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金翅雀

导读: 美洲金翅雀American goldfinch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动物百科小编微微虫给大家整理了美洲金翅雀的资料,包括美洲金翅雀的图片资料、美洲金翅雀的形态特征、美洲金翅雀的生活习性、美洲金翅雀的品种和种类、美洲金翅雀的寿命等与美洲金翅雀相关的详细信息。

美洲金翅雀American goldfinch

美洲金翅雀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科 Fringillidae
属: 金翅雀属 Carduelis
种: 美洲金翅雀 C. tristis
分布: 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美洲金翅雀(拼音:zǐ guàn zhì);
英文名:American goldfinch;
学名:Carduelis tristis。
美洲金翅雀,又名北美金翅或美国金翅雀,是北美洲的一种雀。它们是候鸟,于繁殖季节分布在加拿大至北卡罗莱那州,冬天则分布在加拿大以南至墨西哥。主要吃种子,但有时也会吃昆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1-13厘米

身高:

体重: 11-20克

生命:

食性: 主要吃种子

繁殖: 每次产4-6只蛋

习性: 群居,适应力强

分布: 北美洲

美洲金翅雀

雄性美洲金翅雀

美洲金翅雀

雌性美洲金翅雀

美洲金翅雀

美洲金翅雀筑巢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美洲金翅雀的体型细小,长11-13厘米,翼展19-22厘米,重11-20克。喙细小及呈圆锥形,大部份时间都是粉红色的,到了春天换羽时就会变成鲜橙色。喙的形状及大小很适合从蓟、向日葵及其他植物中抽出种子。美洲金翅雀于春天及秋天就会换羽。它们是金翅雀属中唯一每年换羽两次的物种。于冬天,它们会脱换所有羽毛;于春天,它们会保留双翼及尾巴的羽毛。双翼的羽毛上有斑纹,尾羽底及边有白色斑纹,在换羽后也会保留下来。它们是两性异形的,羽毛颜色有所不同,尤其在春天换羽后特别明显,雄雀的颜色会变得较为鲜色,以吸引雌雀。当春天换羽完毕后,雄雀的身体是呈鲜柠檬黄色,这种色素是来自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冠呈黑色,臀部白色。雌雀主要呈褐色,底部较为淡色,围嘴黄色。过了秋天换羽后,羽毛会变得沉色,下身呈暗黄色,上身呈橄榄褐色,面及围嘴都是淡黄色。雄雀及雌雀秋天换羽的颜色差不多完全一样,只是雄雀的肩膀上有一些黄斑。在一些冬天分布地,它们的羽毛颜色可以完全没有黄色的痕迹,主要呈中黄褐色至灰色,近看才见到些少橄榄色。美洲金翅雀的雏鸟背部呈暗褐色,下身呈淡黄色。肩膀及尾巴都是暗黑色,双翼及臀部有暗黄色的斑纹。雄性及雌性雏鸟都是一样颜色的。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美洲金翅雀喜欢辽阔的郊区,如农地、草原、泛滥平原、路边、果园及花园。它们也可能在辽阔的落叶林、河岸林地及次生林出没。它们不论在春天及秋天也都喜欢这类栖息地。美洲金翅雀在非繁殖季节是群居的,很多时与其他的金翅雀组成大群一起生活。群落一般以不规则及波浪般的模成飞行。到了繁殖季节,它们会以松散的群落聚居。当完成筑巢后,雄雀会对其他入侵的雄雀带有攻击性,雌雀则同样对其他雌雀带有攻击性。当生蛋后,这种攻击性就会消失。美洲金翅雀不会对掠食者带有攻击性,只会发出警报。掠食者包括蛇、鼬鼠、松鼠及冠蓝鸦会破坏它们的鸟蛋及杀死雏鸟,鹰及猫则会威胁雏鸟及成鸟。美洲金翅雀是日间活动的。它们主要吃种子,但有时也会吃昆虫。种子可以是多种一年生植物的,如野草、蓟、川续断、蒲公英、豚草属、毛蕊花属、秋英属、婆罗门参属、向日葵及桤木属,它们也会吃树芽、枫树汁及草莓。它们会走到人类设置的喂鸟器来觅食,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雀会于夏末在落叶林的树枝上筑巢。约需6天的时间来完成。当雌雀搜集筑巢的物料时,雄雀就会飞近雌雀并将物料带回巢中,留给雌雀来建筑。巢的外围是以树皮、野草、藤蔓及草。巢的内径约为6.5厘米。内侧由蜘蛛网及毛虫丝系紧的树皮来支撑,巢内由乳草、蓟或香蒲的植物包围。巢是紧密编织,能够盛水,大雨后甚至可能会浸死雏雀。美洲金翅雀每次会生4-6只蛋,蛋呈卵状,大小约16 x 12毫米,如花生般大。一般相信它们会于晚间生蛋。蛋是由雌雀单独孵化,雄雀则寻找食物。一般每年只会生一次蛋。12-14日的孵化期后雏雀就会出生。出生时雏雀依赖性极高,没有羽毛,全身呈红色,绒毛呈淡灰色,眼睛未能看见。母雀会以反刍的种子及昆虫来喂雏雀。雏雀生长得很快,3日后就会张开眼睛,11-15日就会长出橄榄褐色的羽毛,并开始练习短飞。3星期大就会换羽,但仍由雄雀喂养。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美洲金翅雀夏天的繁殖地横跨北美洲的东岸至西岸。北临萨克其万,南至东岸的北卡罗莱纳州及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因寒冷天气及减少的食物供应,它们会向南迁徙,但只会是一段短的路程。它们成群的迁徙,呈不规则及波浪般的飞行模式。美洲金翅雀的冬天分布地包括加拿大南部,南经美国至墨西哥。在北面的冬天分布地,它们会飞近喂鸟器;在南面,它们会栖息在像农地及泛滥平原的地方。于19世纪及1938年分别曾有尝试将美洲金翅雀带到百慕大及大溪地,但是都未能成功。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美洲金翅雀并不受人类活动所威胁。伐林虽然对很多物种构成威胁,但却对美洲金翅雀有益。清除林地令新热带界的候鸟数量减少,但却对短程迁徙的候鸟及留鸟有益,帮助开拓适合的栖息地。美洲金翅雀是艾奥瓦州、新泽西州及华盛顿州的州鸟。

