或是以尾鳍或胸鳍拍击水面。在海湾的浅水地带,它还喜欢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钩拉海藻,发出“呼呼”的声音,不久,浑身就披满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鲸的泳速最快可达时速55公里,可闭气17分钟左右。当周遭空气凉爽时,通常可看见它们低矮而呈树枝状的喷气。虎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须鲸一样,又细又高。它们对船只的反应多样,冷漠忽视或是充满好奇心都有可能。偶尔会集体搁浅,群体有时会被困在潮池或海湾中。在北极与南极海域,因为风吹而快速产生的浮冰对虎鲸而言是一大麻烦,有时会因此迫使它们停留于水面狭窄的小水域里相当长的时间。[4]

声音

如果说座头鲸是鲸类中的“歌唱家”,白鲸是海中“金丝雀”,那么虎鲸就是鲸类中的“语言大师”了,它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捕食鱼类时,会发出断断续续的“咋嚏”声,如同用力拉扯生锈铁门窗铰链发出的声音一样,鱼类在受到这种声音的恐吓后,行动就变得失常了。虎鲸不仅能够发射超声波,通过回声去寻找鱼群,还能够通过超声波判断鱼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这种能力,对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动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难在这种环境里看清远处的捕食目标。[4]

集群

虎鲸喜欢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每天总有2~3个小时静静地呆在水的表层,因为肺部充满了足够的空气,所以能够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鳍。群体成员间的胸鳍经常保持接触,显得亲热和团结。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者发生意外失去了知觉,其它成员就会前来帮助,用身体或头部连顶带托,使其能够继续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觉时也扎成一堆,这是为了互相照应,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它们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种群为社会组织,在广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着生存长大。[4]

社会祖系

位于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定居型虎鲸,其基本社群单位为小型母系群体,一般由2至9头血缘关系相近的虎鲸所组成,此母系群体会长期维持稳固,所有成员似乎会共同分担养育工作。几个这样的群体会共同组成一个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间有社交行为联系的鲸目动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鲸与仔鲸,多半由最年长的雌鲸居于领导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鲸通常是该雌鲸的后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鲸长到9米还在小群中生活。[5]

虎鲸的社会形态是母系,交配对象的选择比较复杂,不是由雄性的力量决定一切:例如鲸群的族长有时能活到80岁,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们选择交配的对象一般是鲸群内部年长的雄性。雌鲸选择对象的标准科学家并不清楚,很少观察到交配的现场,只知有母亲,不知父亲在哪。[2]

鲸群内没有父子关系和父女关系,雄性的责任是出去寻找食物,然后引导鲸群集体猎杀,分工明确,没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关系则非常稳定,是一辈子的关系,一般不会离群。出现孤鲸的原因一般是受伤或迷路。当族群过大时,会“分家”,产生一个新的族群。[6]

捕猎

有时虎鲸会采团体的方式打猎,它们利用从隆额(海豚科用来制造回音定位的部位,会将声音集中成一束)发出的超音波互相沟通和联系,并策画战术。它们也会合力将鱼群集中成一个大球,然后轮流钻入取食。猎捕海狗时,虎鲸会在满潮前观察直达海滩的裂缝沟渠,当满潮时沟渠会灌满水,并在沙滩上形成一片浅水域,此时虎鲸会沿着沟渠冲上海滩,并故意让自己搁浅,以趁机捕食海狗或海狮,有时一只虎鲸会露出大背鳍吸引海狗群的注意,这时另一只虎鲸就会悄悄的靠近捕杀海狗,当猎物脱逃时,另一只虎鲸就会冲上去接替捕食。类似地,虎鲸有时会将腹部朝上,一动不动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尸,而当乌贼、海鸟、海兽等接近它的时候,就突然翻过身来,张开大嘴把它们吃掉,有时也会用尾巴将猎物击昏,如海狮等,再进行捕食。[3]

虎鲸的食物包括鱼类、其他鲸类、鳍足类、海獭类、鸟类、爬行类和头足类。在南极采集的虎鲸的362个胃中,217个含有鱼类,75个含有小须鲸的残余,35个含有鳍足类,35个含有头足类。[1]

虎鲸的大脑非常发达同时身体拥有强大力量,凭借这些优势,这些高智商动物能够追赶和捕杀海洋中的很多顶级捕食者。一些虎鲸家族成员的菜单上至少列出了9种鲨鱼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动物闻风丧胆的大白鲨和灰鲭鲨。