美洲雀的美洲雀(CardinalGrosbeaks)、形态与功能、群居行为、“档案”

美洲雀的图片

美洲雀(学名:Spiza americana,英文名:Dickcissel)是美洲雀科美洲雀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美洲雀

拉丁学名:Spiza americana

英文俗名:Dickcissel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美洲雀科(Cardinalidae)

中文属名:美洲雀属(Spiza)

繁殖区:北美洲, 拉丁美洲 : c U南美洲 to Venezuela and Colomb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美洲雀(Cardinal Grosbeaks)

在美洲雀中,既有为人熟悉、见于市郊花园的北美温带种类,也有鲜为人知的热带雨林种类。有十个种类生活在美国,其中一部分的分布范围向北扩展至加拿大南部。尤为受人喜爱的种类是具冠的主红雀。

形态与功能

主要生活于美国和墨西哥的Passerina属6种(或7种)彩鹀,是世界上色彩最绚丽的鸣禽之一。其中最优美的是丽彩鹀,这一种类为蓝色的头、黄绿色的翕、红色的腰和下体、深色的翅和尾。营巢于美国东半部分大片地区灌丛中的靛彩鹀,其雄鸟几乎一身靛蓝色,但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过冬时换上褐色的体羽,与雌鸟相仿。在美国的西半部分,靛彩鹀的生态位则由白腹蓝彩鹀填补,这一种类的雄鸟头和背为湖蓝色,胸为肉桂色,腹呈白色,另有两块白色翅斑;雌鸟的着色与靛彩鹀雌鸟相似,只是也有两块不显著的翅斑。白腹蓝彩鹀和靛彩鹀的分布范围在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发生重叠,两个种类会进行杂交。

见于墨西哥西南部的橙胸彩鹀在局部地区很常见。其雄鸟头顶为绿色,头和背呈湖蓝色,喉和腹为橘黄色;雌鸟上体绿色,下体黄色。

玫胸白斑翅雀为一候鸟种类。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的开阔林地及类似栖息地营巢繁殖,后前往委内瑞拉和秘鲁越冬。雄鸟的过冬体羽中胸部留有足够的红色以区别于多为褐色的雌鸟。