虎鲸专家、对虎鲸行为进行了长达17年研究的英格里德·维萨尔博士表示:“令人印象最深的策略就是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虎鲸会利用尾巴将鲨鱼赶出水面,整个过程中甚至不用与鲨鱼发生身体接触。借助于尾巴产生的上升力,它们能够制造一个漩涡,将鲨鱼置于其移动时形成的水流之上。一旦猎物露出水面,虎鲸便转动身体同时将尾巴伸出水面,而后像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一样攻击鲨鱼。[2]”

将鲨鱼劈晕之后,虎鲸会抓住鲨鱼并将其翻转过来。这显然是一项令人不敢相信的策略,说明虎鲸非常了解自己的对手。在被迅速翻转倒置之后,鲨鱼进入瘫痪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肌肉紧张性停滞”,从此任由虎鲸宰割。[3]

来自新西兰诺斯岛图图卡卡的维萨尔表示:“虎鲸并不了解鲨鱼的生理学结构,但所表现出的行为确实说明,它们知道采取一项确定的行动之后会带来怎样的效果。你不必为了开车就去掌握汽车的工作原理,你所要了解的就是怎么做才能让车子行驶起来。同样地,虎鲸似乎知道一旦将鲨鱼翻转过来,它们便会丧失反击能力。虎鲸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虎鲸身上,科学家还观察到其它一些攻击手法,其中就包括“围捕”,即鲸群围住一条落单的鲨鱼而后展开正面进动,或者从下方悄悄逼近,趁其不备迅速偷袭鲨鱼下腹部。[6]

维萨尔说:“通常情况下,虎鲸都会将鲨鱼翻转过来,此时的鲨鱼已经无力反击,一次成功的捕猎行为就此结束,最后要做的就是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认为虎鲸并不会专门制定外出捕杀鲨鱼的计划。在海洋觅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机会出现,它们便毫不留情地对鲨鱼展开攻击。”[7]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美属萨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汶莱,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佛得角,开曼群岛,智利,中国,科科斯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克,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罗群岛,斐济,法国,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直布罗陀格陵兰,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洪都拉斯,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纳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罗斯联邦,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西班牙,斯里兰卡,苏里南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9]

旅鸟:德国。[9]

繁殖方式

虎鲸全年都可以交配,雌兽每3~5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年,每胎产1仔,哺乳期也需要1年左右,在出生后的1~2年内,幼仔在饥饿或者呼唤雌兽时,只能发出粗厉的声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模仿成体的声音,改进和丰富自己的叫声,但由于虎鲸的语言复杂而多变,幼仔要完全掌握成体的“语言”,至少需要花上5年多的时间。[2]

虎鲸为多配性的。在西北太平洋,多数在5~7月间进行交配。在东北太平洋,它们大多在10月至次年3月间产仔。雄性性成熟体长5.2~6.2米,雌性性成熟体长4.6~5.4米。雌性在11~16年间生产第一个可存活的仔鲸,在北太平洋记录的最小的新生仔鲸长2.28米。产仔间隔约5年。雌性约在40龄时停止产仔,其后生殖期平均约10年,可延长到30年以上。平均寿命估计达80~90年。雄性约在15龄达性成熟,平均寿命约29年,最大寿命约50~60年。[1]

亚种分化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基因组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虎鲸线粒体的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后发现了至少3个新的虎鲸物种,这也表明全球海洋中存在不止一种虎鲸。[10]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高度平行测序技术”对139只虎鲸线粒体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测序。这批虎鲸来自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研究人员最终发现,在南极海域生活的两种分别主要以鱼和海豹为食的虎鲸可能属于新物种,此外,北太平洋地区也存在新的虎鲸种群。[10]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遗传学家菲利普·莫林表示,与其他鲸类一样,虎鲸体内的线粒体也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因此不查看整个基因组很难发现新进化的虎鲸物种。但利用“高度平行测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虎鲸组织样本完成对虎鲸线粒体的基因组测序,从而分辨出新物种。[10]

种群现状

历史上,虎鲸在日本、挪威、和前苏联曾是直接捕猎的对象。已没有直接捕猎虎鲸的渔业。20世纪60年代水族馆中虎鲸表演的兴起,促使活捕虎鲸的渔业迅速发展。随着虎鲸饲养下繁殖技术的发展,活捕的需求已经下降。海上石油泄漏和其他有毒物质的污染对虎鲸的健康构成了一些威胁,海上交通对虎鲸猎物的干扰则是一个潜在的影响。在南极估计有70000头虎鲸,对其他海域的虎鲸只有一些零星的数量调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虎鲸被列为低危(LR)等级。[1]