与玫胸白斑翅雀具有密切亲缘关系的黄色白斑翅雀为见于墨西哥的留鸟种类,绝大部分种群都不迁徙。雄鸟呈醒目的黄色,翅为黑色带白斑;雌鸟为暗黄色,头顶和背上有条纹,翅为橄榄色而非黑色。它们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出现,在相当高的果树上觅食。

美洲雀(为科内一个种类)主要生活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农田中,冬季大批南下至委内瑞拉和特立尼达岛,有时会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目前,这种鸟的数量正在减少,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们在南美被视为农业害鸟而遭到迫害。

在非候鸟的热带种类中有蓝黑彩鹀,雌鸟为褐色,两性均会发出动听的鸣啭;栖息于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的雨林和有灌木的空旷地;会食玉米,但不成群,故对玉米产量影响甚微。它的密切亲缘种青彩鹀见于南美北部的半干旱灌丛以及往东南方向延伸的茂密矮树林和林地边缘带;和蓝黑彩鹀一样,雄鸟为深蓝色,雌鸟上体深褐色、下体浅褐色。巴西南部和乌拉圭的蓝大彩鹀也为类似着色。所有这些“蓝色”系列种类均为隐秘之鸟,很少抛头露面,但有时会栖于灌丛顶醒目的位置进行鸣啭。

灰蓝粗嘴雀多生活在雨林的中上层,呈蓝灰色的深色体羽与大红色的厚喙形成鲜明对比;雌鸟着色相似,只是颜色较浅,同时灰色中更多地带有橄榄色。它们一般成对出现,常加入混合种类觅食群。墨西哥西北部的朱领锡嘴雀其雄鸟有暗红色的领羽和胸羽,头顶为黑色,翅呈深色;雌鸟颜色相似,只是在雄鸟为红色的部位雌鸟呈橄榄绿。少数个体冬季会向北移栖至格兰德河下游流域。

大部分美洲雀科的种类食软果、花蕾、种籽、谷物和昆虫。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的灰额主红雀喙强健,似鹦鹉的喙,用来咬碎当地很常见的牡豆树的豆。15种左右的舞雀,则像唐纳雀一样偏爱果实。大部分舞雀栖息于美洲许多热带地区的半开阔灌丛地带,为美洲雀科中体型相当大而色彩则相当平淡的种类,一大特征是常有白色的眉;与科内其他许多种类不同的是,舞雀类的两性很相似。分布广泛的黄喉舞雀经常光顾香蕉种植园,食用时,这种鸟(以及其他一些亲缘种)会将香蕉摇摇晃晃地置于水平树枝上然后用喙撕成碎片。

群居行为

美洲雀科种类之间的群居习性差异很大。丽彩鹀在繁殖期为独居,并且好斗,外表绚丽的雄鸟偶尔会伤及甚至杀死对手。而另一个极端是,黄绿厚嘴雀则一年四季都成松散的群体在雨林和有荫的空旷地到处穿梭,不表现出任何领域性和排他性,会有一只或多只“协助者”帮助亲鸟喂雏。

美洲雀科的杯形巢通常由雌鸟所筑,不过在主红雀及蓝黑彩鹀中,雌雄鸟一起筑巢。同样,尽管在大部分种类中雌鸟单独孵卵,但在玫胸白斑翅雀和黑头白斑翅雀中,双亲轮流孵卵,常常还边孵边鸣啭。主红雀、黄喉舞雀和黑头白斑翅雀的雄鸟会给孵卵的雌鸟喂食。在多数种类中,父鸟帮助母鸟一起喂雏,但丽彩鹀的雄鸟偶尔为之,而在多配制种类美洲雀中,雄鸟根本不照顾后代。

“档案”

美洲雀

目:雀形目

科:美洲雀科

12属43种。种类包括:黑头白斑翅雀(Pheucticus melanocephalus)、玫胸白斑翅雀(P. ludovicianus)、黄色白斑翅雀(P. chrysopeplus)、蓝黑彩鹀(Cyanocompsa cyanoides)、青彩鹀(C. brissonii)、黄喉舞雀(Saltator maximus)、金嘴舞雀(S. aurantiirostris)、绿翅舞雀(S. similis)、朱领锡嘴雀(Rhodothraupis celaeno)、美洲雀(Spiza americana)、蓝大彩鹀(Cyanoloxia glaucocaerulea)、靛彩鹀(Passerina cyanea)、白腹蓝彩鹀(P. amoena)、橙胸彩鹀(P. leclancherii)、丽彩鹀(P. ciris)、粉腹彩鹀(P. rositae)、主红雀(Cardinalis cardinalis)、灰额主红雀(C. sinuatus)、凤头主红雀(C. phoeniceus)、灰蓝粗嘴雀(Pitylus grossus)、黄绿厚嘴雀(Caryothraustes canadensis)、黄肩厚嘴雀(C. humeralis)等。

分布:加拿大中部至阿根廷中部。

栖息地:温带林地、热带雨林、矮树林、干旱灌丛、种植园、花园、耕田。

体型:长11.5-22厘米。

体羽:鲜艳而多样,有些呈橄榄色、灰色和蓝黑色。部分种类中两性相似,其他种类则有显著差别。

鸣声:许多为一流的鸣禽,能长时间鸣啭。

巢:大而结构松散的杯形巢,筑于树上或灌丛中,少数筑于地面。

卵:窝卵数2-5枚;白色、浅绿色、淡蓝色或蓝色,无斑或具条纹。孵化期为11-14天,雏鸟留巢期9-15天。

饮食:种籽、谷物、果实、花蕾、花、昆虫。

保护状况:未受胁。

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

动物百科小编挨打★奥特曼给大家整理了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的档案资料,包括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的图片、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所属门、纲、目、科及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描述介绍、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标本等与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相关的详细信息。

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

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档案信息

物种名:金翅[雀]

拉丁名: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燕雀科

资源编码:21131113181

描述:描述:体小(13厘米)的黄、灰及褐色雀鸟。具宽阔的黄色翼斑。成体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背纯褐色,翼斑、外侧尾羽基部及臀黄。雌鸟色暗,幼鸟色淡且多纵纹。与黑头金翅雀的区别为头无深色图纹,体羽褐色较暖,尾呈叉形。 虹膜-深褐;嘴-偏粉;脚-粉褐。 叫声:鸣声似金翅[雀]但较沙哑且有粗声kirr。叫声似金翅[雀],但有特殊的啾啾飞行叫声dzi-dzi-i-dzi-i及带鼻音的dzweee声。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日本、中国东部、越南。 分布状况:常见。几个亚种在中国为留鸟,亚种chabovovi于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东部呼伦池地区;ussuriensis于内蒙古东南部、黑龙江南部、辽宁及河北;指名亚种于华东及华南大部,西至青海东部、四川、云南及广西;kawarahiba繁殖于堪察加(越冬在日本),但有迷鸟至台湾。 习性:栖于灌丛、旷野、人工林、林园及林缘地带,高可至海拔2400米。 注:Carduelis chloris于新疆西部被观察到并在1999年被列入中国鸟的名录。该种与其他中国金翅雀的区别在体型较大,绿色较浓,顶冠绿色且嘴较厚重。[尚难以撰拟出恰当的中文名– 译注]

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52CX001200000402

标本号:GZNU400603

标本馆:GZNU

国家:中国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贵州省

产地1:GZ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标本馆

金翅[雀] Carduelis carduelis sinica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62C0001200005151

标本号:0762194

标本馆:LZU

国家:中国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宁夏回族自治区

产地1:NX

采集人:王桂英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62C0001200005072

标本号:824609

标本馆:LZU

国家:中国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甘肃省

产地1:GS

采集人:王香亭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62C0001200005071

标本号:0762405

标本馆:LZU

国家:中国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甘肃省

产地1:GS

采集人:张迎梅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62C0001200004932

标本号:0762491

标本馆:LZU

国家:中国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甘肃省

产地1:GS

采集人:王香亭,宋相金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62C0001200004931

标本号:0762490

标本馆:LZU

国家:中国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甘肃省

产地1:GS

采集人:王香亭,宋相金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本文Hash:b2810c671dfb20afc3fbabfed7368c85914cb533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