虎鲸并没有灭绝之虞,但人为猎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区族群的减少。位于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虎鲸,无论是定居型或过境型皆仅余数百头,同时深受污染、重型船只行驶,以及猎物减少等生存威胁。密集的赏鲸活动可能会干扰虎鲸的生活,而那些为了保护鲑鱼养殖场免受鳍脚类入只行驶,以及猎物减少等生存威胁。密集的赏鲸活动可能会侵的人们可能会将虎鲸驱逐出它们原本偏好的栖地。估计在太平洋东部热带海域约有8500头虎鲸,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头,日本外海可能达2000头以上,而夏季在南极水域约有8000头虎鲸分布,分布范围内的其他地区可能在数百至千余头之间。当前在日本、印尼、格陵兰、与西印度群岛的捕鲸者仍持续捕捉虎鲸,虽然捕杀量少,但对当地族群却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9]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数据缺乏(DD)。[9]

饲养驯化

虎鲸在水族馆里可以饲养驯化,既聪明又听话,还能学会许多技艺,表演各种节目,最激动人心的节目有“迎客”:随着铃声将巨大的头部露出水面,向观众徐徐游去,以示“欢迎”,或者任凭饲养员骑在背上到处跑,甚至还让饲养员把头伸人它的巨嘴里,一动也不动;“跃水吞鱼”:破水而出,张开大口,跃到5米多高处,吞下挂在那里的一条大鱼;“速游中纵跳”:先沿着池边快速游泳,破浪疾驶,时而跃出水面;“召之即来”:听到召唤信号,立即游过来;“猫捉老鼠”:虎鲸腹部朝上,两只胸鳍露出水面,驯养员坐在它的胸部,一只手握着它的牙齿,随虎鲸在水中兜上几圈之后,便跳进水中,这时,虎鲸从背后追上,再次把他驮在背上,并且多次重复着这个动作……。其实,虎鲸变得这样温顺是因为人们掌握了它的一个弱点:一旦离开了同类而单独生活时,胆量就变得很小了。当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后,鲑鱼、金枪鱼等美味佳肴作为奖赏也是必不可少的。[2]

由于虎鲸智力出众,也被人们通过驯化来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例如美国海军夏威夷水下作战中心,每年要花费数百万美元来训练一只动物部队,虎鲸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可以进行深潜、导航、排雷等工作。人们还训练虎鲸打捞海底遗物,播放虎鲸的声音吓跑海水中的害兽,或者把它当成海中警犬,看护和管理人工养殖的鱼群等。[2]

注:虎鲸图册网址[11]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动物百科小编白兎i给大家整理了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的档案资料,包括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相关的详细信息。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档案信息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物种名:虎斑伪叶甲

拉丁名:Lagria tigrina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鞘翅目 Coleoptera

科:拟步甲科 Tenebrioidae

资源编码:21131567198

描述: ♂:前体深褐色,触角黑褐色,鞘翅黄色至暗黄,散布黑斑(有时前体亦有黑斑),足腿节较浅呈褐色,其余黑褐,有时单一褐色;背面有白色毛,前胸背板上的直立,鞘翅上的毛后曲,且夹杂直立的长毛。体长 7.8-9.5 mm。头与前胸背板等宽,上唇、唇基前缘凹,额唇基沟弧形弯曲;额不平坦,密布刻点,头顶稍隆凸;复眼大,前缘中部凹,眼间距略大于复眼横径;触角细长,向后超过鞘翅肩部,末节大于其前2 节长度之和。前胸背板刻点较稀疏,基半部背面两侧有横压痕;基半部收缩,前、后缘清楚,前角圆形,后角略突出。鞘翅刻点均匀,较稀疏,刻点间区为 3 个刻点直径,基部背面两侧有横压痕。中、后足有齿。♀:体长 9.5-11.0 mm。触角末节等于其前 2 节长度之和。前胸背板中央有密毛疤痕。鞘翅更隆凸,有些基部的横压痕甚明显,压痕后甚隆凸。足无齿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平台号:2113C0001600146678

标本号:153487

标本馆:HB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采集人:王继良 高超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平台号:2113C0001600146677

标本号:153486

标本馆:HB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采集人:毛本勇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3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平台号:2113C0001600146676

标本号:153485

标本馆:HB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采集人:刘浩宇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4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平台号:2113C0001600146675

标本号:153484

标本馆:HB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广西壮族自治区

产地1:GX

采集人:杨秀娟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5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平台号:2113C0001600146674

标本号:153483

标本馆:HB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采集人:石福明 毛少利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6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虎斑伪叶甲 Lagria tigrina

平台号:2113C0001600146673

标本号:153482

标本馆:HB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广西壮族自治区

产地1:GX

采集人:陈军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北大学标本馆

本文Hash:2620e6935123ad4b0ec1d1dcb75678b54d0cf91b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